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姗姗,杨全龙,王新本,贾孝荣
兰州青黛健康养生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亚健康问题认识
周姗姗,杨全龙,王新本,贾孝荣
兰州青黛健康养生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亚健康是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医疗成本高,会导致病假和失业率增加的高水平疾病。女性亚健康现象更为严重,职业健康医师应注意亚健康和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管理亚健康的方法。好的沟通技巧和咨询风格是帮助病人重新认识亚健康症状和有效管理及应对的关键。
亚健康;影响因素;管理策略
亚健康可定义为医学上无法解释但有持续3个月以上的有关功能缺失的躯体症状。他们通常占初级保健咨询的20%[1],亚健康是频繁使用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20%~50%门诊费用的增加也与亚健康相关,也会使住院率增加30%(S.Bermingham,A. Cohen,J.Hague et al.,personal communication[2])。在英国,亚健康医疗成本费每年约30亿英镑,总成本超过180亿英镑。50%的二级护理病人是亚健康人员[3]。亚健康的医学研究费用都比较高,并且对于亚健康人员来说伤害也比较大。
亚健康人员可能表现为可辨识的综合征,如纤维肌痛,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或没有明确的机体原因引起的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疼痛,疲劳和器官系统的功能性变化。纤维肌痛的特点是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广泛慢性疼痛,异常性疼痛(由无害刺激产生的疼痛)和至少持续3个月的疲劳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的特征是慢性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胀机体原因不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特征是新发作的持续性疲劳,休息后无法缓解,且持续6个月以上,结果大大降低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功能。它往往与记忆障碍、精神不集中、头痛、关节痛、咽喉痛、轻度淋巴结密切相关。这三个症状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经过12个月的门诊调查显示,亚健康发病率为:妇科66%,神经科62%,胃肠科58%,风湿病科45%、心脏内科53%[4]。神经内科亚健康患者中,只有4%被检查出相关机体问题[5]。每个年龄段都会出现亚健康症状,但女性亚健康更常见。亚健康同时也与儿童期虐待及人格障碍相关。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精神疾病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6]。
亚健康与病假率增加有关。研究显示,功能障碍和精神共病一项研究表明,15%的亚健康员工长期处于功能损害和精神共病的病假状态中[7]。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4~6倍,他们有更显著的障碍。女性的高PHQ-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健康问卷)评分与重度亚健康相关。大多数重度亚健康员工被职业健康医师(OHP,occupational health physician)诊断为心理精神障碍。约66%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亚健康症状是由心理因素导致或是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病假的员工更容易发展为重度亚健康者。用于诊断焦虑和抑郁的问卷筛查,应该作为亚健康日常职业卫生健康咨询的一部分。
亚健康也与长期病假和较高的解雇风险相关[8]。持续两年的重度亚健康及抑郁员工病假(平均值为78 d)比其他情况长,长期疾病患病率更高。身体症状的严重性与长期病假及疾病和失业密切相关。与领导关系破裂是导致失业的常见原因,但还不清楚这是否与行为或能力相关。有关亚健康与病假关系的研究表明[9],病假与精神并发症及症状恶化密切相关。医生对病人的理解、同情及信任与病假增长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育干预旨在提高医生对亚健康者的管理水平,以减少病假,但这些干预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还不清楚。至今没有相关研究显示病假是由于亚健康引起的。
Hoedeman等人[10]发现职业健康医师(OHP)认为对亚健康人员进行健康评估工作是有必要的,并不会加大工作量。他们并不认为医生在诊断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会否定重返工作岗位或决定重返工作等结果。他们的结论是,职业健康医师(OHP)需要良好的心理知识和沟通能力去鉴定和分析亚健康人员工作中的障碍。
研究者邀请亚健康人员分享他们的经验故事,便会导致病假[11]。采用边缘化理论与应对措施,作者观察如何运用患者个人资源及应对策略来抵消边缘化和减少缺勤。看不见的症状和缺乏客观的临床表现会增加亚健康人员治疗的负担。社会支持网络,良好的个人应对策略,体力活动,来自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积极的关注和信心可以减少边缘化。
亚健康干预措施与患者的健康信念往往是很复杂的。Salmon[12]认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经常的“较量”会出现不同的概念结果。医生需要一个能够了解及便于讨论相关的症状模型。共谋病人健康信仰可能会破坏治疗关系,导致更加糟糕的临床结果。
病人的求助行为和医生的护理方法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匹配状况[13]。医生往往在寻求诊断和标准化症状及临床治疗方法以减少严重程度,而病人则想要寻求解释和情感上的支持。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认为患者不只是想要不必要的测试和推荐。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减轻患者的一些症状,但却强化了其他一些症状将医生推到了一个特定的方向。大多数亚健康人员只是想寻求解释和安慰。
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医患互动的关键,特别是对于管理这些潜在的冲突尤其重要。虽然治疗亚健康人员有很多的复杂及不确定性,但我们要带着非批判性和以病人为本的眼光去看待病人,这是有效咨询的关键。这包括使用开放式提问及非语言交流去鼓励病人交谈和倾听,让病人畅所欲言。在《The Inner Consultation》书中,邻居[14]描述了一个五级协商模型:“交流”,要与患者建立一个融洽的关系;“总结”,通过询问病人的观点想法、关注点及期望来总结看病原因;“交还”,控制病人同意管理计划;“安全网”,用以处理严重的病理;“管家”,确保临床医生已准备好应对下一个病人。
了解病人看病的原因,并解决他们的思想,关注及期望,控制病人来配合病情管理计划,这些都是管理亚健康人员的重要工具。重要的是探索患者的健康信念,健康体检病史,以及症状的影响因素,运用同情心承认并验证患者的痛苦。
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小册子“健康专家有关亚健康的指导”,总结有关亚健康高效率的咨询方法。
“健康专家有关亚健康的指导”:症状感知,管理专业的不确定性,依靠病人的优势。
①关注症状及功能影响而非诊断。
②探讨功能影响及症状的管理而非寻找一个机体原因。
③使你的解释与病人话语相匹配,而非使用非医学术语来标准化症状。
④分享你的不确定性,避免过度的检查。
⑤讨论治疗试验和副作用,而非不假思索的用药物治疗。
⑥倾听病人并分享决定而非以为你知道病人想要什么。
⑦重视病人的意见,不要指责病人。
⑧认同心理暗示并让病人进行详述。
⑨给病人充足的时间并鼓励他们进行亚健康各方面的联系,而不是强制执行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⑩亚健康可能与急性或慢性病相关,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缺血性心脏病,及慢性疼痛。优化管理基础卫生条件,并把药物副作用作为管理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慢性疾病也与抑郁症有关。
认知行为疗法(CBT,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已被证明是管理亚健康的有效方法[16]。CBT的有效性在亚健康的初级保健研究中已被多次证明。6个月的随访发现50%亚健康人员其身体和心理的症状明显改善及咨询率显著下降。
再归因方法也被用于亚健康的研究[15]。这是一个认知行为疗法来验证病人关于症状的感受,对于他们的症状,而谈判是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更好的方式。三个阶段是:理解,改变议程和谈判的新症状认识。归因增加医生对管理不确定性的信心,虽然对病人的影响结果尚不清楚。
总之,亚健康是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医疗成本高,会导致病假和失业率增加的高水平疾病。女性亚健康现象更为严重,主要以心理方面为主,其主要表现是抑郁、低落、焦虑情绪等,且这些需要通过可利用的工具进行筛选。职业健康医师应注意亚健康和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其他潜在健康问题优化管理的需要。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管理亚健康的方法。然而,好的沟通技巧和咨询风格是帮助病人重新认识亚健康症状和有效管理及应对的关键。医生要明白健康人员来咨询并不是想进行过多的检查或转诊,而只是想寻求解释和安慰。虽然亚健康关于病假和失业率影响的研究已进行,但由于工作因素的不确定性,这将成为亚健康未来研究的课题。
[1]Simon GE,VonKorff M.Somatization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the NIMH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study[J].Am J Psychiatr,1991(148):1494-1500.
[2]Bermingham S,Cohen A,Hague J,Parsonage M.The cost of somatisation among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in England for the year 2008-2009[J]. Ment Health Fam Med,2010(7):71-84.
[3]Kouyanou K,Pither CE,Wessely S.Iatrogenic factors and chronic pain[J]. Psychosom Med,1997(59):597-604.
[4]Byng R.A whole systems approach to MUS in Plymouth;NHS Plymouth, personal communication[J].September,2009.
[5]Stone J,Smyth R,Carson A 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misdiagnosis of conversion symptoms and‘hysteria’[J].BMJ,2005(331):989.
[6]Smith GR,Jr,Monson RA,Ray DC.Patients with multiple unexplained symptoms.Their characteristics,functional health,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J].Arch Intern Med,1986(146):69-72.
[7]Hoedeman R,Krol B,Blankenstein N,Koopmans PC,Groothoff JW.Severe MUPS in a sick-listed popul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prevalence,recognition,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nd impairment[J].BMC Public Health,2009(9):440.
[8]Hoedeman R,Blankenstein AH,Krol B,Koopmans PC,Groothoff JW.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 levels of somatic symptom severity to sickness absence duration,disability and discharge[J].J Occup Rehabil,2010(20): 264-273.
[9]Aamland A,Malterud K,Werner EL.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sick leave among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a systematic review[J].Scand J Prim Health Care,2012(30): 147-155.
[10]Hoedeman R,Krol B,Blankenstein AH,Koopmans PC,Groothoff JW. Sick-listed employees with severe medically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burden or routine for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physician A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C Health Serv Res,2010(10):305.
[11]Aamland A,Werner EL,Malterud K.Sickness absence,marginality, and medically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a focus-group study of patients’experiences[J].Scand J Prim Health Care,2013(31):95-100.
[12]Salmon P.Con ict,collusion or collaboration in consultations about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the need for a curriculum of medical explanation[J].Patient Educ Couns,2007(67):246-254.
[13]Dowrick CF,Ring A,Humphris GM,Salmon P.Normalisation of unexplained symptoms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a functional typology[J].Br J Gen Prac,2004(54):165-170.
[14]Neighbour R.The Inner Consultation(2nd revised edn,October 2004)[J]. Radcliffe Publishing Ltd,1987.
[15]Escobar JI,Gara MA,Diaz-Martinez AM et al.Effectiveness of a timelimit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ype intervention among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J].Ann Fam Med,2007(5):328-335.
[16]Goldberg D,Gask L,O’Dowd T.The treatment of somatization:teaching techniques of reattribution[J].J Psychosom Res,1989(33):689-695.
Research Sub-health
ZHOU Shan-shan,YANG Quan-long,WANG Xin-ben,JIA Xiao-rong
Qingdai Institutes of health,Lanzhou,Gansu Province,730000 China
Sub-health are a common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healthcare costs,high levels of disability,increased levels of sickness absence and job loss.It is more prevalent in women.Occupational health practitioners should bemindful of the link between Sub-health and chronic diseases.CBT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managing Sub-health.However,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nsultation style are key to helping the patient to develop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ymptoms and develop coping strategies to manage them effectively.
Sub-health;Etiological factor;Prevention
R211
A
1672-5654(2015)03(c)-0196-03
2014-12-21)
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资金(2014-RC-73)
周姗姗(1986-),女,山西晋城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学。
贾孝荣(1963-),男,甘肃庆阳人,教授,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中药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