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英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61173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工作对于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
贾英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611731)
尽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却很少有人关注张艺谋团队的幕后创作;做为产品设计的学习者,应当从中发现更多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和决策;鸟巢开幕式是一笔创新设计的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产品设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工作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整整7年,时至今日,对于那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仍有许多东西在我们脑海回荡,史无前例、令人难忘成了评价那届开幕式的关键词。在举世赞誉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开幕式背后的工作,正是张艺谋工作团队整整3年的艰辛付出,才完成了这一世界命题,给了这个星球一个惊喜,3年的不懈努力只为那1.5小时。
在感叹那届开幕式带给我们感官刺激的同时,总是不希望这一史诗级的设计命题就这么随风而去。张艺谋团队的幕后创作应当被定格下来,教科书化,以供我们学习、研究,即便是多年以后,即便是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者,那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创新财富。其中所涉及的设计理念、决策细节足以指导产品设计学习者获得不一样的提升。以下从主要的四个方面来讨论其对于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
我们知道,雅典接旗仪式8分钟的灰暗表演,让张艺谋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于此,北京奥组委于2005年3月1日向全球征集开幕式创意方案。与此同时,位于北京的铁三角工作室,张艺谋团队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这是民族的使命和责任在催促他,张艺谋清楚的知道,在广场表演方面,只有他才能更好的解读中国文化,向世界传递华夏精神,因此他并未选择沦丧和放弃机会,而是受命13亿人的期待。
工业设计自德国包豪斯以来,就流淌着使命和责任的血液,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倡导工厂不应一味地沉醉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艺术家应当关注平明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艺术与技术并非对立的两面而是能够调和共存,共同服务于社会发展。同一时期的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都主张利用设计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品质,以此来化解战争和社会矛盾,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瑞士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就曾提出设计应该为社会的稳定服务。
从体量上来讲,产品设计远不能与奥运会相比,但是所包含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是一致的,同样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同样关系到被服务者对于服务效果的评价。近年来,绿色设计、可再生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源于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日常产品制造消耗着巨大的材料和能源,作为源头的产品设计责任重大,应当考虑用最集约的材料、加工、包装和物流、回收,提供最可持续的产品服务。
四年一次的全球体育盛会,开幕式举世关注,那1.5小时里,包括张艺谋在内的核心主创一共6人,他们指挥着现场近20000名演职人员,如此庞大的体量应当算得上这个星球之最,这是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工程;仅仅是某方面一个单纯的创新点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系统化地解决问题。据说由于经费的紧张,张艺谋经常是被拉去跟各个厂家亲自讨价还价,他不仅是导演,同时还是制作人,协调各个环节的畅通无阻,让整个项目往前推进。
产品设计大多时候是以单品的任务形式呈现的,但作为一项设计任务,它所涉及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样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立项—分析—概念—明确设计方向—2D模型渲染—3D模型渲染—模型制作—市场实测—设计改良—研发协同设计—原型—加工—颜色、材质、表面处理—量产;如此看来,小小的产品设计并不比一个大体量的开幕式考虑的问题少多少。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民众的需求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一个开幕式的创意方案或一个产品设计方案,很难依赖个体的努力完成。在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创意工作中,除了总导演张艺谋,还包括了美术总设计陈岩、服装总设计石冈瑛子、音乐总监陈其钢焰火总设计蔡国强、化妆造型总设计徐家华、舞美总设计韩立勋、灯光总设计沙晓岚、特技总设计程小东等等。可见队伍人员之庞大,工作内容之繁杂,涉及方向之广泛。也只有搭建如此雄厚的梯队,才能保证最后所呈现的效果。
产品设计同样需要团队的协作,擅长概念的不一定擅长表现,擅长表现的不一定擅长制作,懂外观的未必知道其原理,懂市场的也许不懂设计,懂设计的未必了解生产、包装、物流、营销、回收等等,产品设计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要依靠团队的协调运作;但正如开幕式需要一个总导演,产品设计同样需要一个总设计师。
在邻近开幕式最后的时间里,创作部分仍未结束。上级领导和团队成员一致劝说该关门了,必须进入实施阶段了,要不然来不及了。可张艺谋一直就不撒口,他仍在思考改变的可能性,许多创意是“去到月亮又回到地球,去到火星又回到地球”。每天的工作中,团队成员请示张艺谋最多的就是“还变么?”。张艺谋对方案的调整招来很多工作人员的不满,他们甚至向张和平部长告状,想让他出面阻止,这让张艺谋的很多想法难以在底层推动,他常常一个人无助地呆坐在办公室。
张艺谋的这种不到顶峰,决不放弃,不再多想一下就心里不踏实,是成就鸟巢夜空的最根本因素。以火炬为例,张艺谋深知浪漫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在最初的构想中,他想将“鸟巢”改为“凤巢”,用一片凤凰的羽毛绕场馆上方飘扬,最后落在一个渐渐打开的扇形平台上,成为火炬。而鸟巢最终的点火方式并非如此,这其中所经历的坎坷或许只有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才能体会。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张艺谋的成功,那就是,精益求精,不断发现更好的。
同样,产品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否定和推新的过程,从最初的头脑风暴、概念草创,到最终方案的呈现无不经历痛苦的分娩。当你自以为已无可挑剔,可能更好的方案依然隐藏在背后,还需要再往前一步。做设计不难,但做出一个成熟的设计并非易事,有时候转了一大圈又不得不回到原点从头再来,这正是设计的痛苦之处,也正是设计的奇妙之处。它带给你精神的折磨和喜悦同时存在,同等量级。不断发现更好的,或许这才是产品设计的精髓所在。
鸟巢开幕式已化作历史的符点,但它所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还远没有结束。作为产品设计的学习者,我们需要发扬张艺谋团队的创作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品服务社会。
[1]牛静,郭传鑫.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历史演进的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241.
[2]方正辉.我和你.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文化典藏[M].新星出版社,2008:1-156.
[3]奥托(Kevin N.Otto),伍德(Kristin L.Wood).产品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700.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