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民间音乐艺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策研究

2015-01-28 12:30:31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063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冀东活态遗产

何 巍(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063000)

冀东,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丰富多彩,如评剧、乐亭大鼓、皮影戏、昌黎吹歌、河北梆子等。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称为“冀东三支花”,是冀东地区三种主要的文艺形式。近些年,由于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些民间音乐艺术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重大了变革,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如何挽救冀东濒危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民间音乐艺术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一、活化传承环境,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音乐艺术是积累和传承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生活的真实呈现,是当时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展现。民间音乐艺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态度,人们的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因此,活化地方民间音乐艺术文化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当中,首先应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职能,加大引导民众和宣传民间艺术的力度,加强对自然景观、文化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活化文化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之被更多的民众所了解、学习和研究。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有力条件来对民间音乐艺术进行广泛宣传。

(一)建立活态的艺术团和文化中心

冀东民间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如各种艺术团的下乡演出、市县级文化中心设立的民间文化书场、书会等,这些既是挖掘、展示传承民间音乐艺术的最佳方式,也是活化民间 音乐艺术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充分挖掘民间音乐艺术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经济文化功能。这些都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以此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实现民间音乐艺术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二)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民间音乐艺术是“民族文化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对其进行”活态”的传承就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发展,使其能更好地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融合。首先,改善后继乏人的严重局面,为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要与社会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在演出内容上突破原有的局限性,并在形式上创新发展,丰富社会民众的日常文娱生活和精神文明。只有这样,各类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

二、保护传承人,构建传承体系

(一)保护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民间音乐艺术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作为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不可再生性,在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同时,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的年龄普遍都很高,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在60—70岁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在80—90岁。这就使得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机,这些都决定了我们要把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主动地关心帮助民间艺人,有效指导帮助艺人是使民间音乐艺术得以世代相传的关键,也是实现“活态”传承的关键。主要是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对现有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防止人亡艺消;二是注重培养挖掘未来的传承人。另外,要解决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断代”问题,还应提升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并定期举办各种音乐艺术活动,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表演的民间音乐艺术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进行传播等。

(二)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教育是民间音乐艺术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首先,政府应以其力量尽快构建并落实民间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与国内各艺术院校联系起来,把民间音乐艺术引入专业艺术院校并纳入其教学体系,多方位培养民间音乐艺术人才。如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广泛开设与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相关的课程,增设民间音乐艺术方面研究性的课程;调动社会培训力量、办学力量参与民间音乐艺术只是的传播和教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人才危机、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增加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人才的数量,提升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为民间音乐艺术发展和传承提供智力上的支撑。其次,可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冀东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主要在冀东地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本地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于当地音乐文化多少都有一些了解,这样在我们在教育内容、形式上就可融入地方音乐曲目,扎根人民生活,使学生们更愿意去了解和学习。最后,让学生们成为民间音乐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多参与各种团体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老艺术家一起编排演出和曲目,使这些学生们真正成为民间音乐艺术文化活化的载体,从而使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真正“活态”发展。

冀东民间音乐艺术遗产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充分认识各地方不同民间音乐艺术的特色,依据现状,以创新和发展的“活态”传承为出口,对传统民间音乐艺术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才能增加民间音乐艺术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才能使其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另外,将民间音乐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才能对其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和有效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冀东民间音乐艺术遗产得以更好的发展,为提高冀东乃至全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第四次印刷,2003(01).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中国音乐,2006(3).

猜你喜欢
冀东活态遗产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遗产怎么分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中华建设(2019年2期)2019-08-01 05:57:36
千万遗产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河北地质(2017年2期)2017-08-16 03:17:20
活态文化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河北地质(2016年3期)2016-04-23 08:28: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