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不能“跑调”

2015-01-28 07:25华南师范大学511400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功能音乐家长

郭 然 (华南师范大学 511400)

莫言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却享受到了音乐带给我的快乐。快乐在这里是共鸣、宣泄的同义词。大概,绝大多数音乐是供人欢笑的。让人欢笑的音乐如果有也是比较浮浅的。我基本上知道艺术这东西是怎么回事,但要我说出来是不可能的,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说不出来,不说出来,但能让你感受到,我想这就是音乐,也就是艺术。”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说:“我虽是个门外汉,(或许该说正因为我是个门外汉),但欣赏音乐时,总是抛开一切成见侧耳倾听,直接体验音乐的美好,任其浸透身心。听到好的部分,能感受到一股幸福甜美涌上心头;听到坏的部分,只会一阵怅然失落。如果有余力听得更深入些,则不忘思索这好是好在哪里,坏是坏在何处。个人认为,音乐可谓是一种能让人品尝幸福滋味的东西,其中蕴藏着形形色色的使人幸福的方法与途径,光是音乐的复杂性,就足以让我的心灵痴迷。”

这是两个自称是“门外汉”的著名作家对音乐的感受与解读,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有情感上的共鸣,音乐拨动着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弦,触动着他们的心灵。由此,我也忍不住发出“音乐何须懂”的感叹!音乐在他们身上已经体现其最本质的价值。读着两个“门外汉”对音乐的解读,我想到那些拥有演奏技能却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学了十多年钢琴的琴童却表情木讷的弹奏音乐,陷入了对音乐艺术的深深思考中。

音乐,概括来讲,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最重要的一点,音乐能给人一情感的移入,音响形式是感情的直接载体,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乐记》中就记载:“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可见自古以来音乐就是离人心灵最近的艺术,难怪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我国很多学者通过对音乐艺术特征、规律的分析,提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价值,如曹理教授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总结的音乐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审美。郭声健教授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一书中也指出艺术的审美功能是统率其他各种功能的基本功能,它的发挥是其他功能发挥的前提,甚至可以说,艺术的功能就是审美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便有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识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等,并得出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最根本价值。这里的艺术可以理解为音乐艺术。概而论之,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正是音乐的这些“天生的优势”决定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雷默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我国很多学者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都做过探讨,周荫昌教授在《中国音乐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走向新世纪》一文中说:“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音乐艺术教育,是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音乐文化教育。”

但是,反思我们的音乐教育现状,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学过的歌不会唱,不喜欢唱的现象很普遍,没有基本的欣赏音乐的能力,缺乏基本的音乐素养,甚至对音乐课敬而远之的态度。钢琴弹到十级就再也不想弹琴了,少幼时学习音乐仅仅成为记忆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音乐艺术就是美的化身,可以说上帝创造音乐就是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而老师家长们注重的确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技能,过了多少级,这种“跑调”的音乐教育出现上述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郭声健教授在《艺术教育论》一书中就指出我国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艺术教育德育化和智育化问题,他说“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德育、智育而存在,而是为体现自身本质特征的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以其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前提的”。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再一把就是音符”。笔者认为,音符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是有前提的,是让人类享受到音符的美妙下潜移默化地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毋庸置疑,要解决上述问题,音乐教育要回归主调,老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抱有正确的动机。

首先,教师作为施教者,在实现音乐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要明白音乐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保护学生的音乐兴趣,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不是传授了多少知识技能,而是带给了多少快乐,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经济学有个理论叫“通宏洞微”,即从行为根源上认知决策,笔者认为对我们音乐教育也有启示,琴童在琴房里痛苦的学琴,钢琴弹到十级就再不想弹琴了,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哪?是因为孩子不喜欢音乐?教师教的不好?最本质的原因应该是家长的观念问题,很多家长功利性太强,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学音乐有一些看似很充分的理由,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学钢琴能锻炼协调能力,有益于智力,让孩子多一门特长等等这些功利性的目的硬是把音乐学习变成了机械运动,弹琴就像体育活动,那孩子能喜欢吗?为了达到这些功利性的目的,一味注重技术,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这些违背音乐教育本质规律,忽视孩子兴趣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孩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不仅不会达到家长的目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转变观念最为关键。老师家长眼里看到的都是音乐的附属价值,追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要知道这种背离音乐教育主调的观念是致命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创立的协同学理论认为,在系统内部,协同导致有序,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而只有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子系统之间才会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整体功能,如果子系统的独立运行占主导地位,关联运动减少,就会产生内耗,降低主体功能。这个理论对音乐教育很有启发,音乐教育除了天生的审美价值,还能辅德、益智、健体,等协同效应,这也是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把音乐教育的辅德、益智、健体等附属价值当主导地位的话,这些价值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会不利于学校音乐教育。我把获得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保护激发学生音乐兴趣比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或许实现眼前利益更简单,实现长远利益需要音乐教师用心探讨创新,而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永远不会实现,还会形成恶性循环,音乐教育达不到他本该达到的目标,体现不出它本该实现的价值,那么音乐教育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音乐教育的正确调性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不能“跑调”。

猜你喜欢
功能音乐家长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音乐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