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46)
论明清时期虞山医派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46)
明清时期江南中医繁盛,虞山医派地位举足轻重,其传承张仲景之说而知常达变,并启创后世温病之先河,对江南乃至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代表人物有赵用贤、赵开美父子、缪仲淳、柯琴、钱潢及余听鸿等。为深入了解虞山医派的发展轨迹及其对江南中医发展的贡献,故围绕虞山医派形成的时代背景、传承发展仲景学说的贡献及对江南其他医学流派的影响简述之,以窥见一斑。
虞山医派;明清时期;江南中医;时代背景;学术贡献
虞山医派是指吴地海虞地区(今之常熟)形成的医学流派,由于该地域历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的积淀,于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江南中医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对周边其他中医流派如吴门医派、钱塘医派及孟河医派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其代表人物有赵用贤、赵开美父子、缪仲淳、柯琴、钱潢及余听鸿等[1]。虞山医派对江南中医文化乃至中医学的发展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探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学术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江南中医的发展轨迹,现简述如下。
1.1 经济繁盛,文化熏陶
海虞地区自宋代开始经济趋向繁荣,经济之隆盛成为文化升沉之枢纽,亦是于此时期,文化方面逐渐尊奉言子、开设书院并大兴库序,尤至明清时期更为隆盛,其中亦包括中医药学术领域,这一时期虞山医家名流辈出、医论独特、风格鲜明,极大地推动了江南中医的发展。
1.2 党同伐异,仕途多舛
晚明时期,出现了我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党争,虞山士子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不畏强权,为民请命,清廉正直,同时学术上博古通今、知识渊博,其中亦不乏对中医药有深刻造诣之士。
如吏部左侍郎赵用贤、刑部郎中赵开美父子,因参与党争,备受打压排挤,故而心灰意冷,转而整理考订古代文献,皓首穷经,埋头故纸堆,脱离政治,远离社会现实[2]。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赵氏父子静心从事考据、辑佚、音韵、训诂、辨伪的纯学术活动,此为造就其成文献学家的一个重要因素[3]。其间由子刻印并由父命名的《仲景全书》对江南地区中医经典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奠定了虞山医派在江南中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
参与党争的缪仲淳,为避祸而医四方,先后寓居浙江长兴,后迁居江苏金坛,死后葬于阳羡(宜兴古城名)。其游医生涯到处寻师访友,“缁流羽客、樵叟村竖,相与垂盼睐,披肝胆”,更不放过与同道切磋的机会,所至必访药物,载刀笔,接受新知识,其传奇行医经历极大地丰富了虞山医派学术思想,同时亦对江南其他医派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5]。
1.3 藏书致用,流通古籍
随着虞山经济文化的发展,藏书之风亦逐渐盛行。正如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所言:“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其中以常熟居首位[6]。本着“天下好书,当天下人共之”的思想,虞山先贤通过编印家藏书目来传播藏书信息,或以刻书为己任来广传秘籍,又或提供借用以共享私藏,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的交流。可以说,虞山藏书文化是虞山文化的产物,这种人文历史环境直接影响诸多虞山中医士子的学术文献思想,为常熟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而其中以赵开美的贡献最大。正如钱谦益为其所刻墓志铭所言:“欲网罗古今载籍,甲乙铨次,以待后之学者。损衣削食,假借缮写,三馆之秘本,兔园之残册,刓编齾翰,断碑残壁,梯航访求,朱黄雠校,移日分夜,穷老尽气,好之之笃挚,与读之之专勤,盖近古所未有也。而君之于书,又不徒读诵之而已,皆思落其实,而取其材,以见其用于当世。[7]”
2.1 苦心雠校,精于刊刻
张仲景医书的出版,是虞山医派对其学术思想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明·赵开美刻印、其父赵用贤命名的《仲景全书》问世,孙思邈所谓“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一去不复返,虞山也在明清时期被视为中医圣地,后世虞山医派各大家无不获益于此,江南诸师亦以此研习仲景之说。该书由4部分组成共26卷,其中《伤寒论》与《注解伤寒论》各10卷,《金匮要略方论》与《伤寒类证》各3卷。4书之中《伤寒论》按照宋版原版翻刻而成,做工精美,尤为珍贵,为当今中医界研习张仲景之说的首选版本,对中医学尤其是经典理论发展的贡献巨大[8]。
2.2 注释古籍,著述立传
除刊刻张仲景医书外,虞山医派对其学说思想亦具有深刻的认识。如赵开美不仅精于校雠,且本着“见诸实用”的指导思想,对《伤寒论》亦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将其探索所得与诸家之说辑为《集注伤寒论》[9]。又如柯琴,其亦精伤寒之学,并能运用《灵枢》、《素问》藏象、运气、脉诊、病机、病能等学说以阐释《伤寒论》[10],敢于跳出前人伤寒学说的圈子,对王叔和、林亿、成无己等编次体例进行深刻评斥及重新编次,独出心裁,用批判的眼光对其中某些不合实际情节的内容作出大胆革新;此外,柯琴独具慧眼,提出以方类证,方不拘经;以地理兵法,明六经之义;六经为百病立法;六经病阴阳总纲论及《伤寒论》法中有法、方外有方等独到见解,对后世《伤寒论》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11],其所著《伤寒来苏集》即是其在虞山行医时对张仲景思想的深刻领悟[12]。再如钱潢,对《伤寒论》的学术发展亦具有重要贡献,其在前人《伤寒论》研究基础上纠失补缺,按照“三纲学说”及“六经辨证”重新编次,独具风格,并对各篇原文详予注释,其释文遵从《内经》之旨,选取成无己以来历代注家之精微,本着“合者择之,谬者摘之,疑者释之,混者晰之”的原则而有所补阐、辨正,每方均有方论、析义、辨误、论治,务使读者能明立法之意、用药之因,从中领悟张仲景理法制方之妙,体现了钱氏“以法类证统方”的伤寒学思想;此外,钱潢在注释中力倡“六经自受”理论,这对解决伤寒学派传变、直中之争及后世医家理解伤寒发病规律大有帮助[13],所著《伤寒溯源集》为虞山医派研习张仲景之学的代表之作。
2.3 本于伤寒,时令温病
虞山医派研习张仲景之书但不拘泥,知常达变,如缪仲淳认为《伤寒论》一书“循至今时,千有余年,风气浇矣,人物脆矣”。随着历史发展,不仅时气变异、方土有殊,而且人的体质亦有差异,不能用古方来套用今时之病,用药应与时俱进,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故而师张仲景之意,变而通之,此三因制宜之伤寒时地议理论被首载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伤寒时地议》中,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深化,对后世医者治温病颇具指导意义。[14]695,726
柯琴不仅为伤寒大家,同时对温病亦有深入研究,并提出“温病症治,散见六经”的寒温一体思想。具体而言,寒温之邪伤人皆从表入;阳明为成温之薮,不仅反映了温病致病的主要特点,同时肯定了《伤寒论》为温病学说的发展基础;治温多寓六经辨证之中,正如其所言:“温邪有浅深,治法有轻重,此仲景治温之大略也。”这些观点大大提高了后世对伤寒、温病异同的认识,扩大了六经分证的应用[15]。
虞山医派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对江南地区其他医学流派如吴门医派、钱塘医派及孟河医派等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3.1 虞山医派为吴门医派理论源泉
虞山医派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赵开美、缪仲淳等要比吴门温病学派叶天士、薛雪等早100多年。在此百年,虞山大家的学术思想在姑苏吴地广为传播,对吴门医派学术思想成熟深具影响,此不仅在于虞山医派赵开美版印《仲景全书》为后世吴门医派的兴盛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还在于缪仲淳博古通今治学理论对吴门后世大家的启示,仔细研读吴门医派代表医家叶天士医案,可明显发现缪氏学术经验对其的巨大影响。要之,如缪仲淳所倡论的“内虚暗风”、脾阴论治以及降气治血法等,皆为叶氏所宗而灵活运用于临床,这些为后世吴门医派温病学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16]。
3.2 虞山医派为钱塘医派启迪之师
钱塘医派的开山之师主要为卢复、卢之颐父子及张卿子,其学术思想与虞山医派皆具有重要联系。卢氏父子与缪仲淳往来密切,学术思想亦非常接近,受其《神农本草经疏》影响,卢复编辑了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辑本,仿于缪师,亦从事药性功治的探讨,但所论不多。卢复遗有医书多部,思想大半由其子卢之颐继承,并撰有《本草乘雅半偈》[17];而张卿子则在参考虞山赵开美《仲景全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著成张卿子版本《仲景全书》,此书为后世钱塘医派研习张仲景之书的重要文献[18]。
3.3 虞山医派与孟河医派相辅相成
虞山缪仲淳与金坛王肯堂的君子之交广为后世中医津津乐道,二人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取长补短,拯绝存亡,王肯堂对缪氏学术思想的推崇更是在其所著《灵兰要览》及《证治准绳》中多有记载[19]。作为延陵地区(约今之丹阳、常州、江阴一带)著名医家,王肯堂为后世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强调“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为后世孟河费柏雄纠偏归醇、撰写名著《医醇剩义》大有启发和开悟[20]。此外,晚清名医余听鸿师承孟河名医费兰泉,为虞山医派史上内外治皆精通的大家之一,在常熟有“余仙人”之美誉[21],其对促进虞孟医学的交流功不可没[22],据此可见虞山与孟河两大医派之间深厚的学术渊源。
虞山医派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层出不穷,明清时期传承张仲景之学及启迪温病之说为本派医学之精要所在,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对此学术思想的研习提炼有助于我们认识虞山医派的发展轨迹,更为我们探析江南医学的理论源泉提供了线索。
[1]马俊杰.虞山医派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继承发展刍议[J].中医杂志,2014,55(2):174-176.
[2]李圣华.虞山赵用贤论[J].常熟高专学报,2001,15(1):110-114.
[3]刘和文.简论赵用贤学术文献价值[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6):77-80.
[4]钱超尘,傅海燕.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全书》版本考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3):125-128.
[5]褚玄仁,张耀宗.缪仲淳的生年和葬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2):115-116.
[6]曹培根.常熟藏书家刻书抄书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9(6):116-118.
[7]钱超尘.赵开美生平事迹考[J].河南中医,2012,32(1):33-35.
[8]牧角和宏,杨文喆,张再良.关于赵开美版《伤寒论》[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2):49-51.
[9]方春阳.赵开美对祖国医学的贡献[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7(7):48-49.
[10]李惠义.柯韵伯《伤寒论翼·平脉准绳》学术思想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3):60-61.
[11]贺学林,李剑平.清代医家柯琴学术思想揽要[J].中医药学刊,2001,18(1):18-20.
[12]薛盟.柯韵伯的生平及其对伤寒注疏的贡献[J].中医杂志,1981,22(4):8-11.
[13]沈敏南.试评《伤寒溯源集》的学术思想[J].中医杂志,1981,22(11):4-6.
[14]缪仲淳.缪仲淳医学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39.
[15]李惠义,李飞.柯琴“温病症治散见六经”学术思想探讨[J].江苏中医,1995,16(3):37-38.
[16]简志谋.叶天士用仲淳法刍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2):10-11.
[17]陈宇光,周高峰.从卢之颐到钱塘医派[J].吉林中医药,2005,25(12):3.
[18]陈仁寿.浅议《本草汇言》的学术成就与不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3):169-171.
[19]胡正刚,陈莉.张卿子《仲景全书》版本流变简考[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1):5-8.
[20]朱伟常.缪仲淳与王肯堂的学术交流纪事一二[J].江苏中医杂志,1986,7(1):40-41.
[21]屠执中.孟河医派记事[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4):44-46.
[22]江一平.晚清名医余听鸿生平简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67-168.
R222.19
:A
:1006-3250(2015)11-1356-03
2015-01-19
马俊杰(1982-),男,江苏常熟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伤寒论》理法方药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