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亢害承制”理论思考消渴病

2015-01-25 06:12李沛纯吴深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血糖糖尿病患者

李沛纯,吴深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从“亢害承制”理论思考消渴病

李沛纯1,吴深涛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亢害承制”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历代医家借鉴其机理,清晰地展现了事物之间的承制关系,并将其运用于疾病的诊疗过程之中。笔者结合“亢害承制”理论解读消渴病相关事宜,阐发五脏之间的承制关系及脏腑功能动态平衡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导师吴深涛教授化浊解毒扶正之消渴病治法,以期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治有所启发。

亢害承制;消渴病;中医药治疗

“亢害承制”理论溯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盛于运气学说,高度概括了中医理论中的生克制化关系。后世医家将其发扬光大,用于阐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消渴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也在不断丰富。笔者将从“亢害承制”的角度,重新审视消渴病的相关问题。

1 “亢害承制”诸论

《黄帝内经》论及的“亢害承制”主要是运气学说理论,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亢即亢盛,制即制约,在六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一气偏亢,与之相克的一气便会起而制之,以免其亢而为害,从而使六气运动恢复平衡。后世医家以此为依据,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等诸多规律,并将其内涵不断延伸,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理论,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临床治疗方面,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在病变过程中如果制约太过就会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表现为真寒假热等疾病本质与表象不一致的情况,此时要特别注意辨清疾病的本质,辨证施治;明代医家虞抟根据“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子来救母”的观点;李中梓则注重治病求本,强调“虚则补其母”和“平其所复,扶其不胜”的方法,将“亢害承制”理论加以延伸,丰富了临床诊疗方法。

2 消渴病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发生是人体糖代谢紊乱的表现,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当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正是体现了“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承制关系。正如王履所言:“然所承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

从“亢害承制”角度来看,消渴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为禀赋不足,因而“承制不及”,外在因素为饮食不节,从而“亢而为害”。

2.1 禀赋不足

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因素密不可分,正如《灵枢·五变》所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阴虚无以制阳,难以发挥应有的承制作用,以至于热灼阴津,使阴虚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生化大病。

2.2 饮食失节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相关论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将数食肥美之品归为消渴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过多的热量无法消耗,日积月累,则会湿热内蕴,亢而为害,诱发本病。

式(28)中,lτ表示第τ个交点轴线圆柱域上下表面间的距离,lω表示第ω个交点轴线的圆柱域上下表面间的距离。同理,可得P和Mv方向上的累积公差。

2.3 五志过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所愿不得,则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灼伤肺阴,津液不能上承,出现口干、多饮等症状。肝木克伐脾土,脾胃运化失司,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多食而消瘦。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人们终日殚精竭虑,耗伤心阳,心阳不足,难以下温肾水,肾失固涩,则“饮一斗小便一斗”。五脏六腑相互影响,承制失常,发为消渴。

3 临床表现

消渴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病机主要责之于阴液亏损、燥热偏盛,两者互为因果,阴虚无以制阳则燥热愈盛,燥热煎灼津液则阴虚愈烈。正如“相火之下,水气承之”,肾为先天之本,肾水不足无以制火,则虚火内生;“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虚火上炎,亢而不能自制,灼伤肺津,肺主行水的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敷布津液,在上则口干多饮,在下则小便频多。此外,火为土之母,燥热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亢进,则多食善饥,过多的食物需要更多的水液帮助运化,则更加耗伤阴津,反映了“水位之下,土气承之”的承制规律。

4 治则治法

4.1 化浊解毒,平其所亢

现代社会中,过食肥甘厚味者甚蕃,过多的精微物质无法正常转输而堆积于体内,形成湿浊、瘀血等诸多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进一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亦逐渐认识到,糖毒性、脂毒性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导师吴深涛教授从事糖尿病临床研究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由浊致毒的病机理论,总结出化浊解毒扶正的治疗方法,认为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是因脾虚不能散精,升清降浊失司,水谷精微壅滞,血浊内蕴进而由浊致毒的过程[1]。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化浊解毒,消除病理产物,以平其所亢。以清代医家杨栗山之升降散为基础,自拟化浊解毒方,药物组成有柴胡、半夏、黄芩、黄连、佩兰、熟大黄、白芍、干姜、姜黄、僵蚕、蝉蜕等。其中“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伤寒温疫条辨》)。尤以黄芩、黄连、佩兰,化湿浊、解热毒,黄芩清利少阳,黄连清热燥湿,佩兰和胃化浊、抑阳益阴,有效降低血糖,防止糖毒性的发生。对于口渴尤甚者,加用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等,清热生津;伴有视物模糊者,佐以密蒙花、青葙子、蒺藜、菊花等清肝明目;尿频量多者,配合桑螵蛸、海螵蛸、金樱子等收敛固涩。注重临证圆通,辨证施治。

4.2 益肾健脾,承而制之

消渴病日久,多气阴两虚,气虚即脾气虚,运化水谷无力,阴虚即肾阴虚,滋养五脏无权。表现为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对于这类患者,注重滋补先天之本,强健后天之本,从而恢复其承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吴深涛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并提炼出肾消颗粒,选用黄芪、菟丝子、五味子、莲子肉、茯苓、山药、丹参等药材益肾健脾、化瘀固精。其中菟丝子、五味子、白茯苓、莲子肉取自古方玄菟丹,《和剂局方》谓其是“三消渴利神药,常服禁遗精,止白浊,延年”。方中大剂量菟丝子补肾益精、扶阴助阳;黄芪补肾健脾、温中升阳;五味子滋养五脏、生津涩精;莲子肉清心泻火、补脾益肾;茯苓利水渗湿、交通心肾;加用山药健脾祛湿;丹参活血化瘀。全方配伍,功能益肾健脾、清化瘀浊以固本复旧,达到系统而整体调治之目的[2]。对于出现乏力气短者,加用刺五加、鹿衔草等补益正气;失眠健忘者,辅以酸枣仁、柏子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腰膝酸软者,配合牛膝、木瓜、狗脊、杜仲等益肾壮督;排便困难者,佐以当归、锁阳、肉苁蓉等温肾润肠,总以扶正固本,恢复各个脏腑的承制功能。

5 典型病案

5.1 浊毒内蕴型消渴

患者,男,35岁,新发糖尿病,2月前患者于单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FBG:9.2 mmol/L,2hPG:14.5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给予药物治疗,经控制饮食并适量运动后,血糖仍未达标。患者不愿采用西医降糖药物治疗,遂就诊于吴深涛主任门诊。

初诊:患者形体偏胖,BMI:28.67 kg/m2,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及饮酒。现患者口干、多饮、口中黏腻、口气重、多汗、纳可、寐欠安、尿浊、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腻,可见明显白涎线,脉沉滑。FBG:8.9 mmol/L,2hPG:12.3 mmol/L。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考虑为消渴病,浊毒内蕴证,中医治以化浊解毒之法,给予化浊解毒方化裁:柴胡20 g,枳壳20 g,熟大黄10 g,佩兰20 g,黄芩15 g,僵蚕10 g,白芍30 g,铁线草30 g,片姜黄20 g,太子参20 g,甘草10 g,黄连20 g。嘱其控制饮食,每餐主食不要超过2两,限制饮酒,加强运动。

二诊:患者服药3 d后自觉口中黏腻感减轻,服药1周后白涎线基本消失,饮水量减少,大便量多不成形,舌红苔白,脉沉。FBG:7.8 mmol/L,2hPG: 10.5 mmol/L。故熟大黄减至6 g、黄芩加至20 g继服。

三诊:继续服药2周后,患者体质量减轻,自觉身体轻松、口干、多饮缓解、口气基本消失、小便可、大便每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FBG:6.5 mmol/L,2hPG:8.4 mmol/L,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药2周巩固疗效。后电话随访,患者反映血糖基本达标,已停止服药,继续严格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按:患者为新发糖尿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白涎线明显,一派浊毒亢盛之象,故治以化浊解毒之法。黄芩、黄连、佩兰合用,芳香化浊,清解热毒,以助毒素排出,平其所亢。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在最初3个月有效降低血糖对于预防糖毒性的发生非常关键。患者由于担心西医降糖药物的肝肾毒性而拒绝用药,此时运用中医中药有效降糖,不失为一种上佳的选择。同时,化浊解毒方不仅可以有效降糖,还能够清除毒素,恢复机体代谢平衡,符合“亢害承制”的理论思想。

5.2 脾肾两虚型消渴

患者,女,65岁,2型糖尿病病史17年,平素口服二甲双胍0.5 g Tid+Qn,血糖控制基本达标。近半年,患者时感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无法胜任日常家务劳动,遂就诊于吴深涛门诊。

初诊:患者面色欠润,乏力,气短声低,善太息,腰膝酸软,行走时加重,纳少,夜尿4~5次,寐差,舌淡嫩少津,脉细弱。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考虑为消渴病,脾肾两虚证,中医治以益肾健脾、补气养阴之法:太子参20 g,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菟丝子20 g,五味子15 g,茯苓20 g,莲子肉30 g,怀牛膝20 g,知母20 g,生地黄20 g,麦冬20 g,天花粉20 g,黄连15 g,黄芩15 g,刺五加30 g,鹿衔草30 g。嘱其注意休息,切勿过劳。二诊:患者服药2周后,体力增强,气短缓解,夜尿减少,寐欠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故调整方药如下:减天花粉、五味子,加酸枣仁20 g、夜交藤30 g,继服。三诊:患者服药1月后面色润泽,体力恢复如前,行走自如,可从事基本家务劳动,且纳食佳,夜寐安,舌淡苔薄白,脉弦。改用中成药肾消颗粒继续巩固疗效。半年后复诊,患者坚持服用肾消颗粒后感觉良好。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较长,加之劳累过度,出现乏力、气短、腰膝酸软等气阴两虚、脾肾不足的表现,中医注重扶正固本,整体调理脏腑功能,承而制之,在补肾健脾的基础之上,加用太子参、生黄芪、麦冬、天花粉益气养阴,刺五加、鹿衔草补肝肾、强腰膝,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达到恢复体力、荣养一身气血的功效。

综上所述,“亢害承制”之中医学经典理论,为各种自然生命现象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理解疾病的机理、探索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糖尿病作为慢性病和多发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研究的基础上,中医药加载治疗可根据糖尿病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的临床特征确定相应中医证候,进一步形成中医药加载治疗方案,将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融会于现代诊疗手法之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

[1]吴深涛.糖尿病中医病机新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1(11):808-811.

[2]吴深涛,杨杨,王斌.肾消颗粒干预葡萄糖耐量低减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19-20.

R255.4

A

1006-3250(2015)06-0638-02

2015-03-17

李沛纯(1989-),女,天津人,医学硕士,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吴深涛,Tel:022-27432413,E-mail:wushentao@ yahoo.com.cn。

猜你喜欢
血糖糖尿病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糖尿病知识问答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糖尿病知识问答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