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朦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艺术学学科性质与中国艺术史学
杨 朦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艺术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中国艺术史”的梳理与探索提出的任务与要求。本文以艺术学学科性质与中国艺术史学为论题展开论述,首先简要阐述艺术学学科的性质特征,重点基于艺术学理论史学方面复数与整合两个关键词所表达的理念,继而对中国艺术史学结构逻辑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艺术学;学科性质;中国艺术;艺术史学
众所周知,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时期进一步得到继承与发展,其哲学基础主要儒家文化和道家理论。基础与探索中国艺术史学是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文艺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具有整体性;基于艺术形态史的中国艺术史,具有复数特征。对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中国艺术史所由生的根基上,应该对其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的形成及流变进行综合性分析,对于各艺术门类中的材料与作品加以整合,从而通过宏观性的把握,对所谓“史镜”中的艺术规律与艺术现象加以综合性的描述。
艺术学现在被称为“艺术学理论”,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根据我国艺术学的奠基人如张道一、宗白华等所做的研究来看,我国的艺术史学的建立是有其真正的基点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的艺术史学并不是所谓的拼盘式艺术。由于我国传统型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在整个的艺术学的构建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也就是说在中国所生产的艺术作品与其材料的整合需要从一种宏观的、综合的以及整体的角度去加以理解,从而深入研究,直到达到艺术的真正本质。换而言之,艺术学理论就是应该通过对于艺术的主要特征的认知来总结出某种艺术规律,找出带有原理性的问题并加以探讨解决。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有什么比探讨艺术规律这种事情更令人生疑的呢?
从我国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来看,主要集中于艺术理论本质特征的提炼,即通过运用归纳法来实现这种艺术规律的总结与艺术原理的探究。通过以上的规律和原理的把握进而深入到艺术其它方面问题的研究,以及讨论关于艺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问题,其路径与同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三大学科的比较中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西方的对比来看,西方以古希腊为基础的艺术发展路径主要以造型艺术为主,比较突出形象的作用及影响。而在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体现一种意象,也即是说其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种感受与领悟方面。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在于一种直观表达与一种印象植入,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存在。
复数概念与整合概念是艺术理论史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理念。其中包含了一种对于那种拼花艺术的拒绝,同时也是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使研究者对于艺术史的那种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复数有两层含义,可以通过所研究的对象与材料两个方面加以解析。
首先,在对象方面来看,复数特征主要还是突出了艺术史理论的性质特征,主要是使其对象从一种综合性的复杂门类的集合中产生,如对于美术、音乐、舞蹈、设计、戏剧、电影电视传播的研究的综合与提炼中产生出一种关于艺术史的东西的特征、原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关系等。换句话说,也即是通过这种理念在艺术史中的建立实现了一种理念型的艺术形态。
其次,材料的概念从属于对象,因为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对其选择与裁剪也是艺术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对于材料的把握相对于对象而言较小,但是从其整合的概念角度来看。材料的整合需要达到一种厚积薄发,从小中得到大的目的。
因此,从艺术学理论史学的这一整合特征来看,现在更加突出跨学科的材料解析。对于各种材料的挖掘与讨论必然会因人因艺术眼光的差别,因艺术体验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史学感观。但是从整合的角度来讲,材料选择与材料的组合及提炼所产生的真正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这样理解,艺术史学的建立与发展是对于艺术潮流或者已经诞生的艺术做以一定的理解,是以一种历史学的视角来探析艺术现象及其所产生的本质,同时也是通过这种理解使以往的创造有一个明确的形象树立在人类面前。
研究中国艺术史学,或者说构建起中国艺术史学,以及使其得到发展健全,需要以中国的艺术为根本,不能依靠西方的艺术史学理论来框论中国艺术史学,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中国艺术史学结构的逻辑与路径。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在艺术史的写定方面,大多从日本人的观念那里汲取养分,但是通过近百年的发展与理解,在中国学界的艺术史理论家研究者也提出了正视根源,从基础中建立的艺术史探讨原则。
为了使中国真正构建起属于本民族或本国家的艺术史学,应该从其原有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产生的土壤来真正进行一次挖掘。应该对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条件,社会公共气氛,作品产生的机缘,作品来源的基础,作者的过往经历,时代艺术主要潮流,以及所产生艺术时的历史事件或其它方面等等。
总体来讲,研究中国艺术史学应该从前文所说的两个特征方面去把握。一方面,应该依据中国艺术史学材料进行重新筛选与整合,从宏观上给出一个正确的框架结构。另一方面,应该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进行考量,因为艺术史的历史原貌与其变迁发展与当时的思想观念相契或者相反都是较为突出的。笔者希望通过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意识形态的压力,使得拥有真正的中国艺术史论横空出世。
[1]王文章.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J].艺术百家,2011(04).
[2]陈池瑜.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J].艺术百家,2007(05).
[3]夏燕靖.艺术史课程及艺术史学科设置问题探讨[J].文化艺术研究,2011(03).
[4]陈池瑜.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评述[J].文艺研究,2001(04).
[5]郭勇健.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李倍雷.中国艺术史体例与史料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7]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7(10).
[8]典万.“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全国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1).
[9]李荣有.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与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和谐同构及其发展战略[J].艺术百家,2009(04).
杨朦(1992.11.27— )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