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林,王雨林
(1成都文理学院经济学院,成都 610401;2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 611110)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极为落后,找到制约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对破解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化进展滞后的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四川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时期,却面临诸多困难,表现为城市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发展落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不足、农民收入偏低等。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四川省在探索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路径中具有典型意义,本文特以四川省为例来剖析这一问题。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技术大体上涉及包装物的标识技术、物流过程的跟踪技术、信息交换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中枢神经,对这些技术的掌握与实际应用相对比较复杂。
相比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市场供求分散、单位产品价值低、不易保存、损耗率较高等特点,因此,农产品物流与工业制成品物流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上具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工业制成品对物流的时效性上没有特殊要求,而农产品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工业制成品一般集中于城镇生产,距离市场较近,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而农产品的生产则主要集中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市场供求分散,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正是因为农产品物流更为复杂,就决定了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要求也更高。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具有相关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必然对了解、掌握和运用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模式及运作原理非常熟悉,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技术,即需要既懂得现代农业科学、现代物流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投入包括前期的网络基础建设、后期的物流信息化技术投入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农村地区大都远离中心城镇,人们分散居住,特别是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每家每户间或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网络铺设等基础建设难度较大,各项投入相比城镇而言也要大得多。再加上农产品物流必备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投入,绝非一般农户所能承担。
为了摸清四川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而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设计调查问卷,重点选
取成都远郊区县(金堂县)、攀西地区、川南等部分地区农户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剔除从事农村副业为主的农户所填写的及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39 份,收回有效问卷16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0.5%。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四川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出了一些涉农电子商务企业,但总体来看四川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1.1 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网络、电脑是农户获取信息的载体和终端,也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虽然四川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发展的扶持力度,但对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的农户家中则处于建设的“盲区”。从调查数据来看,55.2%的者的家里没有用于信息搜集、接收、处理及发布的电脑终端。网络普及率则更低,调查显示,在拥有电脑的农户中又只有36%的家庭开通了网络,且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德阳等这样大中型城市的郊区。
2.1.2 农民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 信息化素养就是作为信息化主体的农户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等。针对“您认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获取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信息是否重要”这一问题,调查中仍有33%的者认为不太重要。只有极个别的被调查者能准确说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概念的意思,仅占被调查样本的3.1%。至于实际应用能力,会使用电脑的仅占被调查者的36.6%、会上网的仅占被调查者的31%。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四川农民的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
2.1.3 农民获取信息渠道相对狭窄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网络技术,相比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快捷性、信息海量等鲜明特点,利用现代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四川农民大多利用传统渠道获取信息,互联网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在被问及“您获取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时,60.1%的被调查者表示凭借经验或通过自己观察市场变化,而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仅有24.8%。在大众媒体中主要还是选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较少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只有22.9%的农户使用网络搜集信息,3.1%的农户经常浏览公共信息平台获取生产和销售信息。
2.1.4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的应用水平低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的应用,是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囿于相对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目前四川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在被问及“您家的农产品主要卖给谁”时,50.3%的被调查农户将农产品销售给私人商贩、32.3%的被调查农户将农产品销售给农贸市场零部、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农业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仅11.7%。将农产品销往市场时,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销往市场的不到18%。农产品销往市场之前,租借专业仓库储存的仅占8%。
2.1.5 信息化人才匮乏 四川向来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包括其中的少数能人流失严重。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目前仍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比近60%,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户占比仅12.4%,农村如何引得进、留得住人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从美国、日本等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来看,他们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在于农产品的经营模式无一例外都采取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其次,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部牵头建立了权威的公共信息平台、日本政府为农产品产销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再次,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挥了重要的领头羊作用,例如美国农产品产销依托于大型农场、日本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均通过农业协会进入市场;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的应用程度较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四川省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明显落后于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离农化倾向严重,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一目的不是如何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而是保障自身的食品供给。在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下,谈不上发展农产品物流,更不用说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了。
针对四川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必须在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上着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扶持已有的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应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具有示范性、亲和力强等性质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四川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实行的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且单个规模很小的提供农产品的农户,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小型化,导致单个农户没有能力进行物流信息化,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而且,我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还不多,农产品品牌较少,也就是说农产品的同质化明显。因此,农产品市场可以看成是一个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者都只能接受市场当中的既定价格,按照既定价格可将其产品全部销售出去。
同时,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所具有的相关技术复杂、专业性很强、对人才要求高等特点,农产品生产必须实行集约化模式,才有可能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供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分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农产品实行大型农场生产与提供,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市场化程度高。在市场机制的刺激下,农产品生产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
当然,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之初,政府也应该发挥其市场调节者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培育规模化的市场主体,同时政府还应搞好网络基础建设,搭建物流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以规模化为重要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传统农户“小而全”且兼业化严重的特点不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组织,是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有效载体。
3.2.1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形成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家庭农场+市场”模式 2013年中央1 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可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耕种,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也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利好下,目前家庭农场正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家庭农场相比单个农户,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上讲,都更有积极性推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当一个规模较大的农场进入市场,其面对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一个相对的垄断竞争市场,即该农场在某一地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成分,同时也面临来自其他农场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单个农场就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总成本,其中,通过信息化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3.2.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龙头企业+市场”模式 龙头企业可以利用物流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实现农产品价值增殖,提升单位农产品的价值含量,也可以发挥灵敏的市场嗅觉,发掘市场新的消费点,提供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作用下,龙头企业必然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例如,某公司自主开发出一套电子商务销售平台,使农场和餐桌两头可以及时、准确地实现信息传递,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配给过程的无效运输,也就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
3.2.3 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农户+专合组织+市场”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统筹城乡的纽带,建立起单一农户和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有效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目前的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合作社以社员入股的形式,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具备了相当的市场议价能力。为了拓展市场,专合组织就会想方设法获取市场信息,这就为物流信息化提供了要求与动力。
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自身的要求,结合四川省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等发达国际的成功经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培育是解决四川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滞后的关键所在,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利润最大化的作用下,使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得到飞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主要包括大型的农产品产销企业和家庭农场,这两种组织化的市场主体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制约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而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供保障。
[1]严小青.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0,12:8-13.
[2]管显超.四川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商界,2009,9:186.
[3]刘跃,董爱君.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之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苏商论,2007,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