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水务局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水生态文明
郑州市水务局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全市年均自产水资源量13.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10,是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地区。2005年郑州被国家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2010年试点建设通过验收,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郑州是一个缺水地区。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46.04%,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67.42%,开发潜力有限。为保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郑州市充分认识到,特殊的市情水情决定着郑州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就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入工厂、社区、农村调研,理清思路,全面深入进行调研,提出了“留住天上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思路,编制完成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引导,融入和保障区域发展大局。实践证明,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抓手,体现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保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人居生产生活生态要求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体现了严格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引领作用。
现阶段郑州市水资源状况支撑区域发展的压力依然存在,水资源供需缺口需要通过加快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来解决。
1.节能降耗,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工业节水,出台了《郑州市工业节能降耗实施意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创新等,加大淘汰高耗水、高耗能生产工艺,鼓励发展少用水或不用水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限制盲目发展高耗水的建设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节水型农业,逐步减少高耗水的稻田种植面积、莲藕种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做到了农业增产、增收,用水零增长。
2.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郑州是南水北调受水区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将形成一个由南水北调水、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中水等多种水源的联合供水格局。郑州市依据供水格局,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郑州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制订了城乡重大用水调整的战略格局和2010、2015、2020年水资源配置方案。即南水北调通水前,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同时,加快与南水北调相配套的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加快生态循序用水系统建设;加快城市中水设施建设;加大封停自备井力度,保护城市地下水,以适应南水北调通水后的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到2020年,南水北调水源用于城乡生活用水和有水质要求的化工医药、服务用水;黄河水源用于生态环境用水的补充、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城市中水用于环境生态用水;城市工业用水全部利用黄河水或非常规水,生态用水全部利用黄河水和城市中水。
3.制订方案,地下水保护制度化
郑州市以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和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为主要内容,加大了自备井封停力度。自2005年以来全市城区共封停自备井192眼,城市中心区实现地下水压采60%以上。同时,对于新的取水项目,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地区,除对水质有特殊要求、自来水水质无法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一律不予审批新的地下水取水项目。在保护地下水行动中,采取人工回灌、侧渗补源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补充地下水,地下水基本达到采补平衡。
4.政策引导,中水开发利用规模化
通过价格倾斜,政策引导、执法驱动等方法,鼓励中水资源的利用。出台中水价格标准,规定使用中水免缴水资源费;贯彻执行新上电厂等高耗水项目必须以利用中水为主的政策,否则在水资源论证时予以否决。市区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中水已经全部分配到各用水企业;将中水利用纳入强制性规范,规定较大的机关、院校、住宅小区,以及具备两个营业性车位的洗车场所必须配套建设中水利用设施。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城乡一体”是郑州推进生态和环境建设,打造“水域靓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生态要求的宏伟蓝图。郑州市区流域范围内的河湖水系水生态功能退化,既影响了水功能区的达标,又给下游农业灌溉用水带来了问题。
2006年6初,郑州市按照“循序利用,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优化配置”理念,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黄河水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启动了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2007年12月《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郑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规。郑州市决定投资33亿元建设水利工程,该工程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实施。2010年4月29日,十八里河、十七里河、金水河、熊儿河4条河流的正式通水,郑州“水通水清”的生态型水系雏形初现。
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以再生水和雨洪水为基础,以引黄水为补充,在强化污水和雨水收集与处理回用的基础上,沟通规划区内河湖水系,尽可能保留原河道的自然形态,湿地、浅滩、河心岛将构筑“人水城和谐共处”的生态格局,充分体现集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和水经济为一体的城乡循环生态水系建设思路。规划以郑州周边6纵6横12条河渠、7中5小12座水库、3个湖泊、两块湿地为主线,涵盖城市周边1010km2水域面积。规划实施后,全市水面面积将由11.4km2增加到33.5km2,人均水面由3.9m2增加到6.5m2。通水后,实现河湖水景辉映,森林水域交融,碧水蓝天与绿色城市融合,人水和谐共生。
目前,郑州生态水系建设已累计投资18亿元。疏浚治理主要河道9条,总长108.4km,形成自然态亲水河道水面9km2,水域面积扩展2倍,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改善,补给了地下水资源,为下游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实现了“城市用水—环境用水—农业用水”循序用水的高效利用。并形成了沿河道水系为基础的群众运动休闲娱乐的绿色文化长廊,成为广大市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深受群众欢迎。
自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坚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强化取水约束机制。按照需水管理理念编制了《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建立了全市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向县(市)、区下达了总量控制指标,率先建立起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二是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提升用水效率效益。制定了《郑州市城市用水定额实施细则》,对所有自备水源取水户,自来水用水量每月100m3以上单位,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按月计量考核,超计划征收加价水费。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先后制定或修订了《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健全配套工作机制,提升工作实效。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建成562眼自备井水量实时监控系统,103个地下水水位实时监测系统,4个地表水水源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为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节水器具检测体系,建设了“郑州市用水节水产品检测站”,持续开展用水节水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累计检测用水节水产品5批次256个品牌,产品合格率为99.2%。
郑州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以点带面,在工业节水、农业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在各行业树立节水项目典范,以点带面,合力示范,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龙头企业先进节水技术改造带动工业节水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市政府政策、资金扶持下,不断改造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先后投入资金2100万元,建设车身淋雨试验循环用水系统、涂装喷漆循环用水系统、电泳生产线节水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一水多用和循环使用,提升了利益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促进了工业节水的长足发展。
2.集雨节灌解决山区生产生活用水,带动山区节水
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郑州市把解决山区节水用水问题列为为民所办十大实事之一。投资1.92亿元,在新密、荥阳等山区缺水地区建设集雨水窖和微集雨工程,解决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集雨水窖相互联通、管网联通,既解决了西部山区1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又发展节灌面积12万多亩。“小水窖,大希望”,被广大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创造性地开创了“郑州模式”,为解决山区缺水提供了新的模式,带动了山区节水。
3.农业示范灌区节水改造带动农业节水
郑州市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井灌区节水改造;推进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刷卡计费,农业灌溉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灌溉面积达到31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3万亩,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达到55.4%。
4.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带动矿区节水。
煤炭是郑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煤矿数量223家,矿坑排水利用量已占郑州市非常规水资源量的14.5%,达到0.78亿m3。大量的煤矿排水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大量浅层井池干枯、河泉断流、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郑州市政府扶持引导郑煤集团超化煤矿,探索建立了“保水减排、深度自用、区域配置”的矿井水综合利用模式,应用采煤保水技术减少矿井水排量,将矿井排水深层处理后用于生产生活用水,制成矿泉水在市场销售,在此基础上将多余的水送至与其紧邻的东方红灌区,使矿井排水的利用率达100%,开创了郑州市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郑州煤炭集团矿井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郑州市主要产煤县新密市已启动《新密市矿井排水再利用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新密市矿井排水再利用项目。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在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郑州已创建了160个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建设了158项节水技术改造项目,102个循环水利用项目,35个中水利用项目,8个农业节水灌区项目,13个器具改造项目,实现年节水能力达1.2亿m3,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普遍增强,全市用水呈现出农业用水“零增长”,工业用水“微增长”,城乡人均用水量逐步下降的良好态势,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正在朝着实现用水高效、供水安全、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方向积极迈进。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下一步,郑州市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为指导,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水的利用效率效益,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