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权至上到政治花瓶
十七世纪,当克伦威尔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王室作为君主“统治”国家的权力就名存实亡了,但英国人偏偏还要让这个家族留下来。
事实上,英国王室得以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至今,其原因可以追溯至《大宪章》。是《大宪章》赋予了英国王室继续存在的特殊理论和法律基础。
实际上,英国关于王权的特殊传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1215年,当时通过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那就是《大宪章》。这个《大宪章》把原先已有得国王与贵族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第一次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条文。也就是说从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这种契约精神和原则,为以后的英国人提供了一种用和平谈判和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智慧,并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从而奠定了英国自由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基石。
许多人认为《大宪章》是英国几百年来国体的奠基石,甚至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宪法。从《大宪章》里边引伸产生出来的一些原则,如人身保护的原则,没有代表不纳税的原则,法治原则……不仅对英国,而且对西方乃至于全世界的民主、法制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大宪章》的基础上,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的1689年《权利法案》则进一步确定了近三百年来的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同时,也赋予了王室继续存在的法理基础。
英国人不抛弃王室的5个原因
英国王室给了英国人身份认同,同时还在整合整个国家。换句话说,古老的英国王室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同时,王室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王室“统而不治”,却可充当政治平衡器
英国政府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是经全民选举所产生的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即自然的内阁首相。首相通过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国王(女王)只是在每周二下午与首相举行例行见面,听取国事汇报,但这种所谓的“周报”只是例行公事,仅具象征意义。
首相对内阁负责,对所在党派负责,对议会负责,最终对选民负责。政府工作做的不好,民众可以开骂,进而通过下一轮投票选举让多数党下台。从撒切尔夫人到梅杰再到布莱尔,从保守党到工党又到保守党,政府和政权可以更迭,但最“正统”的王室却只有一个。君主是中立的、超党派的。人们对真正掌权的政治家不乏不满,当权者少了威望,一些人自然便把他们的信赖转移到王室身上。
王室“统而不治”,信守不干政原则,在和政党关系上都保持很节制的态度。在平衡利益上则可充当最佳调解者角色。假如发生执政和在野两党争执不下的局面,总需要一个调解者居中涡旋,而这个角色最好的人选就是英国国王。
君主已成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正如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所说:“关于君主制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如果人民对它不满意,它只有改革。君主制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
1689年后形成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王权、贵族与资产阶级长期斗争而产生的制度,其平衡了王权、民权和其他各方的利益,其中蕴含着英国人“保守”和“传统”的政治文化。而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演进,英国君主已经成为超脱于政权兴衰之上,象征着民族团结与传统价值观的特殊存在。
对英国人来讲,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象征,在维护国家形象、稳定统一等方面仍具有影响力。而在欧盟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王室的存在,有利于保持英国独立的“民族身份”,保持一种连续而稳定的传统价值观。
就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前主编比尔·艾默特所说,英国人对王室的感情就如对崇敬的历史建筑一样,“一旦坍塌,人们必然感到惋惜”。
王室亦可充当公益亲善大使与“道德楷模”
作为象征物,王室必须付出一个不小的代价,那就是它的每个举动都必须在象征意义上是正面的,必须符合英国人对它的道德期待。而英国王室非常注意利用王室成员的影响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凝聚力的作用。
继承王位60年里,伊丽莎白大部分时间保持着端庄和威严。作家安德鲁·马尔在《钻石女王》中写道:“她(女王)从不争论,只是面无表情看着你。”但就是这种端庄冷漠使英国王室在1997年戴妃逝世后遭到灭顶打击。当时女王拒绝回伦敦悼念,并且不举行国葬。虽然在布莱尔斡旋下,女王在戴安娜下葬前发表悼念词,并且降半旗,但是女王的形象已由“优雅高贵”变成了“冷漠无情”。此时,英国掀起一股民权的浪潮。这一年,在电视上展开了关于君主制存在合理性与否的激烈辩论。当时,只有48%的英国人认为皇室还有存在的必要。
此后,英国王室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操守上,在王室的花销上,都改变良多,重新赢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这也是当代英国王室的又一重大意义:传达快乐、幸福、稳定、勇气甚至上流等英国人所信奉的价值观。
王室还可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残痕
在二战后整体萧条黯淡的经济背景下,1953年6月4日,英国国民迎来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这是一个振奋民众的时刻,民众希望从仪式的富丽堂皇中看到未来的希望。当时首次进行电视直播加冕礼,超过2000万人观看了女王加冕仪式的现场直播,包括54%的英国人民和成千上万的美国及加拿大观众。女王加冕礼带给英国人的绝非一日的放纵与狂欢,更多的是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历史学家西蒙·沙玛说,生活在这样一个拥挤、经济吃紧的小岛国,很多英国人习惯自嘲,抱怨一切,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使他们感到作为英国人的自豪和快乐。
大英帝国解体后,为了维系各独立国同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英联邦。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了这一组织。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人们尊重。
王室本身也一直在与时俱进
在今日世界民主潮流的影响下,民众渴望透明化。王室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公布每年开支账单,详细到每一次乘机旅行的费用,事无具细都一一列在互联网上,供纳税人查阅监督,此举深受公众好评,为王室赢得了不少政治分数。
王室还力尽所能为国家节源,英国王室在2009至2010财年,从政府得到近400万英镑的出访费用和1500万英镑的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的日常维护费用,两项支出均少于上一财年。他们还通过开放白金汉宫以吸引外国旅游者等。
女王为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开始在公众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热泪盈眶,她还接见了美国流行歌手LADY GAGA。在利用新媒体方面也不甘落后。2007年,当YouTube网站上出现英国王室频道时,“2.0版英帝国”迅速征服了各大社交网站,比如“脸谱”和“推特”(500万人在“脸谱”上支持英王室的主页)。据与女王关系密切的人透露,受孙子们的鼓励,女王有自己的私人电子邮件,会上网和使用手机。
卡尔·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之所谓为王,是因为他周围的人愿意称他为王”。欧洲国家一般都有悠久的王室历史,王室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存在了将近一千年的情结,代表了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制度与文化。王室家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是欧洲国家文化的活化石和活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