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华
(佛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佛山 528000)
浅议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陈婉华
(佛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佛山 528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环境监测项目备受关注。环境监测目的通过样品数据的采集分析,了解环境质量,为环境发展趋势预估及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环境监测的质量必须达到要求。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对于人们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环境监测来检测生活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如空气中灰尘、PM2.5的含量等)从而掌握环境的质量水平,为之后制定相关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基本数据。环境监测是治理环境的根基,因此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1 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一整套流程,首先进行现场调查并且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最后在现场采集样品后到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评价。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不仅仅是检测污染成分,还要检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环境的监测了解环境现状或环境的污染情况从而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为了达到目的,环境监测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1)优先监测原则:优先、重点监测对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染成分。(2)可靠性原则:监测依据及结果必须具有真实可靠性,不能捏造数据。(3)实用性原则: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必须对环境治理及环境预测有用途,尽量减少一些无意义的监测。
2.1 现场因素
环境监测的首先就是去现场调查取得现场资料,因此现场因素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现场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监测地点的选择和样品的采集[1]。
2.1.1 监测地点
监测地点的选择是现场调查的第一步。在环境检测中,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地点,如对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调查时,应该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商圈分布等情况来确定取样地点。监测地点的最终确定是通过对污染情况、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环境的重要程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具有不确定性。
2.1.2 样品采集
对采集到的样品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反映环境的整体情况。比如对空气质量监测时,如果单纯选择郊外或者工厂附近,那么得出的结果就偏好或偏坏,不能反映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这种监测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在样品采集过程中,采集样品的工具、运输保存样品的容器以及采集样品的时段都会对样品是否能真实反映整体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用普通的塑料容器储存有机样品,有机物会溶解容器的一些物质,这就会使得样品中某些成分升高,造成样品失真不能反应环境的真实情况。
如果监测地点选择不合理、样品失真,那么后面不管是多么精确的分析方法都是徒劳。
2.2 人为因素
人总是最不可控的因素,在环境监测中人贯穿整个环节。工作人员的监测技术、责任心及认真的态度都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求监测人员具有责任心,认真对待工作并且有娴熟的技术,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真实性。
2.3 方法因素
环境质量一般是通过分析各种因素是否达标来确定。那么科学的分析方法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样品分析过程中会根据样品的浓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若选择的方法不合理,得出的结果也不合理。因此,在方法选择过程中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也要注意选择精确度高的方法。
3.1 制定更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
要使环境监测的质量达标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首先,要落实国家环境监测规划,对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等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落到实处。再次,环境监测单位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规章制度。相关人员必须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使采集数据真实有效,数据评价标准科学精确,为确定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发展趋势以及治理污染提供坚实的基础。
3.2 加大对监测站的资金投入
监测站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差、规章制度不完善、监测仪器落后等问题,因此要求相关机构要加大对监测站的资金投入,建立安静、安全的实验室,为样品监测提供有用的场所。
3.3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工作态度在整个监测流程中起到核心作用,是监测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作人员的筛选及后期培养中都要重视起来。在监测人员的选拔过程中,首先有专业知识的考核,通过考核后,进入面试,考察其工作态度,只有两方面都达到标准才能得以录用。同时,对员工的后期素质培养也同样重要,通过进行专业类的培训使监测人员监测技术更加熟练并且学习掌握更为先进的监测方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高。
3.4 引进先进的监测方法
一般实验室的分析都是传统的化学分析,并且是手工操作,通过引进先进方法,使分析方法由化学分析转向仪器分析,由手工操作向自动化发展,使得监测结果更精确,污染成分的分析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2]。
推广卫星遥感监测方法,推动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加大环境监测范围,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监测空气质量、沙尘暴、国家生态环境状况等,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通过环境监测规章制度的完善、监测站的建设、工作人员素质的培训及先进分析方法的引进等措施,能够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从而为环境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李环宇.浅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J].科技传播,2010,12(18): 19-50.
[2]夏新,马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结果的几种评价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3):104-105.
陈婉华(1989—),女,汉族,本科,广东佛山,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