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响组歌《诗经五首》的音乐结构科学分析及配器

2015-01-28 20:23徐圆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组歌配器杨柳依依

徐圆

多数人一直认为,音乐结构分析和曲式分析是一码事,其实并非如此。曲式仅仅是音乐结构的一个方面。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李老师的这本书中给出了正确的解答:曲式是音乐结构定型化和模式化的产物。并且,李老师更助长中国音乐的结构分析必须采取多样化手段,而不能拘泥于曲式分类。在这本书中提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些机构的模式化程度较高,曲式形态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音乐,曲式框架原本就比较随意或隐蔽,它讲究就是放浪形骸,致使它的表现重心全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就没有必要一定从曲式处罚,更不可不实事求是的要求它格式化、类型化、而应该更注重分析其音乐结构的其他方面——如音乐语言构成和表现等。

以民族交响组歌《诗经五首》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是个文艺复兴的年代,金湘老师努力通过各种手法和配器表现三千年前的历史生活,同时也非常注重现代人的感受。可以说,所筛选出的《天作》、《十亩之间》、《采薇》、《葛生》、《良梠》,既有古韵,又有新意。它尽管一个取材自古文学经典,一个取材自民间曲调;使用的也全是中国乐器演奏,在音乐中也刻意追求一种中国韵味,但写作手法从和声到曲式,甚至声乐演唱者的发声却完全是西式的。这种中西合壁的音乐“好”与“不好”历来见仁见智,毕竟各自都有几百年传统的审美标准。诗经五首 乐队,合唱,领唱交织,浑然一体,古今艺术神髓共雁。相关的音响资料在网站上都可搜寻到。这是一部非常注重传统,又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在内容和搭配方面,很符合音乐整体结构的要求。

笔者最喜欢的就是《十亩之间》。这是表现一群采桑女劳动归来的音乐。与《天作》不同的是,这首加入了民歌,有清亮的女声独唱与合唱,在作曲家的笔下突出了生机勃勃、轻松愉快,在青翠嘹亮的呼唤声中,充满了山野的气息。该曲的女生独唱让人感觉非常“俏丽”,又含有歌舞性体裁,让人不禁想象在广阔的土地上,一群采桑女叽叽喳喳的不停的边蚕桑边高一声低一声的谈论今年的收成,这种非常新鲜的曲调与“行与子还兮”、“行与子逝兮”相吻合,这首曲风的轻快与第一曲的“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组歌》的第三段“采薇”, 这一章写出征战士在回乡路上的思想感情。

全文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从这简单的八句来看这首抒情诗,每句四言,前后四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在我看来是指自然界的景物,而情是指使人以主人公的口吻书法的内心的思想感情。此之谓:“借景抒情”。诗人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他所书法的思想感情很协调,就好像水同乳融合在一起,这种艺术境界就叫“情景交融”。《杨柳依依》前四句,就是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歌曲以男中音独唱与男低音声部的齐唱,苍凉悲壮地诉出一群终年疲于征战的军士有家不能归的怨恨。合唱以极浓的感情色彩描绘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象,使得这群男子汉的悲愤疾呼具有悲壮的阳刚之美。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掸”。这种男儿内心郁结的怨恨,具有着非凡的力度。金湘的音乐中蕴含着这种内在的动力,切分音不平静的律动,把军士们怨之深、恨之切,表现得极为动人。

在配器的使用上,“采薇”的前奏乐段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沉闷的大锣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埙的音色如歌如泣,与竹笛尖利的高音区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弦乐刺耳的泛音与角螺呜咽般的长鸣,弓杆击打琴筒细碎的敲击声,伴随着密集的鼓点,编钟的击打声,消融在大锣碎金似的余韵里。给人以壮阔迷蒙,而又是骚动不安,预示了主人公悲剧色彩的命运。这首音乐,散板式的节奏、即兴式的演奏,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组合在一起,显示出民族乐队特有的魅力,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第一乐章与第五乐章都有祭祀和仪式性的特点,那么这两者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前者是悠远、庄严、神圣的气氛,后者则表现人类的奋斗、进步和欢乐的特点,所以后者更是乐章结构特点的体现。从音乐结构来看,不仅几个乐章的体裁形式、音色搭配和高低潮的布局很好,而且在细节中,音乐节奏型也在不停的变型出现。在配器上,第一乐章急死仪式中的角号声、在后面的乐章多次出现,在第三乐章变成了战场的角号声,在第四乐章变成埙呜咽声,在第五乐章变成了热烈欢快的唢呐音调。由此可见作曲家对于音乐结构和配器的精心安排意图。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组歌配器杨柳依依
《孙子兵法》组歌
《这就是我们》组歌十九首
《喊一声幸福跟我走》组歌十二首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过雪山草地——选自《长征组歌》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过 往
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