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乔小放(长春市第二医院伽玛刀治疗中心,吉林 长春 3004)
伽玛刀治疗生长激素腺瘤的疗效
赵红梅乔小放1
(长春市第二医院伽玛刀治疗中心,吉林长春130041)
〔关键词〕生长激素;垂体腺瘤;伽玛刀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第一作者:赵红梅(1969-),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伽马刀围术期的治疗与护理研究。
生长激素(GH)型垂体腺瘤是缓慢进展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且具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特别是对视交叉,视丘下部及海绵窦的侵犯,单独手术很难治愈,其手术治疗肿瘤复发率达20%~50%〔1〕。放射治疗是垂体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常规放射和立体定向放射。对于控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复发、改善内分泌功能有积极作用。
1.1一般资料35例GH型垂体腺瘤,年龄48~67岁,平均53岁,27例为术后患者,7例并发高血糖,肿瘤直径<1.0 cm者18例,1.0~3.0 cm 10例,<3.0 cm 7例,GH水平均在正常值以上,其中大于30 ng以上者19例。
1.2治疗方法伽玛刀放射剂量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2〕,我科采用单次照射方法,最大剂量为50 Gy,肿瘤周边平均剂量30 Gy。单次照射的生物学效应高于分次照射,肿瘤周边剂量,即最小的有效剂量平均30 Gy是控制肿瘤生长GH降低的有效剂量,但肿瘤体积过大的,视神经及视交叉可能受牵拉而难以确认,脑脊液间隙模糊,界限不清,为保护视力,必须减少周边剂量,以避免视力损伤。
随访33例,平均随访12个月,肢端肥大症明显改善29例,GH明显下降者27例,控制率达81%,其中15例恢复正常,4例高血糖患者血糖恢复正常,23例肿瘤缩小,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症状,其余无变化。垂体腺瘤的体积对伽玛刀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组35例GH型垂体腺瘤微腺瘤17例,术后GH均恢复正常,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而肿瘤,直径>3.0 cm大腺瘤,术后仅3例GH明显下降,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GH型垂体瘤占垂体瘤发病率20%,仅次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过度分泌的GH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和软骨生长的作用,而引起肢端肥大,内脏增大,因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生的危险。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是否具有侵袭性生长是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3〕。由于GH型垂体腺瘤大多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性,尤其直径大于3.0 cm以上的大腺瘤对视神经、视交叉、海绵窦、视丘下部多有侵袭或包绕,往往开颅手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影响伽玛刀治疗的掌控,尤其在影像学上肿瘤的上极和视交叉的下缘之间的间隙是否存在,影响伽玛刀治疗的范围以及周边剂量,而导致疗效不佳。
GH型垂体腺瘤临床主要表现在青少年期,发病表现为巨人症〔4〕。成年人发病则出现肢端肥大,这与GH直接作用予全身组织细胞、可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促进机体生长有关。由于GH能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作用,并使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血糖因而升高〔5〕。GH型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后并发症主要是垂体功能低下、视力视野下降及下丘脑损伤,其中垂体功能低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为20%~40%,多在放疗后12个月开始出现,48~96个月最重〔6〕。本组发生垂体功能低下3例,下丘脑-垂体-GH轴对放射治疗最敏感,GH缺乏的最直接风险是放射治疗的剂量和照射时间,剂量包括放疗总剂量和单次剂量,还与患者年龄、下丘脑-垂体轴受照射体积和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 (1)垂体腺瘤是脑外肿瘤,适合放射性治疗,垂体腺瘤本身具有对放射性治疗敏感的特性。(2)伽玛刀治疗对GH型的垂体微腺瘤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而对大腺瘤或侵袭性腺瘤效果不满意。(3)伽玛刀能够精确的定位,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避免副作用的发生。(4)伽玛刀治疗GH型垂体腺瘤能有效的降低GH水平,对治疗肢端肥大症起到明显的疗效。因此,伽玛刀是治疗垂体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1刘宗惠,杨卫忠.颅脑伽玛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7.
2周良辅,陈衔城.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52-9.
3沈天真.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51.
4潘绵顺,王鹏,朱世友,等.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垂体大腺瘤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7; 5(2) : 99-102.
5马玉超,肖建平.垂体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3; 11(4) : 242-7.
6康杰,王传宝,王鸿云,等.伽玛刀和显微外科治疗中小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 1(7) : 21-3.
〔2015-01-09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通讯作者:乔小放(1982-),男,博士,主要从事肿瘤的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 16-4682-01;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