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陶行知思想在科学课堂绽放“生命”异彩

2015-01-28 23:32金小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磁铁科学生命

金小燕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先生的理念依然如此地深入人心。在工作中于是常常用先生的教育理念观察、反思着身边各种教学行为:

让生命回归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存。”新课标的提出冲击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需要建构一种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命化课堂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收获更像鲜花怒放。

观察1:《了解空气》一课教学片段

师: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仔细地侧耳倾听),是风声。

师: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

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

……

反思:

多么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在这样的诗意中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风美妙地流动。此时,一定有很多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拥抱风、了解风,他们一定会有更多惊喜地收获。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生动而具体的,是神奇而富有诗意的。折服于这位老师的睿智,没有将成人对科学的理性认识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而是借助艺术化的讲述和引导巧妙地让学生在以知识为中介的对话体验了情感、分享智慧。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过程一定是令他们愉悦而难忘的。

让自由唤醒科学课堂

科学在孩子们眼中是神秘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规范、秩序地完成自己的课堂预设,避免“节外生枝”,常常忽视甚至是抑制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一切可以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创生。

观察2:探究“沉与浮”

课堂上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放着一个大塑料盆盛着半盆水,一个纸盒子里装着各种家里和学校常见的东西——螺母、螺栓以及其他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木片、木棍、皮制品和塑料制品,以及其他的防水材料。贴在水盆上方的是两张卡片。一张上面写着:“什么东西沉在水底?”另一张写着:“什么东西浮在水上?”不用再做更多的说明,孩子们自己便会用盆里的水和手中的材料去实验和寻找答案。教师可以不时地到各组转一转,如果发现孩子们还没有得到答案,就给出一些建议。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将一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正式的评价,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走动观察学生的进步,有时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们画一副画或写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在探究活动的情景或感受。

反思:

这整个探索过程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智力范畴,又交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常常看到的情景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嘴常开”,那是一种怎样的兴奋和愉悦。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教学做”合一。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在自由与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和创造。这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一定会使学生迫切地想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从而成为学生持续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让思维激活科学课堂

人的思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生成的过程,教学时,它常常在学生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时不断修正、不断丰富,继而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见解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分析中让思维提升。

观察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停下来。材料员负责将材料整理一下,其他同学商量一下你们的发言。(1分钟左右)

师:一个组汇报的时候,其他组要注意聆听。听听他们有没有和你们不同的发现?

请汇报的人这样说:我们觉得这种运动……

师:(指着第一副板画)请这个组的同学上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演示

师: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提问“现在我们研究的点上是白天还是黑夜?(白天)现在呢?(黑夜)

师:你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我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真的吗?课件出示第一个实验中有明暗显示的部分,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有。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要补充的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

师:(指着第二副板画)请这个组的同学上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演示

师: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提问“现在我们研究的点上是白天还是黑夜?(白天)现在呢?(黑夜)

师:你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我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真的吗?课件出示第二个实验中有明暗显示的部分,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有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要补充的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反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舞台,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示意图在黑板上画出来,小组用实验材料在讲台上边演示边解释自己发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学生不但发现了,还能把自己的发现用浅显的语言有条有理的向全班呈现出来,一个组在陈述时,其他组的同学,倾听着、思维着,并适时的补充、修正,让学生的思维在“井水犯河水”中融会贯通,共同提升。

让关怀穿透科学课堂

著名学者博伊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观察4:《磁铁》一课教学片段

《磁铁》一课教学中,我刚说完实验要求,小组开始实验。“哐”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望向了声音的来源处,原来是第4组的一个同学把实验的条形磁铁摔断了,同组的同学都低声的谴责他,其他组的同学看看我又看看他,似乎都在等着我“修理”他,摔断磁铁的那个同学呢,惊慌失措的看了我一眼,又赶紧低下了头,那一刹那,我看到了他含在眼眶的委屈的泪水。

我压下了心里的一丝不快,微笑着说:“这位同学一定是太喜欢研究磁铁了,这么激动,但是还是要遵守实验规则,不能太心急了。”边说边走到这个小组前,若无其事地拣起了断了的磁铁,问:“磁铁断了会有什么不同呢?”一下子大家的注意力又从磁铁被摔断的事件上转移到我提出的新问题上,大家叽叽喳喳的各抒己见,制定了有效的研究方案,一起探究。

刚才摔断磁铁的同学格外认真的做着实验,似乎鼓足劲准备将功补过。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发现了断了的磁铁仍然各有两个磁极的现象。学生的脸上有着因这次突发事件带来的意外发现而欣喜万分……

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实验教学中)这样的意外时有发生,如果当时老师执着于学生摔断了磁铁这个现象本身而狠狠地批评了那个摔坏磁铁的孩子,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等着看“好戏”的学生幸灾乐祸,同组的伙伴严厉的谴责,老师的怒火……很可能让这个无心犯错的孩子在后面环节的学习中整个情绪继续纠结在这个“摔坏磁铁”事件上,那么后半节课他的学习效果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更严重者在今后的学习中他可能为了避免犯错而不敢动手实验。

在此案例中教师用幽默的话语指出了孩子的错误,用微笑宽容了孩子的错误。这种良好的教学品格同时也将宽容的种子埋进了其他孩子的心中,让学生自觉纠错,体现了浓浓地人文关怀。

结语:

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应该既让学生领略科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又让学生常怀“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生命情怀。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触及孩子心灵的教育。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磁铁科学生命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