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娟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中医古籍东传对朝(韩)医学理论的影响
李士娟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中国和朝鲜(韩)的医学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清宫存藏朝鲜(韩)医籍为对象,以古籍目录学为线索,以清宫遗存的朝鲜(韩)《东医宝鉴》、《济众新编》两部朝鲜刻本医籍为依据,分析中医学古籍对朝鲜(韩)医学的渗透影响,探讨朝鲜(韩)医籍编纂过程及体系的构成。研究表明,《东医宝鉴》、《济众新编》两部朝鲜(韩)医学代表著作其理论框架来源于中医学,其所呈现出的医学思想特征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对剖析朝鲜(韩)医学的历史渊源,探讨中医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清宫存藏;朝鲜(韩)医籍;医籍流传;医学影响
中国与朝鲜(韩)山水相连,自古两国间的医学交流一直绵延不绝。本文以清宫遗存的朝鲜(韩)《东医宝鉴》、《济众新编》两部朝鲜刻本医籍为依据,分析朝鲜(韩)医籍编纂过程及体系的构成,探讨中医学对朝鲜(韩)医学的渗透和影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以明、清两代宫中旧藏为主要特色且流传有序。现存朝鲜医籍《东医宝鉴》和《济众新编》两部朝鲜(韩)刻本,为清宫留存的内府遗书。从刻书年代推算,应该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以朝贡的形式进到宫中。
1.1 两书内容介绍
《东医宝鉴》二十三卷,目录二卷,共二十五册,朝鲜(韩)内医院校正完营重刻本,旧藏宫中位育斋。此书卷前有李廷龟奉教谨序,卷端书“御医忠勤贞亮扈圣功臣崇禄大夫阳平君许浚奉教撰”,序后书“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某日内医院奉教刊行,监教官通训大夫行内医院直长臣李希宪,通训大夫行内医院副奉事臣尹知微”。从序中看该书应为明代此时期刻本。之后开列总目,目录卷后牌记题“岁甲戌仲冬内医院校正完营重刊”。此书开始是在朝鲜宣宗丙申年间(相当于我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由宣宗召命太医许浚与太医杨礼寿、金应铎、李命源、郑礼男等一同设编辑局,着手编辑此书。第二年朝鲜(韩)国内发生战事,使参与编纂工作的诸医分散,编辑局拆散。乱后,宣祖王改命许浚一人独自编纂,由内医院设厅刻板刊行完成。著者是被朝鲜奉为“医圣”的许浚。许俊(1539~1615),朝鲜中宗三十四年(1539)至朝鲜光海君李珲七年,此时期也即是中国明·嘉靖十八年(1539)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许浚为宫中御医,凭借高超的医术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
此书将当时众多的东亚医学进行系统整理分类编纂而成。主要内容是积极倡导预防疾病为主的治疗理念,强调养生以及介绍实用性强易采集的药草为主,还收录许多治病的药膳。本书几乎把我国医学各项科目全都包括进去,选用的处方丰富、实用,每方注明出处,且采用我国民间单方甚多。本书还介绍了“气功疗法”、“医疗体育法”,这些疗法都便于不懂医学的人学习使用。《东医宝鉴》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还曾传入日本,对日本医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当时在日本和中国多次翻译出版,其后还译成西欧许多国家语言,对指导临床和文献研究都颇具参考价值。
《济众新编》八卷五册,朝鲜(韩)刻本,旧藏宫内坤宁宫西暖殿。康命吉撰,从作者生卒年算应该是撰于中国乾、嘉时段。此书卷前有凡例,有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李秉模序文,序后开列本书引用诸方。卷端书“内局首医臣康命吉奉教撰”,后跋书“崇禄大夫行知中枢府事臣康命吉拜手稽首谨记”,书之序跋皆题“已未”。本书系朝鲜正祖时期医学代表著作,朝鲜李王朝正祖王的首医康命吉遵王命编纂而成。作者康命吉(1737~1801),字君锡,朝鲜升平人,曾任崇禄大夫行知中枢府事。全书分六十九门,除妇人、小儿诸门之外又单增老人一门,增补养老篇和药性歌。每门列脉法、治法、方药,采用诸方按证分列,各标所见之书,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眼、耳、鼻、舌、齿、喉各科诸证及急救、养老、药性等,分门汇类。每证之下,症脉分立,当用之方列其后,更显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两书同样是记载各类草药的医书集成之作,对后代医学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1.2 两书版本风貌
朝鲜(韩)刻本又称(高丽本),主要包括古代朝鲜半岛刊印的汉文本、颜文本(朝鲜文)与汉字颜文本(汉文原文附加颜文注解)。汉字大约在中国汉朝末至三国时期传入朝鲜,15世纪中叶朝鲜李朝世宗李裪与郑麟趾等臣僚创制了有28个字母的颜文。一直到19世纪末,朝鲜仍以汉字为官方正式文字。朝鲜本因此也就有了汉文、颜文、汉文颜解等不同类别,颜文本并不多,多是为方便本国读者阅读汉文古籍而刊行的。本文所谈到的两部朝鲜医籍都是汉文本的朝鲜刻本。
《东医宝鉴》开本长35.1 cm,宽22.8 cm。版框长24.4 cm,宽18.4 cm,白口,双花鱼尾。半页10行,行21字,小字双行38字。《济众新编》开本长36 cm,宽23 cm。版框长24.4 cm,宽17.8 cm,白口,单花鱼尾,四周双栏。半页10行,行21字,小字双行38字。
从这两部书开本来看大致相同,都比较大,版面及装帧亦相同。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发亮的高丽厚皮纸,纸白且厚,因而显得书册也厚重。书内页采用的是高丽纸,比中国的棉纸要厚,纸纹清晰,色白有韧性。刻本书字体大,刻工精细,版式阔朗,令人赏心悦目。在纸墨、装帧及印刷上精良,再以粗线装订非常结实。朝鲜(韩)刻本亦如我国明代早期内府刻书风格,上述两部朝鲜刻本有一点与中国古籍不同的独特之处,就是版心镂刻有花纹的花鱼尾图案。朝鲜(韩)本大都是雕印、仿刻的中国古籍,书中序跋所署年份多采用中国皇帝年号(常见的李氏朝鲜印本,多署明、清年号)或仅署干支。如《济众新编》书中序跋皆题“已未”二字,《东医宝鉴》牌记题“岁甲戌仲冬内医院校正完营重刊”也是如此。由于中国许多典籍在早期即传入朝鲜,故朝鲜本往往保存了中国已失传的古书或同一部书中版本更好的本子,在校勘上精细、讹误较少,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对其邻国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朝鲜(韩)医学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医籍传播角度来看,中国医学对朝鲜(韩)医学发展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1 早期中医医籍流传对朝鲜(韩)医学启示
在中朝两国医学交流史上,古医籍何时传入朝鲜,有人认为可以一直上溯至商周时期,但缺乏充分的资料记载。人们普遍认为,汉魏时代朝鲜为中国的郡县,势必在当时就有交流,而当时中国医学已有很大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临床医疗的基本体系及治疗方法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尤其在内科、外科、骨伤科等都有专科著作问世。如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梁·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等。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等因素促进了医药知识及医疗传播。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籍传入朝鲜。据《三国史记》卷三十二《职官志》记载:“当时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后,努力吸收唐朝进步的医学知识,孝昭王理洪元年(692)僧道证自唐回国,即置医博士,以中国医书《本草经》、《素问经》、《针经》、《难经》、《脉经》、《明堂经》、《甲乙经》等敎授学生。”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这一阶段由于中医古籍的传入使朝鲜国人逐步认识、接受并开始学习中医学。高丽朝尤其重视医学,开始创办学院兼置医卜二业,行科举、设医科。
2.2 宋元时期中医医籍大量传入朝鲜(韩)
宋元时期,中国医学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政府对医学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两宋时期,官立校正医书局校订、整理、刊行了大批医学典籍,促进了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活字雕版印刷术的使用,为当时医籍的流传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如宋·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北宋出版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都是很具代表性的国家医典。自北宋太宗至南宋光宗(976-1194)200多年间,大量宋刊本传入高丽。据《高丽史》载:“文宗十二年(1058)九月已巳朔‘忠州牧进新雕《黄帝八十一难经》、《川玉集》、《伤寒论》、《本草括要》、《小儿巢氏病源》、《小儿药症病源十八论》、《张仲卿五脏论》九十九板,诏置秘阁’。”并再行刊刻印刷。此时期这些医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方剂后多有出处,为继承、汇集宋以前医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为当时最重要的医方,影响远播日本及朝鲜,当时的朝鲜王朝亦是高度重视。朝鲜的医学著作中时常可见《局方》的出现,想必此书为日后朝鲜医籍的编纂起到很大的作用。
2.3 明清时期朝鲜(韩)逐步奠定本民族医学理论
明初汉籍大量流入朝鲜(韩),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都远远超越前代。其原因主要是,李成桂建立朝鲜之后,与明朝确立了册封关系,并确立儒家学说为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为寻求明朝政府的支持,朝鲜不断派遣使臣到中国进行广泛交流,与此同时大量的汉籍被运送回朝鲜(韩)。为满足朝鲜学习明朝先进文化的需要,政府便大规模地进行编纂和刊印汉文典籍。朝鲜(韩)使者不断从明朝引进除了儒家文化之外,大部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如医书、农书、科技书等,朝鲜学者便以此为参照,与本国的书及研究成果相结合,加以改进创新,编纂成适合本国的书籍。明代时期,朝鲜李氏王朝十分重视医药学的发展,积极进行汉医学书籍的整理工作。李世宗为普及医学知识,曾刊印多种中国医书。据《世宗实录》卷五十二记载:“十三年(1431)甲戌,礼曹据典医监牒呈启:本监生徒,专为习读医方,今在本监《直指方》、《伤寒类书》、《医方集成》、《补注铜人经》等书,只有唐本各一件,习读人多,难以共看,令铸字印颁。今详《补注铜人经》有图形,难用铸字印之,请就有材木庆尚道刊板,其余三书,令铸字所各印五十件,分给本监生及惠局济生院。”该时期朝鲜境内还出现了如惠民局、活人署、内医院、典医监等机构,皆是效仿宋代医事制度而设立的机构。
明清时期,众多典籍流入朝鲜(韩),朝鲜进一步消化吸收中医学,也使本民族医学得以发展,奠定了朝鲜(韩)医学的基础。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一书之中有若干篇章就是篇目,一部书中有若干部书,列出具体的条目就是书目。篇目的作用可以显示内容、便稽检、免错乱、防散佚及辨真伪。我们可通过对这两部书目录比对、核校来辩明学术,考证该书作者的编纂思想,并通过这两部书所载引医书的情况,可更进一步地了解探讨该书作者在编纂该书时所确立的医学思想及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3.1 两书目录中载引中医古籍
从《东医宝鉴》目录来看,载引历代医书《天元玉册》、《本草经》、《灵枢》、《素问》,至明中叶凡80余种。笔者把《东医宝鉴》目录与我国两部明代医书所载中医古籍作过比对。首先是明代医学全书《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徐春甫撰。该书对前人医著进行了一番大的整理,对秦、汉、唐、宋以至当时的230多种医学著作中的重要典籍进行校正,全书涵盖了明代以前我国重要的医学典籍。其次是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医学丛书,明·王肯堂、吴勉学辑,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该书辑录自《内经》起至明代医家的重要医著。再有就是本文作者查阅《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该目录1959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主编,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中医联合目录,共辑录现存古代、现代及部分外国中医图书7661种,书目涵盖全面。经过与上述三书目录逐一核对,发现《东医宝鉴》参择朝鲜本国的内容仅有《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医林撮要》3种,朝鲜本国人著《医方类聚》也是仿中国医学古籍《圣惠方》编写的,所引书籍有不少我国现已无存。将《东医宝鉴》与上述涵盖我国古医籍收书最全且目录最全的三书核校并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东医宝鉴》主要是依中国古医籍为基础,以道家养生理念为切入点撰成。此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东医宝鉴》是集合明朝万历以前传统中医药学书籍并加以整理编纂而成。
《济众新编》一书引用诸书来源亦如此。卷首列引书目录为《灵枢经》、《医学正传》《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寿世宝元》、《本草纲目》、《医学入门》、《百代医宗》、《痘疹心法》、《保婴撮要》、《痘疹汇编》、《赤水玄珠》、《医方集略》、《景岳全书》、《济阴纲目》、《得效方》、《张氏经验方》、《赵氏经验方》、《黄氏经验方》、《医林撮要》、《东医宝鉴》等凡21种。经与上述两部我国明代刊刻的中医古籍全书及《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比对,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医籍。本书可谓《东医宝鉴》的通俗普及本。正如康命吉在该书跋曰:“我朝医书惟许浚《宝鉴》,虽称详悉,然文或繁冗,语或重叠,证或阙漏,而应用之方亦多有不录者……取诸方,芟其烦而取其要,别作一方书以进(见故宫博物院藏朝鲜刻本《济众新编》跋)。”此书实际上以《东医宝鉴》为蓝本,删繁就简,增补者不甚多而编次整齐明晰。其所据诸多书籍,明清以来有刊刻本留存下来,因而可寻到该书原引书貌。
从上述两书目录学角度分析可知,两书均参择了众多中国中医书籍,也由此可推断该书作者当时基本是以中国医书为依据,再参以本国、本民族医学特点编纂而成。该书其中也完好地保存下不少我国已失佚的医书,对中国古医籍传承和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3.2 《东医宝鉴》与道家思想
中医学与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东医宝鉴》的道家思想在目录编制中也极为明显。《东医宝鉴》书分五类:“曰内景,凡四篇,言人之精气神、脏腑;曰外形,凡四篇,言人之形体;曰杂病,凡十一篇,言五运六气、四象三法、内伤外感,诸病之证;曰汤液,凡三篇,言采药、制药、方剂、药性,药分十五部;曰针法灸法及经络俞穴。”其《内景》列篇目之首。从上述篇目看,《东医宝鉴》大体以“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等5篇内容构成,篇名使用了“内景”一词。许浚指明“内景”一词是从《黄庭经》引用而来。该书在卷端集例中曰:“臣谨按人身内有五脏六府,外有筋骨肌肉,血脉皮肤以成其形……黄庭经有内景之文,医书亦有内外境象之图。道家以清静修养为本,医门以药饵针灸为治,是道得其精,医得其粗也。谨此书先以内景精气神脏腑为内篇,次取外境头面手足筋脉骨肉为外篇,又采五运六气四象法,内伤外感诸病之证列为杂篇,末著汤液针灸以尽其变,使病人开卷目击则虚实轻重吉凶,死生之兆明若水镜,无忘治夭折之患矣(见故宫博物院藏《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之一集例)。”
“黄庭”一词见于中国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黄主脾,主中央,亦人身之中间部位;庭为阶前空地,引申为“空”。景者,象也,亦即用静功修养导致玄关出现时之“中空现象”。首先从“内景”一词分析其义,《上清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题释》:“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也;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也。”即“内景”表示修炼中人体内部的形象。《黄庭经》与《道德经》、《参同契》一同被视为道家的代表典籍,融合了医学和道家思想的精华,分为《内景经》、《外景经》、《中景经》三个部分。
其次“内景”一词取自《黄庭经》,这一点许浚在《东医宝鉴》序中已提到。《黄庭经》相传为我国西晋南岳夫人魏华存撰。以古道经中人身脏腑各有主神之说为本,结合古医经脏腑作用理论,以七言韵文形式,阐述道教内修医理根据。《黄庭经》是道家以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理论的相关知识作为内修成仙的典籍,强调固气炼精,使脑、心、脾等内象与天地日月等外象相一致,而实现己身的长生不老。该经传述养生修炼原理,为历代道教徒及修身养性者所重视。从历代中国医籍目录考查,在唐宋以后,医道两家已逐渐分离,正统医典很少将道家的经典列入其中。而《东医宝鉴》把“内景篇”、“外形篇”被列入该书第一、第二篇,从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医学思想颇受道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作者的编纂意图。因此,也说明,在《东医宝鉴》编纂过程中,吸收了《黄庭经》等中国道家养生之理念,并贯通全书始终。
清宫存藏的朝鲜典籍是中国、朝鲜(韩国)两国传统医学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和朝鲜(韩)在以典籍为纽带的传统医学方面互相交流,促进了两国医学发展。《东医宝鉴》、《济众新编》是对明朝万历以前传统中医药学的一个整理和总结,两部书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传承关系。特别是《东医宝鉴》一书的作者都是医学专家,对医药学有很深的造诣,又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纂完成了这部医书,他们无论是在著书还是在诊治上,都是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文献资料,这也是该书的医学文献价值所在。由于中国许多典籍在早期即传入朝鲜,故朝鲜本往往保存了中国已失传的古书或同一部书中版本更好的本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从医学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与确立来分析,作者在编纂的书籍中已很明显地确立其医学思想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并从中国众多哲学体系中选择和取舍,从而形成其著作所勾勒出的医学思想特征。特别是《东医宝鉴》一书,以道家思想作为根源构成的医学思想,把“内景篇”作为探讨人体的内部,“外形篇“探讨外部,内外结合,再在杂病篇里探讨因内外的不协调而引发的疾病。其中作者把道学思想作为基础,与当时的其他主流医学思想体系相融合,吸纳各种医方医术,把生命与自然环境、疾病与治疗统一为整体,形成其系统的医学理论思想。分析作者的编纂思想,也即是探究朝鲜(韩)医学历史,其医学思想渊源是对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朝鲜(韩)本民族医学融合统一。《东医宝鉴》当时在日本和中国多次翻译出版,其后还译成西欧许多国家语言,近年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朝鲜(韩)医籍的广泛传播,为包括中国、朝鲜(韩)传统医学在内的东方各国医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M].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
[2]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08.
[3]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M].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4]程千帆,等.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 28.
R-092
A
1006-3250(2015)06-0677-04
2015-04-27
李士娟(1964-),女,北京人,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版本与目录学和古籍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