魏屹琨(甘肃省兰州市铁路第一小学730000)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沉思
魏屹琨(甘肃省兰州市铁路第一小学7300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师生双边互动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便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准确、恰当、适时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提问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的放矢,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问题的指向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到底为什么而问,问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问题是否围绕本课的重难点等等。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课堂提问切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便成了“问无实质,问多无趣”的废话,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优选教法的工夫,而且还要有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提问的能力。
(一)适时提问
适时提问就是要求教师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走向,找准时机,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记得我在教学“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一课时,出示例3后,我提问:“你怎么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名学生回答:“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拓展为‘实际比计划多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我们就应该先求出实际比计划多多少公顷。”这个回答说明这位学生已经很明确地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就是比较量不是已知的,而是多出来的量,需要先求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要继续追问:“你可以把你理解的内容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给大家详细解释一吗?”通过这个问题把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如果这样,这节课一定精彩异常,效果非常好。可惜的是,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又回到应用题讲解的老套路,自己画出线段图,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我讲得头头是道,但课下学生理解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可见,适时的提问可以给学生在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的情况下另劈溪径,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变“学会”为“会学”。
(二)适度提问
适度提问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出来,那么中后进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容易,连后进生都不用动脑筋就明白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让大部分学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出来。同时应注意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差别,有些问题是给后进生回答的,还有些问题是给优等生回答的,尽量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适度提问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会被不断地提问破坏。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针对一个大的问题不易问得过细、过繁,否则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失去了挑战性,使课堂毫无生趣。
课堂提问一定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吗?在新的课标理念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节精彩的课,教师时而充当“长者”引导学生去倾听、去交流;时而充当“听众”,鼓励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长期面对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中已失去了部分学习热情,但同时他们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逐渐形成了简单的提问能力,教师应注意利用这一点,大胆“放手”,引导、帮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给自己提问,给同学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综合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课堂上提问的主动权不再只掌握于教师手中,那么,提问也将不再是提问,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已改变了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双方交流则是一种“共享”。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总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