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
李 飞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目前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很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基本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普及和拓展;同时,通过课后的实践教学,指导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践行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此外,高校还应从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传达时代呼声。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已是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认识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提出通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路径。
(一)国家层面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是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一种文明形态。从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到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再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政策,而宣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高校层面
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把树立生态文明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1]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态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明观念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理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国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更是极为缺乏。我国目前尚没有设置专门的生态文明学科,也没有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高校目前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只是作为环境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专业教育的一部分,例如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2]。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全校性选修课。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名为“生态文明”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的高校,然而开课时间也仅能追溯到2011年,至今仍缺乏配套的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此外,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态伦理学”“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但本科生选修的积极性并不高。笔者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本科生选修、旁听这类课程的仅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16%。
(三)大学生层面
笔者对在校本科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28份,其中文科生的有效问卷176份、理工科学生的有效问卷352份,男生的有效问卷235份、女生的有效问卷293份。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仍比较肤浅、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注过生态文明议题的大学生数较多,有492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3.2%;知道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学生有257人,占48.7%;大致知道生态文明内涵的学生只有26人,仅占0.05%。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课程,但是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仍属浅显的感性认识,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特点、建设目标等知识体系还是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
然而,与这一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参加生态环保行动的意愿却相当强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对象均表示愿意参加力所能及的生态环保行动。同时,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379人愿意购物时自备环保袋而不购买塑料袋,占被调查对象的52%;在食堂吃饭经常购买一次性饭盒和筷子的学生只有58人,占1.8%。生态文明知识的缺乏与有强烈的意愿参加生态环保行动在大学生身上的共存,从侧面反映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被问及“如何才能有效地普及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时,有397人认为应该加强教育和学习,占被调查对象的75%;而认为应加强政府号召、媒体宣传和实践活动的人数总和为131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
由于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很少,而且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高校“思政”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通过“思政”课教学,尤其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转化为行动。
(一)课堂教学对生态文明理论的拓展
“思政”课教学的基石是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将生态文明理论和理念适当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部分时,可以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讲授“道德修养”部分时,可以宣传十八大所提倡的“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讲授“法律意识”部分时,可以在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强调法律手段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虽然偏重于历史教学,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具体史实的讲授时,可以灵活地融入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在讲授清末新政时,指出清政府在试图发展实业、增加财政收入时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兴修铁路、开采矿山、采伐森林,造成了我国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在讲授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时,指出日本大肆掠夺我国东北、台湾等地的自然资源,对我国的区域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环;在讲授我国解放初期的“大跃进”运动时,指出政策失误导致的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尤其是大炼钢铁砍伐了大量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最终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在讲授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等内容时,更是可以重点讲解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突出强调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把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融入到第8~11章的内容中讲解。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发展的同时,通过讲解唯物史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可以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批判;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时,强调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谐,更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高校通过上述4门“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而且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普及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实践教学对生态文明践行方式的探索
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生态意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35人认为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更为有效,占被调查对象的45%;有104人认为通过社会实习考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更为有效,占被调查对象的20%。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实践是认可的。
目前,高校开设的4门“思政”课程都有相关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政’课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由之路。”[3]因此,任课教师应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和具体条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方式进行探索。
1.调查研究方式
由“思政”课程的任课教师或者各院系的大学生党支部牵头,组织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开展有关生态环保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例如,可以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的了解度”“学校校园环境满意度”“人居环境满意度”等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这样的问卷调查活动既简单易行,又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又如,高校可以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社区、社会、大自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其他高校发起的“绿色长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成效显著的范例。从2007年开始每年开展的“绿色长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京杭运河、长江之歌、黄河之旅、雪域高原、东北林海、草原漫步、黄金海岸、雨林探险、国宝家园、西北荒漠10条路线,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迄今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已达4万人,营建志愿林2 000余亩,撰写社会考察报告500余篇。“绿色长征”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青少年环保教育活动。
2.公益活动方式
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所以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只是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大学生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合理消费、保护环境等方面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因此,高校应重视校、院两级生态环保类公益活动的开展,在依靠学生社团、环保组织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生态文明践行公益活动,如举办环保知识宣传展览、大学生环保袋设计比赛,开展可回收物品收集活动、环保志愿者签名活动、义务植树活动、清除校园垃圾广告活动,等等。
3.社团活动方式
大学生大多乐于参加高校的各种社团,而大学生环保社团是我国环保公益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支持其举办大学生环保文化节,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应依托各类大学生社团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书画、摄影、演讲、辩论、征文、环保科技作品设计比赛等,并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和宣传教育[4];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开设一些有关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讲座和举办报告会。
当然,各高校立足自身特点及拥有的资源开展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活动,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保障。首先,高校要予以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高校要将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践行活动中的表现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成绩直接挂钩。这样,既不失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意义,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践行活动的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为高校“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笔者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探索中,针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对“思政”课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客观上还需要采取一些基本措施予以保障。
(一)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虽然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号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但是目前在所有高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的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加强“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无疑是当前高校普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理想选择。然而,这就对“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53人认为当前大学课堂上没有很好地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有317人认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占被调查对象的60%。基于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思政”课任课教师自己要主动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努力学习,提升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讨,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加强“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拓展,而且涉及实践教学中生态文明践行方式的探索。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在人才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应在经费和物资方面为大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切实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革新、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安排,使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融合。
(三)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所有大学生都认为身体力行开展生态环保活动比只是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更重要;同时,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29人认为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来说比较遥远,自己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课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需要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处强化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1] 王景明.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8(11):98.
[2]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5.
[3] 钱志发,邓周平,刘华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6(7):37.
[4] 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74.
(责任编辑 柳小玲)
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JFU2013JG042;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JSZ2014ZC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