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成琳,田明祥,单清,施文大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突发事件具有原因的多样性,发生的突然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时间的紧迫性,采取措施的必要性等特征[2]。医院是各类突发事件的频发场所,提高医院的抗灾害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将灾害对医院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每个医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该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并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新评审为契机,展开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该院是地处江苏省中部的一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东西两个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医院年门诊量140余万人次,实际开放床位数1600张左右,年出院病人近6万人次。2013年,该院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强化了应急管理工作。
医院面临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大型仪器设备多、易燃易爆物品多、管道、线路密集,东区医院建筑物密集、交通拥挤,西区医院主体病房楼系高层建筑,东西两区信息交互难度大、网络平台建设要求高,为此,该院对灾难脆弱进行了分析。
医院把危害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险、技术危险及其他四大类、13种来源,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工具KAISER模型,分别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人力影响、资产影响、运营影响、准备工作、内部响应、外部响应等7方面关键指标赋分[3],最终确定火灾、医疗纠纷及事故、治安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感染、供电供水供氧故障、信息网络突发事件为该院应对的重点事件。
针对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该院制定了各种专项预案,形成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汇编》,明确了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同时该院制定了各类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手册包含公共卫生类、灾害事故类、社会治安类、信息安全类、医疗安全类、医疗保障类、后勤保障类共七大类40项预案。
医院根据各个预案抽调各专业骨干,建立覆盖应急反应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应急队伍,队伍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成垂直和水平关系明晰,跨度合理,确保应急行动的协调和高效。
积极动员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共青团作用,建立具有医院特色的青年志愿者应急保障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保障工作。
医院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使“死预案”变成“活预案”,“纸预案”变成“实预案”,确保各类预案进行每年一次以上的演练。做到演练前有方案、有脚本、有解说词,演练后有照片、有总结、有评估分析,使每次演练有收获、有改进、有提高,不断推进演练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努力做到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准确、及时地采用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快速反应、处理事故或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应急物资与应急设备是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资支撑,该院东西两院区分别设置了两个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采取了“统筹管理、科学分布、合理储备、统一调配、实时信息、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质储备管理机制,为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设备准备充足,医院与供应商签订了应急物资和设备紧急供应协议,实行了应急物资不足的紧急情况下,“先征用,后结算”的管理机制。
医院实行行政总值班和医疗总值班双总值班制度,流程明确,责任到人。值班室配备电话、传真机、电脑等设施,同时医院将院内通讯由虚拟网全面转换成话务总机平台、开通了短信平台,确保非办公时间有人值守,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上报信息,有效地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确保政令畅通。
医院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10月,医院顺利通过了等级医院现场评审。2014年医院参加昆山“8.2”爆炸事故医疗救援并受到省卫计委表彰。同年,医院成为扬州市中毒类和综合类救援基地;被江苏省医院协会评为“实施患者安全目标合格医院”。在全省平安医院创建考评工作中取得92分的成绩,分值位列26家三级医院第8位。近年来,医院年均为该地区各类重大活动提供医疗保障60余次,在2015度扬州鉴真国际马拉松赛的赛事医疗保障以零伤残、零死亡的成绩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受到了赛事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目前,灾害脆弱性分析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医院主要风险的确定难免有误,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衔接。应急指挥中心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判断、应急处置协调能力亟需加强,应急指挥系统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力量不充足;医院应急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各应急队伍之间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亟待增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救援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部分专业领域的志愿者发展不够,对志愿者的培训仍需要加强。
部分应急预案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存在原则要求多、具体操作性措施不够、有关方面职责不清晰等问题,不能适应越来越常态化的应急管理需要,部分预案没有得到及时修订。预案演练不够,尤其是缺乏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演练,应对跨行业特大突发事件,尚未形成制度化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应急通信保障在常规通信瘫痪情况下,对应急指挥和信息传递实施有效保障能力不强;应急储备物资难以满足峰值需求,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库存物资难以实现动态调整和更新,配送体系不健全;行政总值班人员的“临时管理”“外行管理”、“孤身管理”的固有缺陷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定期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对应对的重点进行调整,并开展再培训与再教育。研究制订《医院应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等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各职能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各科室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责任。
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具体职责,配备必要应急救援装备[4]。制订应急志愿者行动纲要,强化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抓好人员训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根据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对相应预案进行重修修订。对应急演练和应急实践总结分析,对应急指挥系统进行效能评价,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将卫生应急处置、培训演练、装备储备、指挥系统维护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设立应急储备金。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5];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信息共享,建立高效调运机制。
[1]许明强.高校后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73-176.
[2]莫于川,梁爽.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J].河北法学,2011,29(5):56-64.
[3]陈晋,桂鸿斌,闫若玉,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40-43.
[4]张争艳,幸福堂,贺连芝.建立应急救援公司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138-141.
[5]蒋苏林.浅谈公安应急装备物资保障机制建设[C]//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