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娇
他和卡梅隆一样是一个能一手控制观众,一手控制票房的导演,他曾经想把法国电影建造成一个如同好莱坞一般的商业帝国,一度,他做到了。只要他愿意,他大可以把泰坦尼克号开到巴黎的码头,且票房并不亚于《泰坦尼克号》。
“我是艺术家,不是政治家”
吕克·贝松许诺过一生只拍10部电影,但没什么是不能食言的,尽管他在自己的影片中总教育我们不要撒谎。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新片《别惹我》已经是他导演的第17部作品。吕克·贝松的重出江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面对人们的质疑,吕克·贝松用10 岁的狡黠和200 岁的智力回答:“我是艺术家,不是政治家,随时可以改变主意。”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影迷来说,“吕克·贝松”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法国电影,甚至只要是法国名电影,都会被下意识的认为是吕克·贝松的作品。吕克·贝松的新片《别惹我》依然惯性地延续了自己工厂“欧罗巴”(他自己所创立的电影公司)凛冽的影像风格,让作品永远具有畅快的观赏性。
过去的几十年,吕克·贝松很严肃地完成了他这一辈子的10部电影之约。于是,这几年在约定之外,他那些或编剧或监制的电影里的那种玩性,才彻彻底底被他导演了出来。在《别惹我》中,他联合了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和汤米·李·琼斯等老将,彻底解放了顽童本性,把一个并不鲜明的黑帮故事,演绎成了角色大放异彩的好戏。
事实上吕克·贝松在初期进入电影工业时,也是小心翼翼地拍电影。他遵循前辈们在编剧、导演、表演等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准则和方法。他会编一个严谨而激烈的故事,会演一个准确且多情的角色,会设计含有象征、隐喻的镜头。偶尔有了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会先试一试观众的反应,才敢实施到成品中。也正是这样的小心、谨慎和进取,让他迅速成为名导、明星,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影迷的追捧、奖项的肯定和票房的回报。然而总有一些人会不满足于这些外加的荣誉。他还是想享受一下玩电影的乐趣。那种不必要拘束于什么的,解放玩性的乐趣。
他曾经想把法国电影建造成一个如同好莱坞一般的商业帝国。一度,他做到了,在那个属于他的80年代、90年代,他和卡拉克斯,贝内克斯一起创造了某种繁荣的假象,但很快,他们都沉寂了。而在2014年,这个法国顽童回归了。他本是一个有灵性的商业片匠人,于是我们看到吕克·贝松玩出来的电影《别惹我》,与拍出来的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往往是人物,而不是故事。《别惹我》的核心看点便是这一家四口四个人物的特性。由于角色个性的特殊,一件生活琐事,进入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后,便会刺激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场面。
事实上,观众并不在意他的电影的生产方式。只要是吕克·贝松制造,就会有人买账。3月7日上映的影片《別惹我》,首周便取得了3100万的成绩,从目前的票房情况来看,《別惹我》依然是这个档期的领跑者。
“中国人必须在中国拍电影”
吕克·贝松生于巴黎,他的父母都是地中海度假俱乐部的潜水教练。这对他的童年有很深的影响,他曾经想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他年少时和他的父母一起去过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很多旅游胜地。17岁时他一家返回巴黎。之后他的父母很快就离婚并各自重建家庭。
17 岁之前,吕克·贝松随着当潜水教练的父母一起在海洋里幸福地徜徉,与海豚、章鱼和鲨鱼们亲密无间地生活。由于一场潜水事故受了重伤,这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终于要开始面对令他非常不适应的陆地生活。
回想17 岁时的自己,吕克·贝松在那个盛产奶酪的法国小镇上创作自己第一个梦想——一本名为《第五元素》的书,“作为一个孩子要逃避的方法就是做梦。”从那个时候起,吕克·贝松就一直做着各种各样的美梦,并把它们拍成了截然不同的电影。
吕克·贝松在《卫报》对他的访谈中说:“有段时间,我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很迷茫。然后我就找了一张纸,左边我写下所有我可以做的事情,或者有技能从事的,以及所有我不能做的事情。第一行很简短,我看到我喜欢写作,喜欢图像,我拍过很多照片,于是我想也许制作电影也许很好。但是我想到我应该去加入某个剧组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个好主意。我的一个朋友认识一个人,他的哥哥是一个短片的第三助理。这是真的,于是我说:‘很好,让我去这个剧组吧。我就去了这个剧组......那天我回来去看我妈妈告诉她我要去拍电影,不再去学校,再见了。我真的那么做了。很快我制作了一部短片,非常非常糟糕的一部。我就是想要证明我可以作点什么,我做出一部短片。事实上我最在意的就是,能够展示我能做出一样东西。”
也正是他的这部非常糟的短片,成就了他的导演路,也成就了今天的吕克·贝松。如今的他有名望,有金钱,还有很多观众的尊重。
“我觉得我的心只有10 岁,可我的智力和知识有200 岁,而我的灵魂是1000岁。”吕克·贝松说自己现在一半是鱼一半是长不大的迷你人,现在搁浅的大海豚终于恢复了人形,以后,他说希望通过写作来继续自己绮丽多姿的梦。
如今,55岁的他,经过了38 年的陆地生活,已然是闻名世界的大导演。他用自己的电影来与陆地上的敌人搏斗着:在1983 年处女作《最后的一战》里对人类未来作了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从《地下铁》这个巴黎现代社会的缩影里看到人类的种种弱点; 通过《尼基塔》和《杀手莱昂》去踢“15 年前法国疲软的”流行社会的“屁股”。
是他一步步让法国电影走向了商业化。当然,在这个有着艺术电影传统的国家,商业的拍电影,绝对不是最终的出路。这一点,吕克·贝松心知肚明,关于以后的电影方向,他也在小心翼翼地敲打和摸索。进军中国市场,与中国影人多合作,他似乎已经盘算了很久。
3月12日,由吕克·贝松与上海基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合拍的新片《勇士之门》正式立案,准备在中国拍摄并上映。吕克·贝松说:“我很喜欢中国的电影。在中国,有很多艺术家都做得不错,我经常买中国电影去法国发行。我觉得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导演们别总想着去好莱坞发展,必须留在中国拍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只有中国人才拍得最好。如果中国导演都去了好莱坞,从好莱坞的角度来看,这对好莱坞电影没什么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