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
新闻由头:美国政府近日宣布,与英国石油公司(BP)就2010年“深水地平线”油井爆炸事件达成187亿美元的和解。和解金的大多数,将用于受波及诸州的环境修复。
这件事不仅创下美国与单一实体公司最大和解协议纪录,而且首次“量化处理”了一起如此重大、如此为世人所关注的环境公案。通俗地说,就是“给环境定价”。
应该说,187亿美元并不能“买断”破坏环境的责任,和解协议也并不能阻止受害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诉讼,不论“公了”或“私了”,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都将是天文数字。但毕竟,这一和解在很高的层面为环境“定了价”。
另一方面,重大污染事件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带来的损失,需要经过漫长论证才能科学、准确界定,以作为法庭裁决的必要依据。而在这段时间里,污染的清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很可能因责任待定而陷入停滞,其结果往往导致生态和环境危机进一步扩大。迟迟不定价,就意味着当地迟迟得不到治理、恢复所急需的巨额资金,这对于环保、经济和生态,并没有什么好处。
给环境、生命定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阻力重重。但很多时候,保护环境和尊重生命不仅需要道德层面的发扬,更需要经济层面的标注。只有给“无价”设法“定价”,才能更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去维护无价之物。
新闻由头:近日,为降尘治理雾霾,郑州市区自4月起日耗洒水量3.5万余吨,平均每两小时洒一次水,这些水几乎都是自来水管网中的“南水北调水”。此举引发外界质疑。
“洗城”治霾并非郑州首创。河北邢台市、甘肃兰州市都曾启动全民洗城。郑州市此举其实是步其他城市的后尘。从雾霾治理的专业角度看,此种大水漫灌、以水洗城的做法,也缺乏科学性。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伪生态”之举,劳民伤财,事倍功半。
一者,雾霾中的PM2.5固然有来自扬尘的部分,但一半以上或者一半左右是来自二次转化生成的,即气体污染物转化生成的。很多城市做出的污染源分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很多时候,水汽的过量蒸发,非但不能消除霾,还可能增加PM2.5、PM10的浓度。
再者,郑州市目前的全城洒水,实际是一种针对城市过度扬尘的事后救济,而非源头治理。城市的雾霾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等,但也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格外要警惕那种脱离科学轨道、拍脑瓜式的治理举措,多一些务实,少一些表态,真正立足于精细化管理城市运行、从源头治理空气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新闻由头: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通报结果后,记者对澄迈县海岸线走访发现,一处高档楼盘项目周边区域,百余亩红树林遭到破坏。
地方官员面对一时政绩和眼前利益,生态环境往往成了可以任意交换的廉价筹码。红树林的堪忧境地如此,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如此。要让各地对红树林的保护真正严起来,关键还得“责任到官”、“乌纱作保”,谁的地盘谁“护绿”。要确保这种严格而严苛的“环保考核”落到实处,除了上级严查,更离不开畅通渠道的公众监督和事事追责。
新闻由头:从8月20日至9月4日,北京市环保局等部门对企业开展联合督查。这次督查一律“直奔现场、直接执法、直接曝光”。
其实,平时政府机构也经常督查企业。如果事先打招呼,让企业把隐患能伪装的伪装,自然很难取得效果。因此,要让督查真正产生效果,“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应当成为各种督查的常态。
当然,要使每一次督查真正取得实效,在“不打招呼直奔现场”以后,还需周密的调查、认真的分析和严格的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