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幼群+潘小娴
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独特的分量。它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缺的“生命之水”,还是点燃雅士淑女烂漫情愫的“怡情之水”,更是激活先贤创造力的“灵感之水”。
茶: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
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中国人在器物上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极大。其实可以把纸换成瓷,再把纸移到另一个领域:植物领域。加上丝、茶、豆腐,则是中国人植物性的四大发明。如果不移动纸的话,则可把稍后的漆提拔上来,构成另外一个体系的四大发明,曰:丝、茶、漆、豆腐。
每一项都无比珍贵。
有了丝绸,才有了丝绸之路;有了茶叶,才有了茶马古道。这两个极其轻极其轻的物品,却驱使着沉重的步履,承载着厚重的希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云南普洱县有棵“茶树王”,高13米,树冠32米,树龄17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树。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科学专著,他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位茶叶专家。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间。茶树经济学树龄一般在50~60年间,也就是说,一棵茶树可向人类贡献茶叶半个世纪以上。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裂后露出种子。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单看上去,茶树其实并不好看。只有在雾气中的茶树,才显出它动人的姿态。茶树是离不开雾气的,非得以雾相熏,才能保持茶叶的品质。清晨山上多雾,土壤和空气中水分较足,便于茶树吸收,茶叶就比较饱满。如果说名酒得益于水之灵,那么名茶往往得益于雾之灵,这一种得天独厚,是大自然特有的恩赐。
许多名茶的名字里都带有“雾”字,有的把自己摆得更高一点,带上“云”字——云雾缭绕之间,茶就不再只是茶了,而是一首首朦胧诗。站立在一片片青翠茶叶上面的,是一座座云雾里的名山形象。有如此底气,才有如此灵气。
茶的种类很多,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普洱茶,各有各的妙处,而香甜和清爽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那一种“清”,是作为动物性饮品的牛奶难以比拟的;而那一种“和”,又是同为植物性饮品的酒所不具备的。
即便是砖茶这样的普罗大众茶,也能让人在畅快的牛饮中获得甘甜;即便是奶茶、酥油茶这样的复合茶,也因了茶的加入,而拥有了独特的芳香和清格。
平日的茶叶蜷缩在一起,样子很低调,但别担心,在沸水中,曾经失却的水分,将得到加倍的偿还,它们将傲然开放,开放得比在树枝上还要好看。
搜我肺肠着茶令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占其一。与三两知己,沏一壶清茶,或谈古论今,或吟诗作赋,心清静,情恬澹,无穷的乐趣在淡淡茶香中徐徐展开。以茶沐心,自古是人们推崇的喝茶雅致,宋徽宗赵佶这个茶饮爱好者,在《大观茶开》中对这一点说得极其生动:“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唐宋时期饮茶之风颇盛,尤其是宋代,更是登峰造极。宋徽宗赵佶是个茶饮爱好者,经常以茶与群臣宴饮。帝王将相竞相饮茶成风,而普通老百姓呢,也视茶为生活之习俗,迁徙要“献茶”,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宋代茶馆茶坊鳞次栉比,除白天营业外,还有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以及供商贩、百姓进行早市交易的称为“鬼市子”的茶坊。宋代王安石在《议茶法》曾这样形容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喝茶之风兴盛的宋代,其饮茶方式也层出不穷,并且比唐代人更为讲究。唐代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而宋代一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然后用“搅茶公子”(即茶筅,一种竹制的打茶工具)充分搅拌,搅拌到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随着“用沸水冲泡调制”茶饮的花样出现,宋代文人间开始流行一种“斗茶”雅风,后来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并与“烧香、挂画、插花”并列为宋代的“四艺”。
斗茶,也叫点茶、斗茗、茗战,是一种雅玩游戏。内容大致包括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往往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
斗茶品,即是斗茶的品质。宋人唐庚《斗茶记》记载:“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先斗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其次,斗茶汤,谁的茶汤在碗边先沾上茶痕,谁就为输家。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的:“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品,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茶百戏,即分茶,在茶上现画成诗,注汤成字,非常奇妙。宋代陶毂在《荈茗录》写道:“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于汤表。”当时“注汤成字”最著名的是僧人福全,一杯一句诗,四杯一首诗,而且久久不消。
行茶令,是一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有点类似于行酒令,酒令输赢皆可喝酒,而茶令却规定赢家方可饮茶,输者不许品茗,更见其游戏的战斗性。《中国风俗辞典》这样叙述:“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茶令”一词始见于宋代,但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以续诗“接龙”形式出现过。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出心裁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僧皎然六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诗中的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的色香味乃至茶具有关。你看巧妙不巧妙?
品茗行令,既可以融洽气氛,又能提高饮茶品位,继而文人雅士都争相效仿,到宋代风行一时。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喜好行茶令,他在《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写自己“搜我肺肠着茶令”,并且还说:“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王十朋文中所说的行茶令,是以物为题,互问互答与茶有关的故事,答不上为输家,输者只能闻茶香,胜者则可以饮茶。
生活优渥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更嗜好行茶令游戏,而且还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她常与丈夫赵明诚聚在闺中煮茶品茗,喜玩一种“赌书戏茶”的行茶令。“赌书戏茶”,即是以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册、卷、页、行等,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行茶令的趣致场景:“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看来两人在行茶令中,才思敏捷、博闻强记的李清照总能获胜。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次穿梭时光的机会,你喜欢穿梭到哪个年代?据说很多人选择的是宋朝,原因是因为宋朝风流儒雅。的确,光是看看宋朝的斗茶游戏,就已足见其风流之本色,儒雅之乐趣。以前我一直没想好该选择穿梭到哪个朝代最好。写完这篇文章,我真的很想穿梭到宋朝,一睹斗茶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