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法松,何 娟,王朝丽
(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1100)
塘栖枇杷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
庞法松,何 娟,王朝丽
(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1100)
从塘栖枇杷当地品种的性状介绍入手,分析塘栖枇杷品种保护面临的问题,介绍近年来改良塘栖枇杷品种所做的一些工作,并提出塘栖枇杷品种保护和创新的设想。
塘栖枇杷;品种;保护;创新
文献著录格式:庞法松,何娟,王朝丽.塘栖枇杷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731-73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557
运河之水长流不息,滋润了塘栖枇杷千年风韵,年复一年开花结果孕育了塘栖水乡文化。塘栖枇杷乃是运河之畔一颗灿璨的明珠,成为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塘栖枇杷是浙江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的地方特色产品,其果形美观,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较佳,营养丰富,成熟期早,是初夏淡季优良水果,是果中珍品。塘栖早在隋代开始种植,已有近1 400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已相当繁盛[1],现塘栖枇杷的地域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塘栖镇、仁和镇和崇贤镇,面积稳定在1 000 hm2,产量6 000余t。
塘栖枇杷悠久的种植历史繁衍出了丰富的品系品种,早在80年代曾有18个品种之多,主要有软条白砂、大叶软条白砂、硬条白砂、乌儿白砂、平头大红袍、大叶大红袍、尖头大红袍、大叶杨墩、细叶杨墩、大玫瑰杨墩、头早、二早、六分种、宝珠、夹脚、红毛大叶杨墩、青碧种、乌儿种、塘栖迟红等。如今除了开展常规栽培五大品种软条白砂、大红袍、宝珠、夹脚、杨墩外,有些品种已很难找到(如头早、塘栖迟红、细叶杨墩、青碧种等)。塘栖五大主栽品种特征如下[2]。
1.1 软条白砂
软条白砂是塘栖白肉枇杷的代表品种,也是我国最著名的白砂枇杷,因其肉色乳白、肉质细嫩多汁、甜似蜜糖、品质极优而著称于世。平均单果重28.4 g,呈圆形或略高圆形。果面微黄白色,果皮极薄,易剥,剥落即纵卷成筒状。果肉玉白色,极嫩糯,汁液极丰,口感极鲜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7%左右。每果含种子2~5粒,种子较小。软条白砂开花偏早,花期较短,在塘栖花期自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果实在5月底至6月初成熟,系果中极品。
1.2 大红袍
大红袍原产于余杭塘栖,是浙江省最著名的红砂枇杷、全国制罐类枇杷的第一名。果较大,平均单果重36 g,呈圆形或略扁圆形。果面浓橙红色。果顶平广,萼孔开张,呈端正的“五角星”状。果皮中厚而韧,易剥。果肉呈浓橙红色,组织致密,肉面光滑,甜多酸少,含可溶性固形物14%左右。大红袍花芽易形成,开花期为10月中旬至翌年1月下旬,在塘栖果实5月底至6月初成熟。果实抗日烧能力强,耐贮运,适于鲜食和加工,是鲜食、制罐兼优的良种。
1.3 夹脚
俗名夹脚五儿。塘栖枇杷产地在较丰产品种后附加“五儿”,意即为较丰产。果皮厚薄中等或稍厚,剥落容易,果肉呈橙黄色,肉质较细,果汁极多,风味酸多甘少,味浓。其树势强健,抗逆性强,丰产,不易遭受冻害及其他污染危害,成熟较早,果形大。平均果重34.1 g,含可溶性固形物12%左右。约5月28日成熟。
1.4 杨墩
俗名杨墩种。杨墩种枇杷因树叶有大小之分,故有大叶杨墩和细叶杨墩品种之分。大叶杨墩果面浓橙黄色,果点粗而疏,绒毛疏且长;果皮较厚,易剥。果肉呈橙黄色,质地较粗,汁液中等,甜酸适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3%。平均果重32 g,约5月27日成熟。
1.5 宝珠
宝珠又称红毛丫头或野种,是塘栖枇杷中广泛栽培的优良品种。其树冠呈高杯状形,分枝角小。叶较大,呈狭长椭圆形,脉间波皱。宝珠果粒附着力强,短椭圆乃至卵圆形。果顶平广,基部尖峭或钝圆,果实呈淡橙红色或橙黄色,绒毛不多。果皮中厚,易剥离,果肉厚薄中等,淡橙红色,肉质稍粗,汁多,鲜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果小,平均单果重19 g。约5月25日成熟。宝珠枇杷原系实生果树,塘栖当地果农一般均称之为野种。又因其果实较小,成熟早,果皮呈淡橙红色,故当地乡民均称之为“红毛丫头”。宝珠因成熟早,鲜食味道极佳,但其外貌不扬,故需识货者购之。
2.1 至上品质限制塘栖枇杷走向市场
塘栖枇杷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口、风味鲜美,但正是皮薄肉嫩的至上品质却成了保鲜及长途运输的瓶颈。易受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腐烂变质,极不耐贮运,尤其是成熟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供应期尤为短。根据杭州市场的调查,大多商铺因耗损率高而不愿经销塘栖枇杷,使塘栖枇杷很难走向大市场。而过去塘栖枇杷大多作为礼品馈赠、珍品品尝及就近内销,但随着产量不断增加,如何减少保鲜和贮运过程中的外观、品质等受损,让塘栖枇杷真正走向市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品种退化倒逼塘栖枇杷品种改良
多年来,塘栖枇杷品种传承与发展始终遵循着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枇杷中的珍品软条白砂,虽颇受消费者欢迎并在国内外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其种性退化,个头小,易受冻,产量低,效益低的缺点,导致果农在种植中更倾向于选择产量高、管理容易的外来品种(港北白砂、野白砂、黄岩白砂),且塘栖枇杷良种选育与培育工作相对滞后,致使品种变杂,良种更新慢,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长期存在,这对于塘栖枇杷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3 投入不足导致精品生产意识差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扬,专业从事枇杷种植管理的果农越来越少,大多数是利用工厂企业上班闲暇之余进行枇杷种植管理,全职经营户不足全部种植户的20%。枇杷收益成为部分塘栖农户的点缀性收入,致使部分果园投入严重不足,生产管理粗放,施羊粪、覆塘泥等传统特色的种植方法逐渐减少;精品生产意识不足,果农对疏花、疏果、套袋、施肥、分级、的接受能力不强,导致其生产的果品产品一致性差,分级不够,与市场的精品化要求脱节严重,影响了果园健康持续经营。
种质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了实现枇杷种质的安全保存和共享利用,提高种质保存利用水平,促进枇杷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余杭区于2010年4月成立了塘栖枇杷种质资源圃,占地面积3.87 hm2,主要开展枇杷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等工作,布局了5个功能区、保护了塘栖当地18个品种、培育500株小苗,初步实现塘栖枇杷种质资源的全面有效保护。同时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塘栖枇杷种质资源圃的后续建设和开发,丰富塘栖枇杷的品种多样性,为枇杷种质资源的正确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3.1 收集品种树,丰富基因库
种质的评价是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核心,只有掌握种质的特性,才有可能为育种工作提供优良的育种材料,所以拥有尽量多的种质资源,对其进行评价并发掘有用的基因,对选育新品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收集、保存、鉴定塘栖当地枇杷品种的同时,兼顾国内外枇杷良种,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整理、分析、筛选。至2014年12月,塘栖枇杷种质圃拥有品种43份,除塘栖本地品种外,还有宁海白、白玉、鸡蛋白等。建立与完善母本园1.67 hm2,通过移种母本树或高接换种,平均每个品种保存5棵,加注标记进行种植,使之成为国内枇杷基因保存最丰富的专业资源圃。对收集并移植在种质资源圃的枇杷进行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和利用特性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详细记载相关数据,编制资源名录。并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田间及实验室种质评价指标体系,对枇杷种质资源的可开发性进行科学评价,避免在引种驯化及示范推广中的盲目性。
3.2 选育好品种,提供优质苗
针对塘栖枇杷品种自然退化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白肉种、红肉种的几大栽培良种中开展大范围选优、杂交育种工作;依托资源圃,对各引进的枇杷良种实施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通过严格的比较试验,选出适应性强、品质优、丰产性好的大果单株或株系,观察其遗传性状稳定性,为新品种选育积累宝贵资料,并争取选育1~3个大果枇杷良种。待条件成熟后,对外提供优质枇杷接穗进行良种提纯复壮。同时,建设良种繁育圃1 hm2,采用快速育苗技术,实现年繁育无病毒优质种苗10万株,为塘栖枇杷品种改良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3.3 集成高技术,生产精品果
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枇杷栽培新设施、调控新系统,集成创新枇杷设施栽培技术体系,由此建成精品枇杷生产示范基地3.87 hm2,生产优质大果枇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中最重要的是建成连栋温室大棚0.67 hm2,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控制系合作,综合考虑枇杷生长所需的环境因素,集成前人研究成果,开发设施环境下枇杷生长信息控制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有线传感实时控制平台,及时掌握枇杷生长动态和环境状况,有效调节设施枇杷生长所需的温、湿、气、光等因素,完善资源圃建设以及优质大果枇杷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成为国内技术含量最高的枇杷设施栽培示范基地。
3.4 创建培训室,服务新农民
余杭区已拥有许多掌握传统实用技术的能人,他们为塘栖枇杷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枇杷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味美,而且还要果大、色艳又安全。根据现代农业以人为中心、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的生产理念,比较福建、四川等地的良种枇杷生产经营状况,余杭在品种更新复壮、栽培技术优化、设施环境调控以及采后增值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此,发挥资源圃优势资源,每年举办培训班不少于5次,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农民,更新果农种植理念,推广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施农家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并与时俱进地调整生产经营理念,促进当地枇杷产业提质增效。
4.1 加快枇杷良种引进、选育与示范
发挥浙江枇杷种质资源保存区、新优品种试验区的优势,引进多个优良品种资源,给予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重点开展丰产性、果实品质和适应性评价,通过严格比较和测定,筛选出适于浙江栽培的优良株系。在良种较为集中的枇杷产地,在果实成熟期结合群众报优,以丰产、大果、优质为主要目标,开展大范围田间选种,鉴评选出符合目标的优株。
4.2 加强枇杷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优化优质种苗繁育技术,探索容器育苗技术,在应用常规露地育苗技术生产优质良种种苗的同时,创新应用环保容器控根育苗技术,即采用不同规格的无纺布环保育苗袋进行枇杷良种种苗繁育,营养土配方主要由进口椰壳基质/营养土、园土、蛭石/珍珠岩和高效缓释肥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按此生产的容器枇杷苗不仅根系发达,栽培时不易损伤,不受季节限制,定植后不需缓苗,成活率高,且进入结果期早,较常规露地育苗提早1~2年结果。
4.3 做好DNA分子标记枇杷种质资源鉴定
采用现代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引进保存的枇杷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分类研究,主要开展枇杷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工作,为浙江枇杷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提供宝贵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国内枇杷种质资源保存选育及材料交流等奠定良好基础。
4.4 强化品牌提高枇杷品质
品牌有助于细分市场和定位,有针对性的品牌营销可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保持枇杷市场份额的稳定增长。经销商和果农应重视品牌营销观念,把好枇杷果品质量关,分级关,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塘栖枇杷品质的独特之处,为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奠定基础。建议成立塘栖枇杷产业协会并授予商标使用权,通过协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的产销体系,实现统一管理。督促实行分级包装,分级销售,拉开级差价格,促进优质果销售。
4.5 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业效益
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规模大和辐射带动力强的营销主体。一是通过农民信箱、报纸、电台、电视等已有媒体,及时扩展微信、微博等新兴平台,从关系营销拓展至网络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地域扩展等,促进产销衔接;二是通过农博会,积极引导合作社、大户等与枇杷销售单位洽谈,搭建“农商直供”平台;三是继续推出枇杷酒、枇杷花茶、枇杷蜜、枇杷膏等枇杷系列产品,延伸枇杷产业链。
[1] 陈其峰.塘栖枇杷栽培史重考[J].中国农史,1993,12 (4):41-44.
[2] 蔡礼鸿.枇杷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37.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667.3
A
0528-9017(2015)05-0731-03
2015-01-27
庞法松(1964-),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