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地质调查英文门户网站建设的影响

2015-01-27 07:41:16杨贝贝吴晓红朱丽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中国矿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内容门户网站信息化

杨贝贝,吴晓红,朱丽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互联网+”对地质调查英文门户网站建设的影响

杨贝贝,吴晓红,朱丽丽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对网站传播能力、信息内容支撑体系以及网站集约化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将“规范外语版网站内容”作为提升政府网站传播能力的重点之一,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作为用户获取第一手地质调查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源的平台,其用户群早已不再局限于中文用户,因此重视英文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就迫在眉睫。同时,应“互联网+”的时代需求,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因此在用户群发生变化和“互联网2.0+创新2.0”的前提下,规范并提升地质调查门户网站,特别是地质调查英文门户网站信息内容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英文门户网站;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以下简称为中国地调局门户网站)作为地质行业对外信息化服务的主要窗口,同时也是行业内用户获取第一手地质信息数据、资源的重要途径。从建站至今网站已经过了多次改版,主站还分为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网站。其中,英文网站是中国地调局门户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调局英文网站(http://en.cgs.gov.cn/)于2012年5月第一次改版并正式运行,并以美国地调局门户网站等权威性的国外地调机构网站建设作为范本,重新进行了网站页面设计及栏目设置,在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7月,为了适应地质工作新形势的需要,网站进行二次改版,这次改版在继续学习国外权威地调机构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还考虑了国外用户群的偏好,并结合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实际,增设了相关栏目。

2014年底,国办发布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这次《意见》将着重点放在了信息内容建设及实施管理体系上。根据《意见》对网站传播能力、信息内容支撑体系以及网站集约化建设的明确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传播方式变革,建设以信息内容支撑体系建设为基础进行地调局门户网站群,体现网站集约化、网站内容规范化和传播能力现代化。新的技术环境和用户环境对中国各级政府网站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实现必然有着新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在这一时间点重提网站建设问题可谓恰逢其时[7]。在此次《意见》中,国办也将“规范外语网站内容”列在“提升政府网站传播能力”其中,要求开设外语版网站要有专业、合格的支撑能力,用专业外语队伍保障内容更新,确保语言规范准确,尊重外国受众文化和接受习惯。精心组织设置外语版网站栏目,加快信息更新频率,核心信息尽量与中文版网站基本同步。加强与中央和省(区、市)外宣媒体的合作,解决语言翻译问题。

同时,在我国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政府网站最先被推到“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这就要求政府网站要做好随需应变的准备,把网站做成一个平台级的产品,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网站信息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并及时增添服务功能。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作为用户获取地质调查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源的主要窗口则更需要紧跟国家政策的导向、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具体到地质调查英文门户网站,应进一步借鉴国外权威地调机构网站,特别是其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一些先进的技术、高标准的地质信息化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结合国外用户群的实际需求和我国地质工作的客观现状,加强管理支撑能力,及时更新内容,保障语言规范,精心设置栏目,保证信息数据服务,从而提升自身对外信息化服务及传播能力。

1 “互联网+”时代背景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概念,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互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体制增效升级[6]。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创新2.0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 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

2 中、外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表现

2.1 中国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表现

中国地调局门户网站自创建以来已有十五年历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对整个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也有了新的要求。改版后的中国地调局门户网站在延续之前宣传贯彻国家地质工作方针政策,反映中国地调局机关及各局属单位工作动态,传播地质知识、提供信息数据服务,促进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体现了国办《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与工作的意见》中完善网站内容管理体系、推进集约化建设及建立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规范的政策导向。

以中国地调局英文门户网站为例,其页面设计简洁大方,并力求符合国外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以介绍为主,兼顾服务为主要的功能定位,将栏目设计服务于网站功能定位;布局美观实用,便于用户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内容,同时充分考虑与网站中文主页的关系;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需求,采用常规的服务和栏目等命名规则,尊重英文用户的浏览习惯。网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新闻发布、成果展示、信息服务及相关信息。新闻发布内容主要为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闻事件和动向,具体包括有关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行动、重大计划和部署、以及国际合作的相关动向等;成果展示主要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局核心业务工作(九大计划等)的计划概况和工程概况,并展示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大成果等;信息服务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和搜索功能(提供链接),如“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等重要地学网站及地质数据目录检索,同时还搜集了国内外重要地质调查机构的100多个站点有效链接,方便用户查询使用。

这些新的改变使网站整体体现了页面简洁明朗、突出成果展示、凸显国际合作及强调信息服务的特点。

2.2 国外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表现

国外地调机构门户网站建立时间早于我国,无论从网站页面设计、栏目设置、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以及社会化服务机制等方面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了解其网站信息化服务建设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我国地质调查网站信息服务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美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建设为例。首先,美国地调局网站有着统一的设计风格,并遵循了简约化的原则,不论是在网站栏目的设置还是信息内容的编排上都力求简洁,同时在网站机构的组织上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度,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另外,美国地调局网站拥有完善的交互平台,可以根据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大大加强了信息化服务的有效性。

其次,从美国地调局网站所发布的信息内容质量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网站不但按照用户需求研发地质图数据库,还利用互联网技术有针对性地宣传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及时更新相关新闻,并提供地灾、滑坡、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时报道,有助于决策性引导;同时,网站的设置非常重视信息共享,从基础的地学知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扩展到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甚至商业机构的数据支持。当然,这些体现在网站前台的展示都离不开后台过硬的技术支持,其网站最常用的在线信息化服务系统就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信息空间检索系统、网上动态编图系统及一站式服务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使地学空间信息和数据远程传输、交互查询、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交互沟通与交流等成为可能[1]。

3 “互联网+”与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建设的关系

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是21 世纪我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要求[1]。信息化服务观念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能相互适应,运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能指引是中国地质调查网站建设发展的短板。“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又要求我们更好的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这样的产品。要想最终实现这些计划,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社会化,更多地考虑用户的需求,在建设好地质调查英文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的基础上,争取建立多语言门户网站平台,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从被动提供转变成主动服务。

第二,注重地质调查数据资源共享,形成各专业部门协作的数据管理模式,推动国家层面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建立数据共享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强国家层面上的国际数据资源引进与开发利用工作[1]在现今技术背景下,也可以选择更多的前沿技术提升服务质量,例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监控技术作为网站信息化服务建设的良好保障。

第三,是要紧跟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地质调查机构的发展潮流,实现地质调查数据信息化服务在网站平台的体现;满足用户对于我国地质调查机构与国外地质调查机构合作项目了解的愿望,在网站上及时更新合作项目的情况与进展。

4 结 论

地质调查门户网站信息化服务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调查服务、共享地学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再加上“互联网+”思维模式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以用户体验作为导向。在这两者的共同促进下一定会大大提升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的水平和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

[1] 张凡.国外地质调查机构门户网站建设对我国地质信息化服务的启示[J].软件导刊,2009(6):5-8.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互联网门户网站现状与加强建设的思考[J] .地质通报,2011(9):1473-1478.

[3] 姜作勤.主要发达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的政策体系及其特点[J].地质通报,2007(3):350-354.

[4]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于SIG的资源环境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课题组.美国地质调查局网页内容简介[R].2009.

[5] Philip Crowder,David A.Crowder.创建网站宝典[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 “互联网+”词条解释.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7] “互联网+”唤醒沉睡的政府网站.[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414/c1057-26838757.html

The impact of “Internet Pl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portal website in English

YANG-Bei-bei, WU Xiao-hong,ZHU Li-li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Beijing 100037,China)

presents the clear requirements about the capability of website communication,the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and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websites,and highlights the “standard of website content” as one of key points on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al websites.The geological survey portal website as the platform to publish geological survey work news and geological survey data,its user group is no longer limited at local people,so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portal website in English is extremely urgent.Meanwhile,we have stepped into “Internet Plus” era,so we must meet the foreign user group’s demands as to standard and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portal website,especially in English.

“Internet Plus”;English portal website;information service of geological survey

2015-05-20

地质调查网站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项目资助(编号:12120113026500)

杨贝贝(1986-),女,学士,从事中国地质调查局英文门户网站编辑工作。E-mail:ybeibei@mail.cgs.gov.cn。

TP3

A

1004-4051(2015)12-0165-03

猜你喜欢
信息内容门户网站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现代情报(2020年9期)2020-09-06 13:25:22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对顾客品牌忠诚的影响
商业研究(2016年6期)2016-05-14 07:12:45
YouTube
CHIP新电脑(2016年1期)2016-02-04 13:04:58
谈政府门户网站的全方位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突发事件受灾者信息需求分析
现代情报(2013年5期)2013-04-29 02: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