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

2015-01-26 14:33
中国设备工程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产文化管理

孙 建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3)

6S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

孙 建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3)

从6S的产生和内涵入手,论述了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

6S管理;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从6S管理入手,强化员工的本质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生产管理、现场作业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沉淀为企业安全文化。

一、6S的产生与主要内涵

6S管理是在日本5S管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安全”,相当于我国企业开展的安全文明生产活动。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了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其主要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项内容。

1.整理是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必要和非必要的,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清除掉。目的是腾出空间,活用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这是6S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安全生产的前提。

2.整顿是把留下来的必要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放置整齐并加以标识。目的是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整顿工作环境,清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3.清扫是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整洁的环境。目的是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4.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处在美观的状态。目的是创造明朗现场,维持前面3S成果。

5.素养是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按规范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目的是培养具有好习惯、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

6.安全是重视成员安全教育,形成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是建立起安全生产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6S”管理总的要求是在整理中学会判断,在整顿中学会节约,在清扫中学会标准化,在清洁中学会定置化、制度化,在素养中形成习惯,在行为中学会安全,培育和升华企业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概念与建设的主要内涵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管理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同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和遵循的具有企业本身特色的安全管理思想和意识、安全管理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和体制、安全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等。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时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凝聚企业力量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所以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和杜绝事故的重要基础工程。主要围绕“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及安全体系文化”5个层面,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设发展,进而全面认识和把握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态。

1.安全观念文化。即安全精神文化,其中包括:安全思想、生命至上的安全信仰、科学的安全意识及不断创新的安全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安全观念文化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每个人对待安全管理的意识形态。所以在企业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还应清楚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小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的观点,危险点预控和分析的观点等。同时需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保险的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等。

2.安全行为文化。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人的行为至关重要,人的行为是思想及观念的体现,所以培养正确、规范的安全行为非常重要,所有人员都应掌握科学地安全思维方式;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教育与培训;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和标准;服从安全管理原则及安全生产规律,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行为,进行科学安全的指挥,彻底杜绝习惯性违章;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具备抢险救灾的本领等。安全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个人行为可以理解为自我保护,集体行为则是企业为达到安全管理目的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评估等。

3.安全制度文化。制度是管理行为的基础及纲领。安全制度文化强调从建立安全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端正遵纪守法的法制态度,到科学的制定安全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行力度和自觉的执行行为等。同时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安全执行手段的改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及合理的激励、竞争的安全管理机制、强化经济管理手段、安全教育方法及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工艺规范、安全技术标准等。

4.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物质是安全文化的物化体现,是真正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也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中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安全的器具物品、工具和产品、原材料、设备、设施及防护器材,如安全设施标准化等;(2)生产技术及工艺的本质安全。

5.安全体系文化。体系文化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是安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企业要以安委会和大监督作为安全管理的保障。监督、落实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监督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反事故措施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批示的贯彻执行;监督涉及设备、设施安全的技术状况,涉及人身安全的防护状况;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并监督所需费用的使用情况,监督劳保用品、安全工器具、安全防护用品购置、发放和使用;组织并参加事故调查,监督“四不放过”原则的落实,完成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并提出考核意见;对安全管理做出贡献者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和意见,对事故负有责任的人员,提出批评和处罚的建议和意见。

三、6S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6S管理的目标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安全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力。而企业推行6S管理的目的,就是透过细致、简单的动作,潜移默化,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达到现场管理规范化、物资摆放定置化、库区管理整洁化、安全管理常态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使安全工作从有形管理走向无形管理,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把握6S理念,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使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和过程控制中形成有益于安全的工作环境并养成重视安全的工作态度。因此,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要立足于现场、立足于班组、立足于岗位员工。企业紧扣素养和安全两个关键因素并将其融入安全文化,通过VI设计、视觉冲击、理性约束、亲情感化的方式,让每位员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认识6S管理精髓,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以理性约束提升员工思想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员工长期以来在固定环境下养成的惰性心理和不规范行为,必须打破已经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把人的安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最核心的、居支配地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做到整体规划,多方施治,分头把关,持续改进,强化员工全方位治理意识,精心构筑安全生产屏障。

安全设施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行6S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设施标准化倡导的各项安全警示标志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全面提高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辩识能力,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企业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管理上的规范、统一,则为职工创造了一个清晰、安全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6S管理支撑体系,打造6S管理模版现场,可以进一步深化企业安全文化内涵,推动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仔细分析安全事故人、物、环境、管理4个发生要素,不难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因素;生产环境的不良是构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管理的欠缺是构成事故发生的重要间接因素,而6S管理前四项的重点要求对物、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就是要人们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清洁优美的工作场所和空间环境,并使员工逐步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安全素养,以达到人、机、管、环的和谐统一。

四、6S管理的推行效果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管理体现

推行6S管理,实现如下转变,彰显了文化管人管灵魂的魅力。

从惩罚性制度向激励性制度转变,“三违”现象明显减少,单纯的惩罚性制度被弱化,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被激发。

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现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引入6S管理模式,实现生产作业现场的设备设施、工具物品“各就各位”;资料台帐摆放整齐、有序;各类精美形象化的安全标识、设备操作点检表一目了然;生产区域内所有流程、走向、标志清楚美观,库区面貌焕然一新,促使各职能部门改变往日被动整改、突击整改的方式,自觉执行6S现场整理、整顿,营造出人人参与创建舒适、整洁、文明工作环境的良好氛围。

从现场被管理者向现场管理者转变,员工素质明显提高。6S管理源于实践,基于传统,运用控制论的思想及手段,对现场管理中不系统、不规范、不具体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及改造,实现“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日常交接与巡检、实际操作、班组资料、班前班后会”的标准化,使员工逐渐养成“日事日清”的工作习惯,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强,个人定位也从“现场被管理者”转化为“现场管理者”。自觉自然流露的文明行为,正是企业体现员工良好素质,践行6S管理模式的最好诠释。

五、结论

6S管理是企业安全文明生产管理的基础,导入6S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员工自觉规范作业安全行为成为文化,从而进一步深化企业安全文化内涵,推动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1]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

F273

B

1671-0711(2015)10-0050-03

2015-09-01)

猜你喜欢
生产文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谁远谁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