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炜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1400)
浅述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陈少炜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1400)
我国古老的玉文化伴随着玉器形、纹饰的逐步完善而日益深入人心,而赋予玉以一定形式者则是琢玉工艺师们的工艺技巧。本文试将玉雕工艺从攻玉与解玉、玉雕工艺技法等角度,初步探讨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对各时期玉雕艺术的特征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初步探究。
玉器;玉雕工艺;传承
“玉不琢,不成器”,古人将治玉称为琢玉,琢玉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工艺和艺术,从距今两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使用的磨制骨针和佩戴的穿孔石珠,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旧石器时代,远祖们已掌握制石工艺中磨光、穿孔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为玉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玉雕工艺早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伴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冲击,我们有必要重新对玉雕工艺进行审视。
古人将治玉称为琢玉、磨玉、甚或碾玉,而非刻玉,这不仅描述了玉器的施治方法,而且形象再现了玉器制作的缓慢、不易,需要玉匠精心去琢、去磨、去碾。《诗经》中既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攻玉之法,又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解玉之策。攻玉时,切是将玉石切开,磋是对玉石原料修制成型(即造型),琢是按要求雕琢纹饰和成器,磨是抛光。而用来“攻玉”的“他山之石”则分为磨玉用的粗石和攻玉用的解玉砂。原始先民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砂子的神奇效果,将砂子用于治玉工艺。早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宋应星便阐述了制玉的工序:将解玉砂(金刚砂)与水一起搅拌,用可旋转的轮子带动盘和搅拌好的解玉砂把玉料抛开,从而慢慢琢磨成器。
中国古代玉雕工艺从普通的治石工艺中分化出来,独立形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自成系统的艺术门类。我国古代玉雕工艺技法十分丰富,下面将简单介绍几种:
(1)浮雕:顾名思义,即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造型或图案。具体来说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者是图案外部轮廓的底子,使玉石产生线饰凸起的效果。这点在良渚文化的玉琮便可略窥一二,其兽面眼、口、鼻都是此手法;而高浮雕是利用挖削底面的方式,形成立体图形并加以阴线纹塑形,而这种方式始于战国,流行于明清时期。
(2)内雕:是深入玉料内部雕出圆雕及浮雕造型的玉雕手法。
(3)圆雕: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刻造型方式。它用于立体人物、立兽等造型,在红山文化以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可以见到。
(4)镂雕:又称为透雕,在雕刻中,镂雕不局限于玉料的一面雕琢,而是穿透玉料,镂空雕刻。因而在玉件中往往存在两面相同空间的情况。镂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已经十分平滑,这足以见得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镂雕技术在元代已然发展到新的高度,在一些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显得玲珑剔透。
(5)俏色雕:是一种巧用玉料本身的颜色,使不同的颜色恰好分布在玉雕需要部位,从而展现作品巧作天合之感的一种雕刻技艺。
(6)花下压花:是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件往往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表面使用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加以衬托,以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装饰面的效果。
(7)抛光:即是使玉雕表面呈现出晶莹润泽、玻璃光泽的方式。
(8)线刻:就是用单线条刻成花纹图案。而阴刻线则指的是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分为单阴线和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在汉代以前,玉件的阴线段大都浮浅,一般是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由于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因而线刻又称为“入刀浅”“跳刀”或“短阴刻线”。
远古的玉器是由磨治、打击石器的工艺发展而来,其磨治石器中的研磨、切割、钻孔工艺逐渐为早期冶玉工艺所吸收。这一时期,制石工艺与制玉工艺虽未完全分离,很可能石、玉匠处于同一作坊内,而玉匠仍借用磨制石器工艺来治理玉器。但玉器与石器工艺已经分化,玉石分化业逐渐成型。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我们可以从玉龙、勾云形器的造型以及琮、璧上留下的加工痕迹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一时期玉器的器型、纹饰复杂,表面抛光并伴随着一点程度砣痕。这是由于此时已经出现了旋转性的磨玉工具——原始砣机。而原始砣机的发明、应用,也使得治玉工艺摆脱了古老的制石工艺束缚,使之成为独立的一门工艺。
在夏代,治玉工具以青铜砣机为旋转动力的砣机,所雕琢出的玉件线、面较为流畅,呈现出一种缠绵、柔韧的效果,这是刀刻难以企及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钢铁砣具又代替青铜砣具。比起青铜砣具,钢铁砣具在韧度上、强度上均有所提高。如此,便提高了琢玉工艺技术,这与普遍使用铁砣和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这一时期由于砣具锋利、硬度较高,使得玉器在造型和图案上较为精准,线刻粗细有致、宛转流畅,这也提升了所造之玉的艺术效果。
到了秦汉时期,玉匠往往舍弃细节,以刚柔并济的粗细线条展现玉器的神韵和气势;隋唐及宋辽时期,出现了碾玉高登,这对玉器制作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元明时期,玉器做工略显粗犷,缺少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于清代,玉件制作俨然精细起来,无论是研浆、开玉、冲埚、磨埚、上花、打钻、透花等工序的增加,还是琢玉工坊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这都彰显了清代玉雕工艺的鼎盛。
近代玉雕工艺,一方面因在“东方艺术”中居核心主导地位,而被当做中国古老文化之一而受到世人尊重。另一方面在经济贸易的刺激下,其品种、造型和工艺方面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以往的宫廷艺术逐渐转向世俗化商品。现代制玉工艺在传承传统玉雕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更为明显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在当代整合汇聚成四大流派,分别为北派、扬派、海派、南派。各玉雕流派在继承前代的经验技艺的同时,又开拓创新,将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从地域上看,四大流派分布均匀,从北方到南方皆有,且均居于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带。由于电动机、螺机、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玉雕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在延续、借鉴古代玉雕的基础上,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不同,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且大多用料巧妙,造型写实,贴近生活,俏色技艺炉火纯青,制作工艺实现了自我突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之,当今社会的繁荣昌盛为中国玉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也赋予中国玉文化新的内涵和背景。在现代文化、科技的推动下,玉雕工艺和玉文化的发展必然会面对新的难题。而要实现玉雕工艺的传承就必须把握传统玉雕工艺的精髓,将其置于时代发展的脉络之中,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审视和引导当代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1]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科学出版社,2009.6.
[2]赵勇魁.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1.
[3]徐姣瑾.中国玉石与玉文化.吉林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