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0月24日,《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译者、翻译巨匠草婴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这位在翻译界耕耘了70年的翻译家,54岁时曾祈愿“我要努力在读者与托尔斯泰之间架一座桥,并且把这座桥造得平坦、宽阔,让人轻松走来,不觉得累”。为实现这一夙愿,他花了整整21年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他的逝世,是一个大时代的结束,令人惋惜。就让我们用重读托尔斯泰晚年最经典的作品《复活》这样的方式,来缅怀这位卓越的翻译家吧。
作家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也被其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巨大影响,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自家的庄园里长大,乐于接触底层劳动人民,对底层社会人们有着天然的同情心,他总是试图帮助穷苦人民,想为他们尽一份绵薄之力。1854年,他参加了高加索战役,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对战争的憎恶,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给了托尔斯泰一颗善于体察民情的心灵,他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这让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芒,也让他成为一座世界性的文化高峰。
作品简介:托尔斯泰写《复活》前后花了十年,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复活》取材自托尔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跟他讲的一个真实案件,主要描写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的养女喀秋莎·玛斯洛娃,致使其怀孕;喀秋莎·玛斯洛娃怀孕后被逐出贵族之家,历尽人间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滑,最后滑进火坑,过了七年非人的生活,后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这不是一部单纯描写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而是一部再现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社会面貌的史诗,是俄国人民水深火热的受难图。喀秋莎·玛斯洛娃的冤案在全书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大,托尔斯泰只是借助这个冤案,不断扩大揭露批判的范围:先是荒唐的法庭,再是黑暗的监狱、苦難的农村和腐朽的上流社会,最后是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
草婴与《复活》:与草婴同时代的托尔斯泰翻译者,如鲁迅、瞿秋白等人,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几乎都是从英语、德语等其他语言转译至汉语的,而草婴则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位“直译”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巨匠。
1983年,在《安娜·卡列尼娜》问世的第二年,历时六年的《复活》草婴中译本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经历文革洗礼、生活大起大落之后,他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及其作品的翻译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复活》的翻译过程中,草婴更注重思想感情的提炼、人道主义精神的挖掘、语言的合理把握,做到了将翻译变成作品的再创作,从《复活》草婴译本中,我们很难看到翻译的影子,原文再现在这个翻译版本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