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嘉颖(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650000)
所谓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是通过博客、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新媒体为载体的个人媒体的统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主持人,每个人都是评论家,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话语权。话语权的高度自由性和交互性在这个时代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个草根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话语权开始出现分割与重组。中国的艺术发展和艺术批评是承载在媒体上,依托媒体的传播而进行的,那么艺术批评的话语权的发展和变化自然也印上了自媒体时代发展的烙印。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指的是报刊等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等能够传播图像和声音的媒体。在纸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周期性比较长,容量也有限,虽然艺术批评的主体不仅限于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批评家,人民大众也经常有对艺术批评的看法,但是由于载体承载内容有限,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艺术批评作品只能是自娱自乐,很难通过传统纸质媒体传播出去。理论上,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等媒体一样都具有承载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在中国艺术批评的实践当中,纸质媒体明显占有主体地位。我国大多的艺术批评都发表在以纸质媒体为载体的学术期刊、专业的学术报纸和杂志上,这种专业的期刊和杂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将大众排除在外。
传统媒体艺术批评的门槛较高,报刊的发行者更愿意选择具有权威性和名气的艺术批评家的文章。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中,艺术批评的话语权就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成为少数精英批评家的特权。与自媒体时代相比,尽管报刊面对的是普通公众,但是它的传播方向却是单向的,因此掌握艺术批评话语权的精英批评家虽然可以将其意见传播给普通大众,却无法从大众那里获得对应的信息反馈。同样的,媒体只能通过销量这种单一的评判因素来判定艺术批评的内容事都符合大众的标准,显然通过这样的指标反馈出来的原因是片面的。由于纸质媒体在大众传播中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批评家也能从这种绝对的控制权中获得加强的权威性,他们更热衷于维护这种权威性,在这样一种相互扶持相互加强权威性的环境当中,草根民众的声音更难进入到传统主流权威媒体的耳中。
但是,自从互联网走向千家万户,新媒体的出现撼动了传统媒体的主宰地位,从传统媒体掌握的精英话语权逐渐向自媒体时代的草根平民话语权转变。中国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标签首先来自于博客,这种网络日志形式的网站给了普通大众发表自我观点的平台和途径。与传统媒体比如报刊和杂志不同,它面对的是普通大众,是众多网民、许多艺术评论者开始在博客上更新自己对艺术作品评价和批评的文章,艺术批评的网络化带来了传统媒体时代艺术批评完全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声音变多了,民众的声音变多了。
网络媒体的高度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艺术批评从单项传播变成双向交流。这种传播模式对传统的精英艺术批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网络上,权威艺术家的作品和普通民众的作品一样,同样出现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普通民众的声音也可能获得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批评的话语权出现了分割与重组。
其一,艺术批评话语权的主体泛化。如果说之前话语权倾向于精英化和特权化,艺术批评话语权的主体主要集中在艺术家、专业的批评家这类的“主创人员”,起到辅助作用的是出版商、编辑等“次核心人员”,自媒体时代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进行艺术批评,参与艺术批评的主体范围扩大,呈现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语境下,社会公众也成为进行艺术批评的主体,同样的,在资本运作情况下,不同身份的核心人员进行相互转化,例如专业的艺术批评家转作出版商,而草根人员的艺术批评作品在网路上大获成功,从而有契机转换为专业批评家的身份。主体泛化使得没有任何一种身份的主体能够全权控制艺术批评市场,各种主体之间的依赖性增强,灵活性加强,都难以在艺术批评领域一家独大。
其二,艺术批评话语权的主体权威性弱化。私语批评带来两种转变,一种是权威性批评家从权威杂志转向大众媒体,媒体的权威性被削弱,批评家的权威性也被削弱。另一种是针对大众私语批评,门槛的降低让公众分享了批评的权威性,权威性因此而分散。
其三,艺术批评话语权策略变化。自媒体时代让某些专业的批评家放弃原来具有极强学术性和策略性的艺术批评策略,转向目的性更弱,更具生活化、娱乐化特点的策略。这样的话语权重组很难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毫无疑问策略的变化更适合如今娱乐化、市场化的发展需要,但是艺术的研究无疑是需要质量和严肃对待学术的态度,策略的变化可能带来学术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弱化,如何把握艺术批评成果的质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首先,在讨论时代艺术批评的引导时候,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艺术批评话语权的分割和重组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批评发展的历史趋势。话语权的分割和重组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话语权的分割和重组。自媒体时代无疑为艺术批评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从技术上带来了为艺术批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百度、各大门户网站都为艺术批评的文本传播提供了空间,检索技术的发展可以对艺术批评文本加以分类和整理,便捷的搜索技术不论是应用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大众化讨论上都是非常方便的,加快了双向多元化交流的效率。主体的泛化带来了更多不同的声音,吸引大众的一个好处就是吸引了市场,众多投资者开始关注艺术批评,资金的投入让艺术批评圈子更加繁荣。
其次,要重新构建起艺术批评的标准。其一,艺术批评要去“极端市场化”。市场化对艺术批评的繁荣有利,但是极端市场化会让整个市场乱象丛生。艺术批评家应该把精力放在艺术的鉴赏和审美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让艺术批评成为“促销广告”。杜绝为了炒作而批评,为了“骂”而“骂”。不然,在利益的驱动下,艺术批评只会带来艺术道德的沦丧。其二,重建艺术批评的格调和信誉。大众的参与有盲目性,艺术批评家必须坚守自我的格调和立场,批评是一种个体的看法,也是一段孤独和自我的旅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专业艺术批评家和大众艺术批评者失去了格调。独立性、原创性、创意性应该成为艺术批评的新标准,不抄袭,诚信批评也应该成为艺术批评的信誉标准。
综上所述,自媒体时代艺术批评话语权的分割重组给艺术批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艺术批评家来说,胸怀大局,坚守信念才能共建和谐正常发展的艺术批评空间。
[1]张福平.自媒体情势下的艺术生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J].美术研究,2009.2[3]王震.大众媒体与当代艺术批评[J].大众文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