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录片打开观环保的窗

2015-01-27 18:36安伟贞
中华环境 2015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公益垃圾

安伟贞

用纪录片打开观环保的窗

安伟贞

公益环保纪录片《塑料王国》公映之际,怀着对导演王久良的敬佩之情,笔者回顾了他历时一年半拍摄完成的公益环保纪录片《垃圾围城》。

王久良摄影师出身,《垃圾围城》中不少镜头都是他同名摄影展中的作品。影片镜头利落、构图精美、画面震撼,在保持电影艺术性的基础上,营造了垃圾围城问题的紧迫氛围,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促使北京市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周边杂乱无章的垃圾厂。

公益环保纪录片通过鲜明的环保主题和事实,采用真实记录的拍摄手法,倡导社会公众的生态福祉和环境权利。这类影片通常选取大量人们不易接触或容易忽视的真实环境信息,使公众发觉经济繁荣背后的环境灾难,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指明环境治理方向,达到公益宣传环保的目的。

由于公益环保纪录片通常反映的是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加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传播途径上的推波助澜,往往使这类影片影响力陡增。如何正确引导这类影片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固有的环保宣教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公益环保纪录片创作要牢牢把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得以存在的基础。公益环保纪录片创作要站在社会的、人文的角度审视问题、挖掘素材和思考对策,致力于表现真实的环境和人物,对不存在的事物和情景不能进行虚幻的捏造和编造。

公益环保纪录片正是因为可以将真实的生态环境情景传递出去,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才会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公益环保纪录片内容要提高可看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益环保纪录片多以惯用的口述方式为主,也就是以解说词和大量专家出境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信息,缺少故事化的叙事。

针对此问题,公益环保纪录片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用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提高公益环保纪录片可看度,避免陷入枯燥说教的泥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可以提高观众自身的情感体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切身感受到作品要传达的宗旨。

公益环保纪录片影像要符合较高的观赏性要求。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追求艺术美与技术美结合的过程,不仅要确保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而且画面内容也有较高的观赏性要求。创作者要通过对镜头语言的创造性表达,摄制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使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以达到警醒人们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提高环保意识的目标。

公益环保纪录片创作者要融合创作理念与环保理念,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益环保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动态的过程,也是对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需要创作者潜心研究与思考,正确把握选题素材和观众的地域性特点,最大程度上契合观众的心理,达到警醒与教育的创作目的。

在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公益环保纪录片不失为公众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环保价值观念,提高生态文明整体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剂良药。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从政策、资金、技术、传播平台、专家资源等方面,给予公益环保纪录片正确的引导,使其更好地发挥环保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

期盼有更多像王久良这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拿出更多经典的公益环保纪录片作品,为环境保护共同出力。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影电视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纪录片公益垃圾
垃圾去哪了
公益
公益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公益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倒垃圾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