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丁东
陈为人《行走西欧》序
北京 丁东
著名作家、学者陈为人先生游历西欧,以所参观的景点为切入口,探求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故,生发感想与心得,撰写为系列文章并结集成书。此书有两个重点,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一是法国大革命。陈为人先生对这两个领域的关注,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代受到文学评论家唐达成的影响。
陈为人 西欧 文艺复兴 法国大革命
近些年,陈为人先生涉猎的领域十分广阔,从当代作家传记,到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文坛风云,从克里姆林宫的血雨腥风,到先秦诸子和古代改革家的回顾,从黄河岸边的文化遗迹,到太行山麓的历史沧桑,他都有著述。说到他的游记写作,周宗奇曾经感慨:前两年山西作家采风团相继两次集体采风,先是走黄河,后是走太行,历时近两个月。三四十号一标人马,一水儿都是多情善感的熟男熟女,哗啦啦开进大自然的怀抱,那秋山秋水秋风秋雨,那鸟儿花儿虫儿草儿,那言语儿交流之间,那魂灵儿磕碰之处,得生出多少美诗妙文呢?可结果真有点意外,出的单篇诗文倒也不少,但绝对算不得丰硕,一年多来也未能编得一本像样的大书。不料这于无声处,却起了一声响雷。但见陈为人先是推出大著《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接着推出姐妹篇《太行山记忆》。大家都在黄河与太行之间行走,钟其灵而毓其秀,感受地声天籁,沐浴日月精华,可唯独陈为人捕捉到了最靓丽的闪电。因而,周宗奇称他为“捕捉闪电一石秀”。
周宗奇的感受,我领教了一次。2012年10月下旬,我和陈为人一起参加旅行团,到欧洲六国旅游。连去带回,共十一天,我当时的日记是这样记述的:
2012年10月20日
儿子丁丁开车,送我、小群和陈为人夫妇到二号航站楼,见到王东成夫妇、智效民、张红萍、雷伟、常富、王晓红母女。我们十二人一起参加欧洲假日旅行社的旅行团,全团共四十八人,导游孙兆雷。
2012年10月21日
今晨2时半起航,飞行十一个半小时,抵达苏黎世。为当地时间早7时,两地时差六小时。据说这是上海那边旅行社的创意,早上抵达,多算一天。
取行李出海关很顺畅,不知这是否体现瑞士效率。但刚上高速公路便被当地警车跟上,停车检查,耽误将近一小时,结果车辆没有任何违规行为。这一耽误,就牺牲了午饭。应我们要求直奔新天鹅堡。
从瑞士到德国,一路绿草如茵。路旁都是式样各异的独栋乡间别墅。看不见粮食作物,但牧草收割打捆,收入也很可观。
午后1时到新天鹅堡,被称为童话世界。据说迪斯尼乐园造型即源于此堡。导游说,由于时间过了,已经错过了中文讲解,决定不按自费项目对待,乘公交车登山顶,在桥上拍摄新天鹅堡外观全景。不进堡中。然后步行下山。秋天开始落叶,树叶红、黄、绿相间,充满诗情画意。
晚上抵慕尼黑。为德国第三大城,一百万人口。市政厅大厦为哥特式建筑,人物雕塑很多。广场上还有其他风格建筑,对比鲜明。步行到不远皇家啤酒馆。据说此馆为德国最大。确实很大,内有乐队。当年希特勒在此肇事,史称“啤酒馆之夜”。晓红买了两扎啤酒,请同行者品尝,我平时不爱喝酒,但觉口感不错。每年9月最后一周和10月第一周为慕尼黑啤酒节。我们来时节日刚过,但皇家啤酒馆生意很火。
晚上入住慕尼黑郊区酒店。在德国匆匆一瞥,各方面印象都好,唯有中餐馆的自助餐印象不佳,数种菜品几乎无一可口。后来听说当地管理很严,不许炒菜,做不出中餐的风味。又听说,这里对移民限制很严,除了结婚,没有其他移民通道。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均不行。不知是否因此限制了当地中餐馆的发育。这家餐馆虽然味道不佳,但中国旅行团还是源源而来,我们没吃完,下一团已经在等待。可见奇货可居。
欧洲高税收,高福利,从怀孕到生育都有优待。老人退休后每年到世界任何地方旅游一次没有问题。遗产税的设计让许多富家后代放弃继承,因为必须先纳税,后继承。有人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把父辈的财产交给政府。欧洲人工作节奏很慢,但十分认真,一栋房子盖几年是常有的事。导游还说德国人邻里之间不往来,父子祖孙之间不亲密,人们喜欢独处冥想。
慕尼黑是宝马总部所在地,德国还有奔驰、奥迪、大众等名牌,工业实力雄厚。
2012年10月22日
早上离开慕尼黑,出德国,进奥地利,中午到因斯布鲁克。此城为奥地利五大城市之一,夏宫所在地。背后是阿尔卑斯雪山,一条大河在侧,河水充沛而清澈。我们参观的街道很古老,为汽车时代以前所建,房子为巴洛克式风格。有一小凯旋门,一面雕塑为喜,一面为悲。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绝佳,半山别墅错落有致。据说越高越贵,因为铺设管道投入更多。奥地利以音乐著称,出了许多影响世界的一流作曲家。
午饭在一个中餐馆就餐,味道很好,老板是上海人。
午后向南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沿亚平宁山脉河谷而行,路边很多葡萄园。感觉意大利人口密度较大,高层建筑较多,工业厂房较多,风景比德、奥、瑞逊色不少。
傍晚到小镇西米尼尔。此镇位于意大利第一大湖湖畔,有公元1世纪修建的城堡,后成为监狱,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夕阳之下,西米尼尔宁静而温馨。这里华人游客不多,欧洲游客不少。
晚饭后入住一花园酒店,院子里有雕塑,可见意大利艺术气氛之普遍。这里已经离威尼斯不远。星空明亮,繁星密布,想必当年伽利略观察的也是这样的星空。
导游介绍,欧洲经济发达程度依次为北欧、中欧、西欧、南欧、东欧。意大利北富南穷,他说原因是南部没有深水港,我想原因可能不止这一点。
2012年10月23日
早饭后前往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名字早已如雷贯耳,至此一游还是感到震撼。此城一千五百年前建立于松软的沼泽浅滩之上,用无数木桩蘸上沥青打桩,再铺石板当地基,建成楼房林立的城市。现在每年海水上升三至五厘米,城市已经岌岌可危,但灿烂的文化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圣马可广场的王宫、教堂、市政厅、拿破仑行宫堪称雄伟。乘贡多拉小船在城中穿行,看两边被侵蚀的古老建筑,更有沧桑之感。导游说,每艘贡多拉造价六万欧元,合三辆奔驰。原有一万多艘,现在只剩一百多艘,政府有停止贡多拉水上游之意,引起船工抗议。我们又乘汽艇穿行反S型水道,两岸云集的各种历史建筑让人目不暇接。
傍晚抵比萨斜塔,感到很大气。可惜司机对道路不熟,误了时间,导游应允明天重游。
2012年10月24日
早上出发重游比萨斜塔。朝阳之下,又是另一番感受。斜塔系教堂钟楼,教堂大门的青铜雕塑,亦十分精美传神。
下午2时许到罗马,先参观梵蒂冈大教堂,为世界之首。大量名家艺术原作令人震撼,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保存极其完好。参观者人山人海,但秩序良好。
出了教堂,再看古罗马时期的文化遗迹。以斗兽场最为壮观,历经两千年仍然矗立不倒。旁边还有公元4世纪的凯旋门及大量古罗马废墟。
最后看《罗马假日》中出现过的喷泉和台阶,可惜时间太短,来不及细细品味。
2012年10月25日
早上离开罗马郊区,下午到佛罗伦萨,参观但丁故居、百花大教堂和市政广场雕塑。可惜市政大厅开会,未能参观博物馆,里面的艺术作品集中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精华。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代只有十几万人口,却先后产生了但丁、薄伽丘、彼德拉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诸多深刻影响后世的文化巨人,泽被欧洲乃至世界。其原因何在,值得探讨。我想到两点,一是当政者为美第奇家族,他们热爱艺术,有眼光,有财力资助;二是这些文化巨人互相有师承和朋友关系,所谓人才一群一群而来,一群一群而去。
晚宿皮亚琴察郊区。
2012年10月26日
上午到米兰,参观米兰大教堂和附近广场。教堂始建于14世纪,到19世纪才建成,外观为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一百多个尖顶直插天空。石雕人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内部绘画不如外部雕塑让人难忘。在米兰匆匆路过,亦感到强烈的艺术气息。这是一个引领时尚的城市,引领时尚需要艺术的底蕴。
中午过罗加诺,是和意大利交界处的瑞士小城,湖光山色,极其美丽,可惜雨较大。我们买了拉菲酒以后在城中随便走,遇到几处不知名的人体雕塑,神情忧郁,面带深思,有深厚精神内涵,可见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进了一处画廊,从美术作品中可以领略此城晴天的景色。
罗加诺人口仅两万五千,位于马焦雷湖畔,人称瑞士海拔最低的美丽城市,因罗加诺公约和罗加诺国际电影节而闻名。秀丽的湖光山色与古老的欧式建筑,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这里在古罗马时期就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塞和贸易场所。“一战”后,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德国及其周边国家都很关注。从法国来说,虽与一些小国结盟防德,但力量有限;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加强了法国的孤立和不安全感。鲁尔危机的爆发,也使德国要求用条约保证国家的安全。英国担心,德国战败国的地位,不仅会有利于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还会使德国与苏联接近,因此努力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使自己在欧洲处于支配地位。基于这些原因,1925年召开了罗加诺会议,签订了公约。遗憾的是,这个公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真正的持久和平。十四年后,希特勒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城堡里签约的人早已作古,城堡也改名为考古学历史博物馆。但当年的历史却永不会被湮没。
国际问题专家何方先生说,他写过有关罗加诺公约的论文,却没有去过罗加诺。
晚上抵琉森,住进湖畔古老的旅舍。
2012年10月27日
上午乘船游,在雨中游琉森湖。两岸处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导游介绍,瑞士人开创了私人住宅变为旅馆的先河。此地游人如织,但没有几处大型旅馆,全靠民宅发挥旅馆功能,让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收益。
然后前往英格堡。一路上风景绝佳。英格堡是山顶小镇,居民只有七千人,都是富裕之家,住在一面山坡之上,错落有致。这里保存了三百年前的建筑原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面山上是滑雪场。我们正巧赶上阿尔卑斯山今年第一场雪。雪中看红叶、黄叶,落满一地,如诗如画。
午后驱车六百公里,晚上抵巴黎。午晚两餐没有中餐。中午在英格堡吃比萨饼,小群觉得不习惯,我觉得尚可。晚上路过小型超市,临时烧水泡方便面,多亏王晓红带了电插板,否则一个插口不知烧到何时。中国人和欧洲人饮食差异太大。要想找一点热水很难,在咖啡馆都买不到热水。
2012年10月28日
游巴黎,上午巴黎圣母院、卢浮宫,下午凡尔赛宫,晚上塞纳河。
2012年10月29日
再进巴黎,堵车。游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巴黎歌剧院、旺多姆圆柱。
晚上抵布鲁塞尔,雨中游广场,看尿童于连雕像,《共产党宣言》亦在此写作。
2012年10月30日
早上离开布鲁塞尔,中午乘海航飞机回北京。
我对此行的逐日记载,只有三千多字而已。旅程结束后,写过一两篇短文,涉及此行的收获。为人兄与我走的是一样的行程,却收获一部二十万言的书稿。对他笔耕的勤奋和思维的活跃,我不能不表示惊叹。
在路上,我就目睹他拿着录音笔,随走,随听,随记。他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在国外也是如此。记得有一天,我们住在距威尼斯不远的一处旅馆,三点多钟就醒来,在月光下散步,畅谈感受。更重要的是,他结束旅程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此次旅行细加反刍,才形成这样一本书。
在陈为人笔下,参观的景点只是一个切入口,背后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故,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想和心得,才是他文章的重点所在。他这样的文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记,而是游记与读书笔记的结合。他的角色介乎于作家和学者之间,比起专写学术论文或教科书的学者教授,他自觉地把非专业的读者纳入交流的对象,可读性较强;比起专写小说的作家,他又相对自律,不做主观随意的虚构想象,笔下的人和事都有文献所本。河北《社会科学论坛》是一个锐意求新的刊物,希望摆脱学术期刊的刻板面孔,所以对陈为人的文章格外青睐,为他的“行走系列”辟出专栏连载。
二十多年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旅游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关注风光,有人关注美食,有人关注古迹,有人重在购物,有人为了探险。我和陈为人都属于思考型,走异邦,思故乡,是为了在中外对比中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从康有为、梁启超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当今如林达的游记,更是风行一时。
陈为人此书有两个重点,一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二是法国大革命。为人兄生于1950年,长我一岁,我们是同代人。在接触欧洲历史文化方面,我们经历了大致相似的精神史。“文革”前,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通过书籍和电影,对欧洲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有初步接触。雨果和巴尔扎克的著作,“文革”前是公开出版发行,青年学生可以阅读的。“文革”开始后,中国古代文明和西方近现代文明,都被当作“封资修”加以否定。当时唯一宗奉的只有毛泽东思想。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开始提倡读马列,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不免要提到欧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于是相应地也要开放少量的相关出版物。这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重新接触欧洲历史文化的契机。
陈为人当时在太原钢铁公司当工人,结识了在“反右”运动中不幸落马、发配到这里监督劳动的文学评论家唐达成,成为忘年交。1973年马迪厄的《法国革命史》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新版上市,成为当时极少数可以买到的西方史学著作之一。唐达成早就读过此书,经历“文革”风暴,对“文化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某些方面惊人的相似自有会心,从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以及此后崛起的拿破仑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现实政治的许多倒影。唐达成向陈为人推荐此书,虽然只是说,书要自己去读,背后却有深意存焉。马迪厄是法国著名史学家,毕生从事法国革命史的研究,被称为“法国历史研究的革新者”。《法国革命史》叙述了1789年至1793年法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从革命爆发,经王朝倾覆后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当政,直至热月党人的反革命政变。当年译者说明中虽然强调此书的局限,如“马迪厄是个资产阶级激进派。他曾为十月革命欢呼,一度加入法国共产党。由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未变,不久就退出了法共,晚年甚至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但经历了“文革”洗礼的陈为人,已经学会了“正文反读”。此书引发了他对革命的血腥、个人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从倡导民主的领袖,最后落入独裁专制的历程,更引起他刻骨铭心的反思。马迪厄的历史观,毕竟与当时的主流宣传有较大差别。此书长久地搅动了陈为人的思绪。在此后几十年的阅读中,反思法国大革命,成为他绕不开的心结。如今终于来到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凯旋门这些与法国大革命相关的历史现场,不能不勾起无限的联想。
唐达成在20世纪70年代末向陈为人推荐的另一本书是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文艺复兴在“文革”中被江青当作批判的靶子,林彪却以古希腊罗马文化、欧洲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历史,来衬托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义。何为文艺复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极想了解的问题。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布克哈特此书,正值中国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再次进入中国读书人的视野。布克哈特此书,对于“14世纪的暴君专制”“15世纪的暴君专制”“小暴君”“大王朝”“暴君专制的反对者”的论述,更能引起陈为人的联想。尤其书的后半部分,对“暴君和他的臣民”的剖析,揭示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更为重要的成就是对‘人性的发现’”,“粉碎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之后,意大利人不但发现了世界,还发现了自己”,从中世纪神权的阴影中走向人文主义倡导的新世界观。这对于刚刚从造神运动的阴影下挣脱出来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又是何等的心灵冲击。来到象征意大利文艺复兴发轫的但丁故居,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巅峰的米开朗基罗广场,以及与佛罗伦萨形成鲜明对比的威尼斯,唤起了作者萦怀半生的记忆。当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感受一旦形成叠影,便激发出表达的冲动。
我们这一代人,是年过半百之后才逐步形成了从全球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反观自身的自觉,醒悟到不但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更需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而欧洲文明,就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重要参照。我与为人兄共同的短板是外语不行,我们也不是专门从事欧洲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文学者,不能直接阅读外国原始文献,也不能与外国的专家和公众直接对话交流。可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不论是文艺作品、史学著作还是人物传记,都在中文译著的范围之内。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旅游,不可能深入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有些复杂的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二、不知其三。在专业上补课,我们此生已经没有机会。而不论文艺复兴,还是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早已是显学,前人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已经译介为中文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人戏言,无知者无畏。不是专业圈里人,反而没有精神负担,形成些许想法就敢于下笔,说出自己的心得和理解。长居欧洲者面对这些古迹,可能因司空见惯而麻木;初到此地的外乡人,蓦然闯入陌生之地,新鲜感与好奇心却能激发出诉说的欲望。此书得耶失耶,就留待读者品评吧!
作 者: 丁东,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