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红
(临沧市辐射环境监督站 云南临沧 677000)
探究城市中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与危害
李莲红
(临沧市辐射环境监督站 云南临沧 677000)
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电磁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电磁辐射污染的问题同样也日趋严重,被称为“世界第五大环境污染”。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电磁辐射的污染源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的城市电磁污染现状及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电磁辐射;污染;危害
在今天,由于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电磁技术的应用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在气象观测、医疗、家电等领域的应用。但是随着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其对生活和环境的污染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特别是随着直接接触者和受影响者的不断增多、设备功率的不断增大、频率逐渐加大等情况的出现,电磁辐射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从改革以来,我国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电磁技术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这也使得城市居民受到的电磁污染变得更为严重。下文对我国城市中主要的电磁污染源进行了分析。
1.1 各种式样的家用电器
目前城市居民使用的家用电器主要有:取暖电器、影视器具、厨用电器、调温电器以及包括电脑在内的其它类电器。这些电器的使用使得城市居民受到了大量的电磁辐射,因此对这些电器必须要注意使用方法,以避免人体健康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
1.2 城市内的广播电视发射塔
电视塔的位置一般都在城市居民聚集的地带,因为这样可使居民收到较强的信号,增加服务区内收视收听的效果。我国的调频广播与电视属于分米波和超短波,频率区间都是在48.5MHz~960MHz内,在空间内以直线形式传播。在一个发射台设有全部的电视调频设备,在一个塔的桅杆上设有超过总量3/4的电视与调频大线。如此一来,在这个桅杆上的两种发射天线产生的电磁波就会使附近的环境受到电磁辐射污染。
1.3 正在向城市中心地带靠近的变电站与超高压输电线
我国电力网压一般在500 kV~220kV之间(或35 kV~10kV与330 kV~110 kV之间),在改革以前,市区以外的地带是高压线的主要分布区。改革以后,经济的发展使用电需求增加,因此加大了市区内电力建设,在市区开始引入了110 kV与220 kV高压电缆。这些高压电缆、变电站工都具有工频电场和磁场,工频都为50Hz,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污染环境,此外,还可能影响到无线通信、广播等。
1.4 大量使用的个人通信工具移动电话
移动电话(手机)这种通信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有关部门调查得知,截止到目前国内使用手机的人数接近12亿人。手机传递信息是通过电磁波来完成的,其发射功率一般在5 dBm~33 dBm之间,可以说发射功率很低,但当用手机通话时,天线距离大脑通常小于10 cm,若在这个距离内长时间通话,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影响到大脑的健康,但对环境基本上没有影响。
1.5 在市区新增许多医疗、体育、工业高频设备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市区新增许多医疗、体育、工业高频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会造成大量的电磁能耗,虽然在这些设备上采取了一些防止泄漏电磁波的措施,但它们在运行时还会出现电磁能量泄漏的情况,使工作区域受到一定污染,但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或无影响。
2.1 电磁辐射危害的生物效应
从世界人体健康组织所统计的资料可以看出,非热效应与热效应是电磁辐射的主要生物效应。非热效应:人体内的器官都具有稳定、有序的微弱电磁场,它若受到外部电磁场的作用,其稳定性就会被破坏,从而扰乱了人体器官的正常工作状态。热效应:水在人体中所站的比重最大,水分子在电磁波辐射的作用下会产生摩擦,使机体升温,从而对体内器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2 危害人体的健康
人们如果在具有较强电磁辐射的环境下工作生活时间过长,则人体内部组织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其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也干扰脑细胞的一些生物分子的运行。此外,若人体所经受的辐射剂量过大,就会杀伤或杀死大量的人体细胞。许多长时间受到较强电磁波辐射的人,都出现身体机能受损的现象,一般体现在泌尿系统、视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的患者体内有心脏起搏器,若长时间经受高电磁辐射,则可能减弱心脏起搏器的作用。
2.3 其它危害
一些电气设备与建筑物在过强的电磁作用下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地带长时间受到电磁辐射,如靠近微波发射站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植物的生长会受到限制。另外,电脑内保存的信息可通过下列途径泄露:有电脑的外围设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的电缆等。
自从发现电磁感应,对电磁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了各个科学领域,包括通讯、医药、军事等,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继续扩大。电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其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在应用电磁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危害,并尽量避免。
[1]刘文魁,庞东.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与治理[M].科学出版社, 2003(10).
[2]宋清爽.如何面对电磁辐射污染[J].环境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