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浩
(河源市环境监测站 广东河源 517000)
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
王春浩
(河源市环境监测站 广东河源 517000)
主要研究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了国内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同时提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对今后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水环境监测;水污染
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却也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我国的水环境安全正在面临着工业污染严重的威胁,水污染事件频发。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前提,通过对水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寻找污染源,并进行水污染程度分级,对保障人们用水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以及水污染给我国水资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南方水资源相对充足,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用水紧张。合理用水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有着很高的依赖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各大江、大河和湖波等水源区的监测网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详尽的技术规范,在监测点布置、水样采集和运输等工作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动化水环境监测系统也已经开始运行发挥作用。
2.1 权责不明,职能交叉
我国的水环境监测长期工作中形成了多家管水的格局,按照水体不同分成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和废水以及饮用水等进行分别监管,对应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国土资源和城市建设部门。仅仅地下水一项就有三个部门涉及,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职能的重叠和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监测路线的混乱和监理工作的重复执行,监管部门很多却相互独立,重复劳动,资源利用率低。
2.2 水质检测指标选取不合理
我国城市河流以及各大水系的污染已经逐渐转变为有机物污染,管理部门和专家均认可这一观点,但是我国水质监测指标中关于有机物的项目均为综合性的,缺乏有效的具体控制指标,导致水质监测不能有效、准确的掌握有机污染的严重程度,对国家水质环境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阻碍。我国现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仍然以重金属以及综合指标为重点,除了在集中水源地采用了更为全面的监测方案外,在其他水源控制点的有机物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欠缺。
2.3 监测分析技术方案和现行水环境质量标准不匹配
我国现行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有98项记录污染物,但是和现有标准分析方法之间却并不配套,同时水质分析方法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系列,已颁布的标准贯彻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没有为每一个检测项目制定一个标准分析方法最低要求,国家重点控制的8项污染物监测也没有快速、简易的现场分析方案,在应急检测中往往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判断与分析。
3.1 完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明确权责
监测质量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稳定可靠的水质监测数据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先需要建立完整的组织质控系统,通过对质量控制要素的有效监测管理,形成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完善监测体系的基本单元和前提依据,规范实验室分析工作和人员的行为。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监测人员和机构职能,将权责明确落实在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检测数据公信力和科学性,为水资源预警、评价、监督工作创造条件。
3.2 完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数据实用性
水质监测和水污染控制是水环境监测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前国内的水环境预测分析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分析系统,水环境监测工作在开展一段时间后获得了丰富的监测资料,但是这些监测资料成果的研究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的水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重视对水环境检测工作现状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工作,准确预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不同流域以及季节对水资源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有效开展水利和水质监测数据的使用,提高水资源监测服务工作的经济效益。
3.3 更新技术方案,提高对水环境质量标准
积极吸收新的通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更全面、综合、客观的采集并反映区域内水域质量情况,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水环境监测配置的灵活性,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更方便的完成组网,克服了实验室采样点少、不客观、随机性大和劳动强度高等问题,通过技术措施控制水环境监测质量,提供更加实时、有效的监测数据,作为科学决策的支撑,水利监测部门还应该注意提高实验室配置水平,减少设备落后对监测数据真实性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激烈,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更加剧了这个问题,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和用水效率,需要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标准体系,选取更适合的监测指标,更新检测技术,对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寻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1]齐珊珊.当前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探讨[J].科技风,2012 (06):197.
[2]康红.我国水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 (32):121.
[3]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