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杨
分析中药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孟 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中药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行蓝光照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中药辩证疗法。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不存在不良反应。结论 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中药辨证施治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中药辨证施治;疗效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Chose 100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 its list de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blue light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herapy. Results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in comparis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Two groups had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and has good safety.
【Key words】Neonatal jaundi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evidence-based medicine,Curative effect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胆红素代谢异常,这一疾病的症状主要是患儿的皮肤、黏膜以及巩膜等部位的皮肤呈现出深黄色。新生儿黄疸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生理性黄疸,另一种是病理性黄疸,前者无需治疗,症状能够自行消退,但是后者需要及时地进行临床治疗,否则,患儿会出现程度各异的核黄疸症状,对其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威胁。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蓝光疗法常用,但是效果有限[1]。本研究选取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旨在观察中药辨证治疗的疗效,现作如下汇报。
1.1 临床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黄疸患儿进行分组研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日龄为7~50 d,病程为7 h~39 d。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日龄为9~52 d,病程为9 h~37 d。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日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主要是使用蓝光疗法,本研究中使用双面光疗箱,治疗期间的温度需要保持为30℃左右,而湿度则要保持为60%左右,治疗期间需要适当遮盖患儿的双眼和外生殖器,同时灯光需要与患儿保持25 cm左右的间距,每次治疗的时间为5 h,每日早晚各1次。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中药辩证治疗,具体如下。
1.2.1湿热内蕴型 皮肤主要是呈橘色,且其小便黄赤、大便灰白;患儿的舌苔黄腻。中药药物成分包括:茵陈15 g,当归5 g,生地黄5 g,赤芍5 g,泽泻5 g,茯苓5 g,甘草3 g,猪苓3 g。
1.2.2 脾虚湿困型 皮肤主要是呈黄色,并伴有明显腹胀;患儿的小便黄且少,且多精神倦怠。中药药物成分包括:党参5 g,茯苓5 g,白术5 g,葛根5 g,茵陈5 g,木香5 g,甘草3 g。
1.2.3 气血瘀滞型 皮肤主要是呈黄色;患儿的肝脾肿大,并伴有腹胀症状;患儿的小便黄赤,且大便灰白;苔黄。中药药物成分主要包括:地黄5 g,红花13 g,川芎5 g,牛膝5 g,赤芍5 g,桔梗5 g,枳壳5 g,柴胡5 g,当归5 g,桃仁3 g,茵陈5 g,甘草各3 g。
上述药物水煎口服,每日1剂,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儿的黄疸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且经皮测胆红素值<119. 7 μmol/L;患儿的黄疸症状有一定改善,且其胆红素值119. 7~171.0 μmol/L;无效:患儿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为25例,好转为22例,无效为3例,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中,显效为14例,好转为26例,无效为10例,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两组均不存在不良反应。
中医理论指出,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母体遭受湿热之邪,导致其肝失条达以及胆失疏泄,从而诱发黄疸之态[3]。
本研究中,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湿热内蕴型患儿的方剂中,生地黄的药理作用在于清热生津;茵陈的作用主要是清热利湿,并兼具利胆退黄之效;赤芍能够有效地消肿止痛;泽泻的药理作用主要是利水、泄热;上述药物合用,能够有效地泻火解毒、清热凉血。脾虚湿困型患儿的方剂中,党参能够有效地益气补中,并兼具生津养血之效;葛根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清热、排毒;木香能够有效地健脾导滞,并可发挥温中行气之效;上述药物合用,能够实现化湿退黄、健脾温中的治疗目的。此外,气血瘀滞型患儿的方剂中,柴胡的药理作用主要是疏肝解郁,并兼具升举阳气之效;牛膝、红花以及川芎的作用主要是活血通径,同时可实现散瘀止痛的治疗目的;桃仁能够有效地润肠通便,并兼具活血祛瘀之效;上述药物合用,能够实现疏肝退黄、化瘀消积的治疗效果[4]。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不存在不良反应,提示,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中药辨证施治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1] 张梅,姚尧,梁艳,等. 中药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530-2531.
[2] 郭秀珍. 中药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14,30(7):43,46.
[3] 李锦文. 使用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204-205.
[4] 吴肖妮,费健丽,陈祺雅,等.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 中医儿科杂志,2013,9(3):52-55.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21-0100-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21.077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NG 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ospital of Liaoyuan City,Liaoyuan 136200,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