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

2015-01-27 20:25李新市
党史纵横 2014年11期
关键词:习仲勋边区分区

李新市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汉族,生于陕西省富平县,1926年5月,在富平立诚中学高小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4月转为中共党员,是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铭记党和毛主席的救命之恩

正当我西北根据地军民全力粉碎蒋介石大规模“围剿”的紧急时刻,1935年9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西北的执行者大肆诬陷红26军和陕甘边党政是“右倾取消主义”,“逃跑主义”,诬陷陕甘边的革命领导同志是右派,是“反革命”等等,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肃反”。他们大搞假材料和逼供信,将刘志丹等一大批创建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的领导同志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红26军营以上干部、陕甘边区县以上干部,全部被捕。“左”倾路线的执行者肆意进行法西斯式的审问,使许多干部遭到无端的迫害,在洛河川杀害营以下干部及群众数百名。

身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也被捕入狱,他在蒙冤的过程中受了许多折磨,但从未因此挫伤革命的斗志。在狱中,习仲勋和大家一起同“左”倾路线的执行者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怒斥“左”倾分子是“败家子”,是“法西斯分子”。在被关押期间,有人偷偷地问习仲勋,是否可以通过逃跑的方式脱离险境,实际上是在暗示他可以帮助他逃跑。习仲勋坚定地回答:“为党尽忠”,表现了他坚定地坚持革命立场,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不怕死,受冤枉委屈无怨恨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在陕北根据地推行的这次错误的“肃反”搞得人心慌慌,地方的干部和群众一听到省委负责肃反的人来了,吓得都跑了,有的上山打游击,有的干脆到了偏僻的地方躲藏起来,与外界隔绝了。部队里的干部战士也有离队的,各地谣言四起,人心混乱,陕北根据地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就在这紧急关头,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毛主席了解到这一严重形势后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等待中央处理”,并派中央保卫局局长王首道等同志赶到瓦窑堡(今子长县)接管了红15军团25军的看管工作。中央红军接管了对监狱中革命同志的“看管”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狱友们可以互相称同志了,可以吃上米饭,不再受打骂了,大小便也自由了,晚上在床上翻身也不用再喊报告了。接着,王首道又让同志们登记了被关押时带来的东西,询问有无丢失的情况。第4天,中央红军在这里进行了集合点名,习仲勋等同志被领到了王首道的办公室,他一进门,看到了刘志丹,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当场,中央红军的同志就给他们砸开了脚镣和手铐。王首道对刘志丹、习仲勋等说:“党中央知道你们都是好同志,受委屈了。”当晚,王首道请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吃饭,并安排他们住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晚上,刘志丹、习仲勋等七人躺在一个大炕上,兴奋得睡不着觉,有人幽默地说:“报告,我要翻身”,逗得大家都笑起来了。刘志丹劝大家:“不要再开玩笑了,咱们的问题,中央已经解决了。”习仲勋也说,刘志丹说得对,我们快要分配工作了,到了工作岗位,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1935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习仲勋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聆听了毛主席《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认清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对革命造成的危害,更加坚定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

守护陕甘宁边区南大门

陕北根据地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形势发展很快,中央红军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后,成立了西北办事处,并且把陕北根据地划分成陕北、陕甘、关中、神府四个行政区。1936年9月,习仲勋被任命为关中分委书记。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将其政策逐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先后在全国各地挑起摩擦,掀起反共高潮。1939年11月到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军在关中地区先后挑起摩擦事件64起。1940年7月,习仲勋在向边区政府呈送的关于反摩擦斗争的报告中说,在新正,6月2日,国民党顽军的两个营配以大炮轰击我神崖沟驻军;在赤水,6月8日,国民党陕保4支队3大队进展井村,我赤水机关被迫迁往中咀村办公;在淳耀,6月9日,国民党保安部队在香山与我军发生战斗,11日,国民党顽军占领了屯庄,并调预3师第8团两个营及陕保4支队1大队到淳化,企图打通淳化、通润、土桥至旬邑一线。习仲勋分析指出,我军民在关中分区的反摩擦斗争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顽军在战略上是集中兵力分区进剿,在战术上是稳抓稳打,步步为营,节节进逼。我们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地动员分区军民给国民党顽军以有力的回击。

从1940年9月起,国民党顽军开始修筑西起宁夏、南沿泾水、东到黄河的5道封锁线,企图对我陕甘宁边区进行全面封锁,1941年,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顽军达30万人,他们阴谋夺取关中分区这个南大门,然后再寻机向延安进攻。1941年春,国民党顽军首先对我关中分区的职田镇、马家堡和马栏等地发动进攻;接着,又在三边、陇东等地挑起摩擦。为了对付国民党顽军对边区的进犯,中央军委调王震率领359旅进驻金盆湾、南泥湾;又令文年生率领警1旅开赴关中分区,与习仲勋率领的地方武装共同把守边区的南大门。1941年8月,关中分区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旅长文年生兼任司令员,习仲勋兼任政委。原关中分区部队改编为分区独立团。在文年生、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的指挥下,关中分区军民首先在彬县以北的义石村、凤王山一带,与来犯的国民党顽军———胡宗南部队激战3天,将其赶回凤王山以南;接着,又在土桥镇和正宁县,把来犯的国民党顽军赶回原地,从而巩固和保卫了关中分区。在反摩擦斗争中,为了争取大多数,孤立少数,打击国民党顽军,习仲勋提出了在周边友党友军和地方绅士中,广泛结交朋友的正确主张,对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的高度赞扬。

习仲勋同志在任关中分委、行署和警备司令部主要领导的这7年中,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军事摩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卫和巩固了边区的南大门,英勇地抗击了日寇可能对边区的入侵。使关中分区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领导专署机关和分区机关,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种地190多亩,为关中分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拱卫边区北大门

1943年1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为了加强北线的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调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任绥德地位书记,2月,习仲勋到绥德履新。

绥德分区地处陕北北部,北拒榆林的国民党统治区,是陕甘宁边区北线的重要屏障;绥德分区东濒黄河,与晋绥边区隔河相邻;南接延属分区,与党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唇齿相依,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习仲勋到绥德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地委、专属领导认真讨论绥德地区的财经问题。随后,地委、专署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传达边区高干会议精神,专门讨论财政经济问题,在会上,习仲勋就如何发展绥德地区的财政经济作了重要讲话。3月14日,习仲勋率领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下乡考察,他边走边看,边提问题,并逐个加以解决。他鼓励各级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群众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他要求全分区的干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发展分区农业生产的措施及改进农业耕作的方法;同时,对成立妇女纺织小组、发放农业贷款、改造社会闲散人员、理顺土地租佃关系、组织群众移民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还对某些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了明确的批示。经过一段时间深入实际,习仲勋对绥德分区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绥德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关键是要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劳动力积极地、科学地发展生产,改变那种靠天吃饭的老办法。

春耕前夕,习仲勋来到绥德县郝家桥村,他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村庄整齐洁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正在积极地为春耕作准备,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实行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习仲勋认真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开地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郝家桥的生产经验。这样,在绥德很快掀起了大生产的热潮。

1944年春,在绥德地委机关生产动员大会上,习仲勋说,要按照毛主席制定的方针,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要大家一齐动手。那些只作机关工作、不干体力劳动的干部,实质上是轻视劳动,是缺乏群众观点,必须加以改正。他带头宣布了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要和勤务员合作种棉花、白菜,自己每天捻一小时毛线,自己的办公用品要节约2/3,当年的棉衣、单衣、单鞋、棉鞋、被褥等,不要公家补充,冬天只烧炉子不烧炕,自己要睡冷床,屋里提早停火半个月,注意身体健康,自己争取不花公家一文药费。

在习仲勋的带领下,绥德地委、专署号召全区广大干部厉行勤俭节约,还要走出机关,积极地参加大生产活动,除积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生产外,还规定一年内每个干部要生产几斗小米。这样,在绥德,上至地委书记习仲勋,下至机关干部、通讯员、警卫员,都必须参加农业大生产和纺毛线等劳动。地委宣传部和报社的8位同志,不但帮助群众积极备春耕,还主动地开荒种地,挖大粪,挑大粪,不怕脏,不怕累。广大干部认真负责,辛勤的劳动换来喜人的收获,他们纺出的毛线都是一等品,还生产了大量的土豆、花生等,既为群众树立了榜样,又基本上解决了干部自身的吃饭问题。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习仲勋领导绥德地委根据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指示精神,加大了绥德地区减租减息的工作力度,并发展成为普遍的群众性的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以后,绥德地区的地主把全部土地的80%给了农民租种,土地使用权逐步地由集中向分散转移;在利息方面,绥德地委和专署也根据中央和边区的有关规定,大力开展减息活动,许多地主富农向贫雇农退还了利息,使广大贫雇农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实惠,也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守好边区的北大门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在习仲勋的领导下,绥德地区各级政府在政权建设中,严格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4年冬,绥德地区6县先后进行了选举,共选出议员846名,著名绅士霍祝三担任了绥德县县长,原国民党第84师旅长刘杰三连任3届边区政府参议员,绥德地位书记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安文钦也建立和发展了密切的关系,为绥德地区民主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任上

1944年10月,习仲勋奉命到延安学习,由李井泉代理绥德地委书记。1944年12月中旬到1945年1月,习仲勋在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习仲勋当选为中央后补委员,8月调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0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8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的习仲勋,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提高警惕,保卫边区》的文章,他号召边区军民要团结一致,积极地行动起来,加强战备,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

1946年冬天,国民党驻榆林的保安部队5000余人,在陕北保安副指挥官胡景铎率领下,在横山起义,这一重大事件,对国民党反动派在陕北打内战是当头一棒。这次起义的国民党军方面的领导者胡景铎和习仲勋是陕西富平立诚中学的同学,两人私人关系甚密。习仲勋担任绥德地委书记时,两人之间常有来往。习仲勋调任中共西北局书记以后,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在蒋介石唆使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前夕,突然在陕北爆发了国民党军大规模起义,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是一件极为鼓舞士气的事情,对敌人则是沉重的打击。习仲勋长期影响和艰苦工作,对促成国民党军这次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部队起义后编入我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这支部队的整编,一直是在习仲勋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党成功地将这支起义部队改造成了能征善战的革命队伍。

1947年3月,为了加强西北野战军的组织指挥机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任命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为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对习仲勋很尊重,从不称呼他副政委,而是亲切地称呼他为“习书记”。彭总制定的作战计划,在交付军事会议讨论之前,总要同习仲勋交换意见,彭总草拟的命令、指示,在电台发报之前,总要送习仲勋推敲修改;收到中央发来的重要电文,彭总看后马上要去找习仲勋,一块研究贯彻落实的方案;彭总不但自己尊重习仲勋,而且经常教育身边的参谋和工作人员,要向地方党政领导同志学习。

3月中旬,我西北野战军电台截获了敌胡宗南的一份电报,得知敌31旅将于3月24日到延安以东的青化砭构筑工事据守。彭总与习仲勋立即进行周密的研究,并报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在青化砭附近打一个伏击战。23日,彭德怀、习仲勋召集各纵队首长,研究作战部署,还亲自到青化砭勘察地形。3月25日,我军在青化砭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歼灭敌31旅3000多人,活捉敌该旅旅长李纪云。接着,又取得了羊马河、蟠龙镇战役的胜利。我军在撤离延安后的45天内,三战三捷,歼灭敌人14000余人,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斗志和胜利信心。

在野战军行军作战的艰苦、紧张的岁月里,习仲勋除了协助彭总负责作战指挥外,还不顾疲劳,随时随地同边区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找基层干部座谈,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参战支前,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在紧张战斗的间隙里要不忘发展生产,要下决心克服各种困难,战胜敌人。还通过各种群众集会,宣传解放军打胜仗的好消息,增强西北人民胜利的信心。彭总看到这情景,非常感动,他多忙于思考和指挥作战,也尽可能挤出时间接见干部群众,参加群众集会,使人民解放军在陕北的转战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5月14日,在安塞县真武洞举行的万人祝捷大会上,周恩来副主席代表党中央到会祝贺,毛主席也致电彭德怀和习仲勋:“在祝捷大会上请代我及朱总司令慰问全军将士,并致祝贺之忱。”继周恩来、彭德怀在大会上讲话之后,习仲勋在讲话中号召边区青年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参加人民解放军,发扬勇敢战斗精神,提高作战技术,争取更多更大的胜利;号召在后方工作的同志们,要积极地动员男女老少,努力生产,积极参加担架运输和后方勤务,用一切力量支援前线。

5月27日,我西北野战军为了分散集中于延安地区的敌人兵力,发动了陇东、三边战役。事先,习仲勋向彭总和各纵队领导介绍了陇东、三边地区的基本情况、敌我斗争形势和西北局对陇东、三边地区的各项政策和实施情况,使野战军的高级指挥员对这里的形势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陇东、三边战役行动充分体现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军事工作与地方工作密切协作配合的鲜明特点,使侵犯陇东、三边地区的马步芳、马鸿逵遭到我军沉重打击。通过这次战役,我军收复了陇东、三边地区,恢复了党在这里的地方工作。陇东、三边战役以后,部队在靖边作短暂休整,彭总深有感触地对习仲勋说:“我们合作共事,你帮了大忙,你和景范同志熟悉边区的情况,使我能够集中精力考虑作战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对习仲勋的充分信任和革命的友谊。

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讨论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战略反攻问题,习仲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挺进中原”的战略部署。会议还决定,习仲勋回后方仍然担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主持西北局工作;同时决定恢复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仍然任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兼任政治委员。8月12日,中央指示贺龙、习仲勋,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不过黄河,转移到了佳县,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要求贺龙、习仲勋,部署各后方机关迅速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山西吕梁地区,以迷惑和调动敌胡宗南部东移,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减轻党中央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压力。

8月15日,国民党胡宗南部整编第29军军长刘勘率5个旅第二次进占绥德,向无定河和黄河边猛扑,企图威逼我军背水作战。贺龙、习仲勋率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和联防军机关,冒着风雨,开始东行,空袭警报频繁发布,敌人的飞机跟踪轰炸扫射,我后方部队和各类工作人员,急行军数天,转移到了无定河以北绥德县薛家渠一带的几个村庄。刚吃过午饭,获悉敌人没有在绥德停脚,继续向北向东猛扑,预计在一两日内,即可到达黄河边。于是我后方各机关,在贺龙、习仲勋的率领下,又急行军一天一夜,赶在第二天下午,到达黄河边的拐头渡口。

由于敌人的飞机不断地侦察轰炸,我后方部队只能等到晚上才能渡河。各路人员分头去找渡河船只,但只找到一只木船,敌人距离贺龙、习仲勋率领的后方部队和机关人员只有60华里了,情况十分危急。贺龙和习仲勋在渡口指挥渡河,参加指挥这次轮渡的还有,林伯渠、马明方、马文瑞等领导同志。习仲勋等对大家的安全关心备至,遇到空袭情况,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大家的安全。这里的黄河段水急浪大,木船进入中流,直冲而下,船夫很难控制,往返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在朦胧的星光下,轮渡走了一夜,当最后一船人在山西碛口镇上岸的时候,敌刘勘率数万大军到了黄河西岸,他们已经毫无办法,只能望河兴叹、隔河放枪了。习仲勋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患了关节炎,渡河时,又冒着狂风大雨,致使关节炎发作,他刚到了黄河东岸,就倒在地上站不起来了,是工作人员将他搀扶着走进房间。在山西吕梁地区,在新的战斗环境中,习仲勋不顾病痛,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领导工作中。

果然,胡宗南以为中共首脑机关正在“逃窜”,下令各部“迅速东进,勿失此千载良机”。彭德怀抓住这一机会,在沙家店地区指挥西北野战军歼灭了胡宗南集团主力之一的第36师,成为西北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

从陕北东渡黄河转移出来的后方机关在山西碛口镇附近的侯家圪台等村驻扎下来,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既完好地保存了陕甘宁边区的后方组织和人员,又调动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了西北野战军的作战和党中央转战陕北,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贺龙、习仲勋刚到临县,毛泽东主席便发来电报:请你们迅速分赴各县大力筹粮,只要有7000至1万石粮食,即可保障作战计划之完成。8月27日,中央军委又发来急电:野战军南下,已无粮携带,着从速令绥(德)延(安)两地区沿途筹粮。9月20日,中央军委又指示贺龙、习仲勋在20天内动员2万石粮食及棉衣、鞋袜送达陕北。同时要求一个半月内,为西北野战军南下准备所需军费。毛主席强调指出,粮食、物资成为西北战场能否胜利的关键。

这时,西北野战军约6万人,中央机关和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约2万人。这8万人每月至少需粮1.6万石。这一年,恰遇晋绥地区遭灾,粮食不能自足,晋绥军区部队和中央后委机关都很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筹粮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9月下旬,中共西北局在临县沙垣村召开财经会议,认真总结了半年来边区财经工作的经验教训,为解决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提出了新的对策。10月中旬,在回河西之前,习仲勋同贺龙、林伯渠来到晋绥边区首府蔡家崖村,举行了陕甘宁、晋绥两区领导人联席会议,具体研究两边区的财政经济问题。贺龙、习仲勋领导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动员,组织起了由部队战士、农民、学生组成的庞大的支前队伍,从晋西北、晋中、晋西南以及其他解放区调运了大批粮食到陕北。为了及时筹集到部队所需的物资和经费,贺龙、林伯渠、习仲勋商定,将陕甘宁、晋绥的土特产运到边界地区,让商人们贩往国民党统治区出售,换回所需的钱粮和其他物资。由于战火连天,长途贩运的困难可想而知。为此,贺龙、习仲勋等研究决定,派两个骑兵团,分赴关中和晋南,同时配置两部电台,直接同联防军司令部联系,以便实施及时、灵活的指挥。习仲勋在紧张地筹集粮款、物资支援前线的同时,还密切关注边区的土改工作。1947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10月13日,晋绥边区机关干部在兴县北坡村集会,庆祝西北人民解放军反攻胜利及《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习仲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很快地开展起来了。

就在这时,胡宗南部队节节败退,延安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基本收复。10月20日,习仲勋率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机关及其他后方人员,西渡黄河,移驻绥德雷家沟村一带,继续在陕北领导边区人民开展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的革命斗争。

猜你喜欢
习仲勋边区分区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另辟蹊径使用Linux备份和还原Windows系统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两碗鸡蛋面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