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现实矛盾及支持系统构建

2015-01-25 20:55尤吾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老年人家庭精神

尤吾兵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现实矛盾及支持系统构建

尤吾兵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精神慰藉

物质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是老年人口得到良好赡养的3个维度,其中精神慰藉是高级的要求,而目前由于我们的特殊国情和世情,老年人口难以得到精神慰藉,处于问题化状态。探求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存在的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精神慰藉支持系统成为重大现实议题。

1 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内涵

精神慰藉在理论上还没有给出确切说明,这对指导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实施带来困境。明晰精神慰藉内涵需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精神慰藉的目的。精神慰藉主要是指从精神方面供给老年人所缺少的需求,使其精神需求缺口得以填补,老年人口精神需求的种类可以说就是精神慰藉的内容。二是精神慰藉的对象。老年人口是一个具有特殊特性的群体,决定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具有不同其他年龄段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口更具有不同其他国家的特殊性,所以确立精神慰藉的内涵还要结合老年人口的特性来进行。因此,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段论等一些理论可以帮助确立精神慰藉的内涵。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主要分为5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且这5种需求是呈阶梯状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深入分析可见,马斯洛在对人的需求考察中除去低层次生理需求外,其他4种都可以看作是是以生理需求为基础的精神需求,这些可以看作是人的精神需求种类。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埃里克森根据人生成长阶段表现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人生发展八段论理论,他把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老年阶段称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认为由于老年人时刻面临人生中令人绝望的问题——死亡,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老年人此时最大的需求就是具有超然面对死亡的能力,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因此老年人需要自我调整,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这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也是一种超脱认识到自我终极实现的智慧之感,埃里克森理论主要指出了老年人口群体的终极需求。埃里克森老年阶段的自我整合阶段其实是对马斯洛人生最高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最好注脚。根据以上分析和结合我国老年人口群体的特性,可以从马斯洛需求论转引出我国老年人口精神需求的对应种类,即精神慰藉的内容:安全需求、身心健康(或称为长寿)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精神依靠和寄托(或称为天伦之乐)需求、尊重的需求、被爱和受到尊重的情感(或称为老有所为)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去除死亡恐惧、坦然辞世(或称为寿终正寝)需求。

2 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存在的现实矛盾

2.1 供给管道狭窄化与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 多个研究理论对精神慰藉解释时,对于供给主体都是限定为家庭子辈。百度词条有精神赡养,一般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给予慰藉,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使其愉悦、开心〔1〕。这给我们的思维造成定势是:精神慰藉途径是单一的,它主要是靠家庭子辈供给,子辈是精神慰藉的担负人,这和世俗养儿防老观念相吻合。但现实问题是,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四二一家庭大量地出现,众多家庭里老年人口数量激增,社会整体老年人口基数变大,2013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就已达2亿,需要精神慰藉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而家庭子辈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与父母聚居生活,农村青年很多离家务工,城市青年很多离家工作、学习,空巢家庭比例相当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空巢率达到49.7%,农村老人空巢率也达到38.3%,并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2〕。这样通过子辈精神慰藉老人的管道狭窄化,甚至被阻塞,因此仅靠子辈管道输送的赡养养分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需要,多维度拓宽供给管道急需研究。

2.2 赡养内容简单化与老年人口精神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 精神慰藉是一种对亲人全方位的精神上照护,而现在精神慰藉的内容指向有被简单化理解态势,如把物质赡养等同于精神慰藉或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精神慰藉等情形,没有全方位做到精神慰藉的要求。这当然和现代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空心化有关,虽然年轻人也知道应该从精神上赡养老人,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对于1个月、1年才回家1次和父母呆上极短一段时间的子辈,对亲人的精神赡养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很多情况下只好从物质供给来弥补,物质赡养取代精神慰藉较为普遍。农村青年通常的做法是邮寄务工挣来的钱或者托人带回钱财给留守老人,城市青年也只是请上短时间假期、带上许多东西看望老人,有时间打打电话问问老人情况,但对老人真正的精神需求却不能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知,当人类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了,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对于现代老年人口,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中,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说都已经解决了,物质满足以后,相应的更高的精神需求就会出现。老年人口精神需求的增多遭遇现实仅靠物质供给来满足的境遇,致使老年人口精神慰藉不能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这在我国农村更为严重,可以说农村老年人口精神慰藉几乎是空白。

2.3 孝观念去情化与老年人口需要子辈情感慰藉日益强烈之间的矛盾 家庭供给赡养老人很多是靠子辈孝观念支撑的,传统儒家文化中孝的立意宗旨就是情感化对待年老的父母。《小雅·蓼莪》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论语》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更应该坚持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3〕,体现的都是一种孝情感。儒家孝的情感性提倡目的是使人们要学会对父母的感恩,认识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从而心生孝情来对待父母。当然这种孝的情感倾注主要指向精神上的给予,《论语》有: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所以子辈尽孝上主要是有精神慰藉的要求,也就是说父母亲人在年老之时,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子辈亲情情感的陪护,而较之物质上的满足,情感的倾注可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这些天伦之乐是父母亲人此刻想得到的。而现代社会由于特殊情况,孝表现为去情化状态,主要表征为:经济理性的膨胀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理性观念,物质供养满足代替情感诉求满足被看作是孝的内涵;社会的变革带来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观念和方式的变化,与父母聚居一起尽孝不太现实,长时间、远距离地与父母分离,使情感倾诉表达越来越淡化;还有是独生子女一代由于在家庭中一贯被宠着、惯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以何种情感方式倾诉来照护年老的父母等。

2.4 保障机制脆弱化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社会化趋势之间的矛盾 在我们国家,由子女亲属在家庭中赡养老人可以说是主要的养老形式,但随着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和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家庭养老送终的功能越来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家庭供给精神慰藉已经出现问题。现代提倡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为主,居家养老就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需要服务的形式。居家服务形式比较灵活,可以采取上门服务也可以在社区里进行服务,这样可以很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其中精神慰藉是包纳其中的。居家养老这种形式实质是转嫁家庭养老为社会化形式,社会化赡养老人是必由之路和必然走向。但是目前保障社会化赡养老人的体系却是十分脆弱的,或者说这种保障机制是不堪一击的,诸如立法保障较为粗疏,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但如何量化是个问题;还有各种养老机构建设不齐全、服务质量不高或者服务项目中根本就没有精神慰藉的内容;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资金存在着巨大的亏空,无法保障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社会化的开展。总之,保障机制脆弱化与我国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社会化趋势存在着巨大矛盾。

3 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支持系统构建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目前精神慰藉存在的各种矛盾,以三位一体模式来构建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支持系统是可行的。三位一体是指以老年人口自我精神慰藉为基础、家庭子辈精神赡养为依托、社会机构精神赡养为保障,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

3.1 基础系统:老年人口自我精神慰藉支持系统构建 基础系统的构建首先要探寻内容构建问题。内容构建目的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达到老年幸福、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那些能够使老年人幸福的精神需求且只能靠老年人自我来实现的精神需求就是构建的内容。古罗马国父级人物西塞罗在《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中提出老年幸福观,他认为老年人不幸福的原因有:身体衰弱、没有感官上的快乐、不能积极地从事工作、死亡临近,而对这些的克服就可以实现老年幸福〔4〕。其实这也就是从反面回答了老年人精神上的主要需求,即老年人有迫切渴求身心健康(长寿)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受到尊重(老有所为)的需求、克服死亡恐惧(寿终正寝)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大都只能依靠老年自身来实现。

因此,我国老年人自我精神慰藉可以从3个方面来实践:①树立顺其自然的老年心态观。现实中老人因为自身各种生理器官的衰退,身心疲惫,失去了很多感官快乐,也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和活动,常常产生一种无用的感觉,认为是家庭的累赘,不能积极面对老年阶段。所以老年人口进入老年阶段大都会产生灰心丧气、孤独、焦虑等情趣,没有幸福感。积极的老年生活需求老年人自己首先树立正确的老年心态观,才能克服各种负面情绪影响,达到自我精神慰藉。这种心态就是正视老年阶段是自然规律安排的结果,是任何人都不可抗拒的,老年人应学会享受自然安排给老年人带来的高级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上的享受,按照西塞罗的观点,自然安排给了老年人理智,这是其他人生阶段不可具有的,而恰是老年人配享幸福的条件。所以顺应自然,不强求也不苛求才能身心健康,过好老年生活。②培养美德中有为。现实中我们常说老年人幸福需老有所为,关键是老年人为的落脚点是什么。西塞罗曾这样说:如果一生中各个时期都坚持不懈地培养和修炼美德:如果一个人不但长寿而且活得很有意义:那么老年时就会有惊人的收获,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必然能使我们安度晚年,而且还因为意识到自己一生并未虚度,并回想起自己的许多善行,就会感到无比欣慰〔4〕。老年人在老年阶段要不断通过学习来锻炼心智,加强自我美德的锻炼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也会在美德奉献中真正实现了自身价值,以此过上宁静安逸的幸福生活。③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去除死亡恐惧。死亡恐惧是根植于老年人心底的一块顽石,它是实现幸福老年生活最需要去除的。死亡之所以给人们造成一种终极恐惧,除了人的自然本能外,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对其解读造成的影响,如传统儒家文化在对死亡的认识上,表现为恶死、讳死、慎死、哀死4个维度,使儒家文化在生死问题上凸显出喜生恶死的畸形伦理性格,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也就是在这种生死伦理文化观的影响下,造成了强烈的恐惧死亡心理。因此老年人去除死亡恐惧,需要扭转认识,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不能把死亡看作是毫无价值可言的,积极认识死亡价值意义是正途。西塞罗的思想可以作为参考,西塞罗从自然主义角度认识死亡的道德性,说死亡是自然的安排,不是最大的恶,而是符合道德的。所以西塞罗教导老人不应该排斥、恐惧死亡,老年人对于自己的余生不应当过分贪恋〔4〕,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

3.2 依托系统: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 很多情况下老年人口精神慰藉供给被认为是以子辈亲属为主,这是符合事实的,所以现阶段家庭精神慰藉可以看作是依托性支持系统来建构。家庭子辈尽到精神慰藉老人的义务需要满足:①子辈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许可,这是客观条件;②有精神慰藉老人的意识,这是主观要求;③需要掌握正确的精神慰藉老人的方式,这是具体要求。对照现实境况,这些和现实都存在着矛盾,首先家庭空巢率极高表明很多子辈已经远离长辈,不可能有较多时间陪伴长辈,精神慰藉老人的客观条件被阻断,即使子辈怀有要精神赡养老人的意识,但现实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另外现代社会孝观念的去情化表征,冲淡了很多子辈精神慰藉老人的意识,更不用说去学习领悟正确精神慰藉老人的方式。因此现当下构建老年人口家庭精神慰藉支持系统可以从重新解读传统孝道内涵开始,认识和践行心孝观,以此作为系统的新动力组织,发挥好家庭精神慰藉老人的依托作用。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国度。《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5〕,把孝规定为一切德性产生的基础,父慈子孝、父母在,不能远游、养儿防老等,使孝悌成为衡量中国人德性的标准。而对于亲人老年时的看护,孝道更给出了严格的多维度的实践标准要求,《孝经》有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5〕。这样把作为家庭伦理之孝的实践内涵给出了规范性的全面概括,从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孝生以敬、孝老以顺、孝病以忧、孝死以哀、孝祭以思的孝道思想,也就是敬、顺、忧、哀、思是孝的实践内质,其实这也是对传统儒家孝道内涵的总结,对老人照护时全部做到这些才能称为孝。但关键问题是现时代境况的变化,一味机械坚守传统孝道实践内涵要求已经不可能,如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显现,一对夫妇现在可能要供养四位老人,按照传统孝道观,为每位老人的去世都要在床前尽孝,要守孝三年等在现代已经不大现实。所以传统孝道需要做出权变,一种心孝的方式应该被作为现代孝道的本质内涵被认识。所谓心孝,就是不仅仅在表面上给亲人吃好穿好或经常与父母聚居一起就为孝,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怀有一种发自内心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的情感,知晓亲人的精神需求,这就是现代意义上心孝应有的题中之意,它弥合了因时空、距离割裂而不能尽孝的窘困。其实孔子早已经有了这样的设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3〕。就是作为子辈真是有孝心,应该在心里时刻知道父母的一切,牵挂父母,这样就会主动孝敬父母、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在当下践行心孝时,可以要求子辈若有任何可能,要尽量陪伴在老人身边,多和他们交谈,转移他们的孤独、无依无靠、不安、焦虑等情感,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子辈不能长时间守护在老人身边,但要时刻记挂亲人,通过各种方式知道亲人的状况及需求,现代电子技术、手机通讯工具为人们交往提供了方便,这使和亲人时刻的沟通成为可能,因而子辈应多在空闲时刻、重要的纪念日子里与亲人电话慰藉、视频聊天等,这其实就是心孝的表现,心孝在当下同样可以起到精神慰藉老人的作用。

3.3 保障系统: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社会政府支持系统构建 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社会化趋势要求社会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各项机构设施、制定法律政策、投入充足养老资金等来加固保障系统,改变目前脆弱化的老年人口精神慰藉保障机制。

社会政府参与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合理性主要基于精神慰藉具有的全民性、公益性、协调性等特征。全民性是指每个社会公民都会走向老年阶段,这是人类的宿命,而且在老年时期也都会有精神慰藉的需求。全民事件的理性处理和达到理想化状态,当然只有社会政府才能胜任,这正是马克斯·韦伯所说:在所有社会共同体中,唯有它(指社会政府)赋予了支配生、死和自由的合法力量〔6〕。公益性是指老年人口精神慰藉质量的整体提高关乎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公民的精神慰藉应作为公益事业来推广。协调性是指老年人口精神慰藉越来越依靠社会制度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来保障实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于其他有偿社会服务,它不是以追逐经济回报为目的,这就需要社会制度保障它的公益性体现,在财政资源的社会投入这块大蛋糕中划拨一份给老年人口精神慰藉事业。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社会化问题急需关注3个方面:①细化精神慰藉法律法规保障的内容。老年人口精神慰藉保障问题一直徘徊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争论,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使精神慰藉由道德义务硬化为法律责任,精神慰藉开始有法可依。但应关注的是目前对精神慰藉义务的主体资格、赡养人的精神慰藉义务意识、精神慰藉量化评价标准以及违法后果的惩罚等,法律规定都是过于粗疏,立法实际成了只为善意的提醒而已,落入实施尴尬的境地。因此,目前社会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精神慰藉实施时,一定要细化内容,诸如主体资格不能仅限于子女,而应包含子女、媳妇、女婿、孙子辈、亲属、配偶和社会政府在内的多维度关系。对于量化精神慰藉问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来进行,如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有关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以保证老人晚年的幸福。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体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连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都受到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赡养行为的质量〔7〕。②深化精神慰藉的政策激励机制。精神慰藉在全社会的展开,政府可以考虑从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入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目前有利于精神慰藉全民实施的策略。在微观上,可以从激励家庭成员入手,比如在一个城市、一个乡村甚至可以在全国举行孝老模范人员、孝老家庭的评比活动,然后给予模范人员和家庭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精神慰藉经验全民宣传,从而起到社会效仿作用。在宏观上,可以考虑大力提倡开展、开发老龄产业项目,例如老年精神需求用品生产、老年保健产业、老年心理咨询服务、老年旅游等,选取一些确实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项目或者企业给予舆论宣传、发展资金投入、经营补贴等,这样可以提高老年精神需求社会服务的满意度,使社会老年人口群体的精神慰藉质量大幅度提高。③拓宽精神慰藉机构建设及服务资金费用的来源。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由于地域差别的影响,精神慰藉效果存在很大差别,表现为城市优于农村,中东部优于西部地区状况。这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也就是养老资金投入问题往往决定着赡养状况,因为无论城乡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是养老服务费用都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整体状况是未富先老,政府投入的养老资金存在着巨大的亏空,提高精神慰藉质量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拓宽资金的社会来源渠道。目前可行的方式是可以考虑通过多方面吸引社会力量来承办各种有特色、高质量服务的养老机构建设,减轻政府资金投入的压力和空缺,然后以一种契约合同关系把精神慰藉转化为经济问题,由赡养人出资,向社会机构选择购买适合自家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口精神慰藉通过向社会购买形式来解决。

1 蒋艳玲.探析精神赡养〔OB/OL〕.http://www.chinalawedu.com,2013-9-3.

2 孙自发.中国城市与农村老人空巢率分别达49.7%和38.3%〔O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9-22/4204349.shtml

3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28,166.

4 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10,34,35.

5 吴茹芝.孝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20,39.

6 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莫 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1-5.

7 王 蓓.中外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及其借鉴〔OB/OL〕.http://www.chinacourt.org,2009-11-25.

〔2012-10-10修回〕

(编辑 赵慧玲/杜 娟)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45)

尤吾兵(1971-),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

D669.6

A

1005-9202(2015)12-3479-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140

猜你喜欢
老年人家庭精神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家庭“煮”夫
拿出精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