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芹 孟明珠 孔丽娜 赵锡鹏
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
王爱芹1孟明珠1孔丽娜1赵锡鹏2
目的 评价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及其时间和地区分布特征。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PubMed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集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状况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合并值为17.1%(95%CI:12.2%~22.0%);低、中、重度检出率分别为10.7%、4.2%和2.7%;男性焦虑检出率高于女性;二、三年级的焦虑检出率较高,四、五年级较低;随机抽样的文献合并检出率高于未采用随机抽样的文献。自2000年始,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在地区分布上,中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地区。结论 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水平较高,近年来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地区。
医学 大学生 焦虑 meta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就业、人际关系的压力随之而来,这给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医学类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类型决定了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焦虑已成为影响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发现焦虑与自杀意念具有高度相关性,已成为抑郁之外的又一自杀的高危因素[1-3]。准确评估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患病情况,对提高医学类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率和制定相关心理干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有关医学类大学生焦虑检出率的研究受限于样本量、地域、量表等因素,难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同时对医学类大学生焦虑检出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地域差异进行统计描述,以期为提高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卫生、教育相关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文献检索:以“医学”、“医学生”、“焦虑”、“SAS”为检索词,检索年限为2000-2014年,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进行检索。外文数据库则选取PubMed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以“Medical student”、“anxiety”、“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同时,通过检出文献追溯其他可能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
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文献研究类型为现况研究;②研究对象为国内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③文献应以医学类大学生焦虑为主要研究内容,且能给出焦虑检出率的数据或可以间接计算焦虑检出率的数据;④文献选用的调查量表应为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文献应明确指明量表评定标准:采用4级评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2)排除标准:①研究对象为特殊群体(如贫困医学生、灾区生源等)或研究时间为特殊时间段的研究(如考前、实习阶段等);②数据存在明显错误,或不能提供完整信息的文献;③没有给出SAS量表准确评定标准的研究;④综述、报告类研究。
3.文献筛选: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对通过初筛的文献全文阅读,进行二次筛选,最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的文献,此过程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存在争议时协商达成统一意见。
4.文献质量评价: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评价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的标准,此标准包括11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用“是”、“否”、“不清楚”作答,分别计2分、0分、1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
5.统计分析:采用 Stata11.0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处理分析,计算效应值,绘制森林图,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同时用Stata软件分别计算不同时间段和地区的检出率数据并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绘制图表。
1.基本特征 共检索文献1403篇,其中中文文献1084篇,英文文献319篇。经两次筛选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中文文献17篇[3-19],英文文献0篇。纳入文献总样本量13389人,样本量最大的2770人,最小的63人,见表1。
2.合并效应值和森林图
Meta分析参照王佩鑫等[20]的方法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纳入文献的异质性较高(I2=98.6%,P<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合并值为17.1%(95%CI:12.2%~22.0%)。各文献的焦虑检出率及95%置信区间见图1。
分层分析:以焦虑程度、性别、年级和抽样方法作为分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类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有明显的梯度性,焦虑程度越严重,其焦虑检出率越低;男性焦虑检出率(20.5%)略高于女性(18.8%);二(26.5%)、三(26.6%)年级的焦虑检出率较高,四年级的焦虑检出率最低(22.1%);抽样方法对合并检出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选用随机抽样的文献合并检出率较高(20.2%),见表2。
3.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因纳入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从2000年开始,以3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计算合并检出率。结果显示,自2000-2002年段始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的焦虑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2000-2002年段的8.7%(95%CI:3.8%-13.5%)升至2012-2014年段的29.7%(95%CI:11.5%-47.9%)。自2000-2002年段始,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的焦虑检出率的上升速度逐渐加快,见图2。
4.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地区差异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中有11篇给出了样本来源地区,按地区分别计算合并率,结果显示,焦虑症状检出率东部地区(15.9%)低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较为接近,分别为20.5%和21.6%。见图3。
5.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
本文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较为均衡和集中,介于10分~14分,以10分为界计算合并率,合并焦虑检出率分别为15.4%(95%CI:8.4%~22.4%)和19.0%(95%CI:11.9%~26.1%),与原结果相比差别不大。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的合并检出率14.0%(95%CI:13.5%~14.6%)与原结果比较变化亦相对较小,说明本研究结果较为稳定。
采用Begg法和Egger法对纳入的17篇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分析,Begg检验P=0.108,Egger检验P=0.162,均大于0.05,提示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
为保证纳入文献结果的可比性,本研究将纳入文献选用的量表限定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对量表的评定标准进行了限定,保证了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比性。本文纳入的17篇文献焦虑症状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较低者仅为3.7%,较高者却高达39%,现阶段尚缺乏代表性的结果。本研究总的合并检出率为17.1%(95%CI:12.2%~22.0%),说明我国医学类大学生存在着较高水平的焦虑现象。同时,唐慧等[21]发现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高达29.3%,医学类大学生则更高。可见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该引起卫生、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单个率的meta分析不可避免的存在较高水平的异质性,本研究除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外,还从多个因素来进行分层分析,以降低异质性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医学类大学生轻、中、重度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0.7%、4.2%和2.7%,呈明显递减梯度性,以轻度焦虑为主,提示我们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症状加重,提升干预效果。男性与女性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别不大,而年级则对焦虑检出率产生影响,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二、三年级较高,四年级最低,推测是由于二、三年级是医学生课业最繁重的阶段,也是大学生步入成熟的一个转变期,因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当升入高年级后其心智趋于成熟,课业压力相对降低,同时专业实习阶段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交流,从而焦虑检出率有一定的降低。但本研究五年级的毕业班的焦虑也较低(23.2%),这与李杰等[22]对在校毕业生的研究结果不符,考虑可能与年级分层纳入文献较少,存在一定的偏倚有关。抽样方法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提示后期相关研究应尽量采用随机抽样。
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从2000年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图2可见,2000-2002年段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仅为8.7%,而在2012-2014年段则升至29.7%,增幅高达241.4%;同时,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检出率的增长速度正逐渐加快,2000-2008年9年间仅增长了7.2%,而在2009-2014年6年间增长幅度就超过了9.3%,可见我国医学类大学生焦虑问题正日趋加剧。通过计算不同地区的焦虑症状检出率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医学类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情况较东部地区严重,可能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干预投入不够所致,但从图3中也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中有关东部地区焦虑症状检出率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严格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来进行文献筛选,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显示结果稳定,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可靠。但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由于纳入的多篇文献并未给出分年级和焦虑程度的文献,因此无法获取较为可靠的分层检出率;②受限于单个率meta分析的特点,本研究的异质性较高,建议后期研究中对纳入文献加以限定,降低异质性;③由于缺乏2003-2005年间符合条件的文献,故时间趋势变化分析缺失此时间点的数据。
[1]李秀,柳海.医科大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92.
[2]孙月吉,刘启贵,姜潮,等.66例完成自杀者的心理剖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90-193.
[3]韩立娟,刘玉娟,耿丽伟,等.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1):134-137.
[4]黄娟,静进,苏晓梅,等.某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焦虑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555.
[5]张玉山.某医科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57.
[6]王宇.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国医科大学,2002.
[7]徐丽梅,关卫屏,魏孝琴,等.医学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焦虑、抑郁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24-25.
[8]王艳芳,杨翠华,潘集阳.广州地区某重点高校医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220-221.
[9]金喆,翟德春,潘秀丹,等.医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调查.中国校医,2006,20(6):599-600.
[10]魏俊彪.医学生焦虑和抑郁及相关因素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550-552.
[11]李书平,王燕,马璟.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59-61.
[12]刘宇兰,邹婉婧,张巍.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7,13(31):3038-3039.
[13]肖海兵,王芳,孙圣刚,等.不同层次医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精神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46-148.
[14]冯天义.医学生心理焦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21(7):786-788.
[15]胡存明,李长瑾.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医学与社会,2010,23(11):89-90.
[16]蒋德勤,姚荣英,袁长江,等.蚌埠市在校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卫生研究,2011,4:541-543.
[17]潘欣,师惠芳,康莹.汉族、少数民族医科大学生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503-1505.
[18]高燕.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第四军医大学,2012.
[19]杨传维,施申超,贾闪闪,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相关性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1):840-842.
[20]王佩鑫,李宏田,刘建蒙.无对照二分类资料的Meta分析方法及Stata实现.循证医学,2012,12(1):52-55,64.
[21]唐慧,丁伶灵,宋秀丽,等.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5):965-969.
[22]李杰.医学类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现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c):2826-2827.
(责任编辑:刘 壮)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50012)
2.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