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2015-01-25 05:31
中国蚕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省力化蚕农桑园

许 刚

(江苏省蚕种所,江苏无锡 214151)



集成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许 刚

(江苏省蚕种所,江苏无锡 214151)

介绍了江苏省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背景,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做法与经验。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集成推广,有力地提升了江苏省蚕桑生产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过程中,存在缺少足够的政策资金扶持、关键环节技术支撑度不够、现有经营方式影响推广效果等问题。建议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攻关,逐步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提升蚕桑生产水平,实现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蚕桑产业;三新工程;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

近年来,随着蚕茧价格的持续上涨,蚕桑生产效益也在同步提高,江苏省东台、海安、射阳、如皋等蚕桑主产区每667 m2桑园收入普遍在5 000元以上,核心区甚至超过8 000元,蚕桑生产为江苏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茧丝绸市场行情还算稳定,蚕桑效益还算不错的情况下,全省的蚕桑生产规模仍然在逐年缩小。究其原因,与其他高效农业相比,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不稳定是一个制约因素,劳动效率较低是另一个制约因素。如何破解当前蚕桑生产的困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江苏省蚕桑生产水平的提升,稳定蚕桑生产效益,成为各方为之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年来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为载体,集成与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做法与成效,谈一点体会与想法,供同仁参考。

1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背景

随着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蚕桑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一是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呈老龄化趋势。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蚕桑生产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甚至比粮食生产等大宗农作物生产还要严重。据海安县调查,目前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平均年龄为61.4岁[2],蚕桑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二是蚕桑生产的劳动效率相对较低。传统栽桑养蚕基本是靠“一家一户”的手工劳动,特别是在桑园管理、大蚕饲养等生产阶段,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制约着蚕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影响农民继续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蚕桑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差。由于长期以来蚕桑生产投入不足,蚕业科技创新缓慢,设施装备落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农业行业,蚕桑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遭遇异常气候或受环境污染影响时很容易造成产量、质量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蚕农的收益和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持续稳定发展江苏省蚕桑生产,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全省蚕桑生产水平,根据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成立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重大技术推广蚕桑协作组。自2010年起,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蚕桑协作组率先在国内以整体提升蚕桑生产劳动效率、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展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工作。

2 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做法与经验

2.1 明确目标方向 科学制定技术方案

根据江苏省蚕桑生产的特点,以减轻蚕桑生产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从品种、技术、设备和模式等多方面着手,通过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实现蚕桑生产的高效、省力和安全。

2.2 突出分工协作 加快技术集成创新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与推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跨度大。充分发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蚕桑协作组的平台作用,把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同步实施,实现项目整体与子项目个性化实施相结合,基地试验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项目实施与面上推广工作相结合。

2.3 建设示范基地 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结合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分别在如东、东台、射阳等蚕桑重点县(市)建设一批各有侧重的综合示范基地,开展新蚕(桑)品种试验、家蚕人工饲料育、标准化蚕桑生产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同时,在其它蚕桑产区建立了一批专项示范点,专项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漏空透气育等专项技术。截止2013年底,已在全省建成综合性示范基地3个,建立区域技术试验点57个、专项技术示范点173个。

2.4 强化宣传服务 增强示范推广效果

蚕桑协作组及各项目单位每年举办项目成果专题推介会、技术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积极推介、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各项目单位在做好“四个一”(即编印1套技术挂图,拍摄1张教学光盘,编写1本实用教材,建设1批示范基地)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辅导与信息报导,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 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推广的成效

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蚕桑协作组有关各方的努力下,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在全省得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1 有力提升了江苏省蚕桑生产水平

一是前瞻性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如东基地在国内率先成功实现农村饲养全龄人工饲料育,使蚕桑生产不受季节、规模的制约,1年多次养蚕,且劳动强度大幅下降,为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养蚕打下了坚实基础[3]。同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蚕桑生产中,开发出物联网蚕室环境控制平台,使广大养蚕农民从蚕室中解放出来,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量,对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4]。二是形成一套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经过几年来的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并根据各级蚕业技术部门和蚕农的反馈意见,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由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构成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其核心技术为小蚕规模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选用蚕(桑)优良品种组合、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和模式;配套技术为桑园套种(套养殖)等复合经营技术、桑管轻简化技术、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及循环利用技术。三是探索建立蚕桑生产服务经营新模式。主要在桑园管理、养蚕过程关键环节,结合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如东台基地推广的 “八统一”(统一配发蚕种、统一蚕室蚕具消毒、统一桑园治虫、统一小蚕共育、统一配供蚕用物资、统一规范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蚕茧购销)的社会化服务模式[5]。

3.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过几年来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已实现重点产区基本全覆盖,非重点产区开始试点示范。据全省各基地及示范点调查统计,在基本不增加劳动力、物质投入的情况下,平均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3.0盒,比采用常规生产技术增加0.5盒,蚕农人均饲养蚕种3.7盒,比常规生产技术增加0.7盒,可提高养蚕工效2~3倍,盒种单产提高20%以上,且茧质明显提高,技术覆盖区域生产的蚕茧大部分可缫5 A级以上的生丝,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验收报告(苏农组办验字[2014]第16号)”}。根据如东基地农村实际调查,应用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平均每667 m2桑园可省工节本519元{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验收报告(苏农组办验字[2013]第180号)”}。

4 技术集成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持续推进,以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蚕桑项目为载体的省力化种养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有效地提升了江苏省蚕桑生产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制约了项目实施效果的发挥。

4.1 缺少足够的政策资金扶持

任何一个行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离不开科研、生产、推广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江苏省的蚕桑产业长期不在农业管理体系,享受不到各级政府农业项目、资金的扶持,基本靠行业自我投入,严重制约了蚕业科技的发展,直至2008年江苏省省级蚕桑管理职能回归到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后,江苏省蚕桑产业才逐步列入各类农业扶持范围。目前,省级层面对蚕桑科技的投入与扶持主要就是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每年有10多个蚕桑项目立项扶持,但总额度每年仅在500万元左右,与实际蚕桑科技推广需求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期限大都限定在1年左右,追求的是“短、平、快”,而事实上一项新技术、一个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并不是1年多能完成的,至少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成效,此类项目的不足之处是缺少持续性扶持保障。另外,由于蚕桑机具大部分都未列入国家和省级农机补贴名录,蚕农缺乏购置的积极性,也是导致蚕桑省力化机械装备推广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4.2 关键环节技术支撑度不够

目前江苏省蚕桑生产的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仍然较低,丝茧生产在25%左右,蚕种生产在35%左右,尤其是在桑园管理方面机械化程度更低,仅为10%左右,与江苏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78%相比,存在较大差距[6]。虽然近年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开展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了一批省力化机械化装备,但相当一部分机械并不是为蚕桑生产专门研制的,加上缺少配套的技术措施,这些省力化设施装备在实用性、易用性方面还不够,科技含量不高,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尚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效省力化问题。推广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也只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有一些改进,可少量降低一些劳动强度,但关键环节并没有完全实现省力化,技术支撑度不够。例如:桑园治虫上推广的静电喷雾器等仍然以背负式为主,装满水之后多在20 kg以上,防治病虫害时,对防治人员的体力、体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并没真正达到省力的效果,且操作上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中毒事故[7];方格蔟室外预挂室内营茧技术,虽然方法更加科学,可以改善蔟中环境,提高蚕茧质量,但是却未能达到省力的效果;家蚕人工饲料育真正实现了省力化养蚕,但由于没有完全解决饲料成本的控制、蚕品种的适应性等瓶颈问题,导致该项技术尚不能全面普及推广等。

4.3 现有经营方式影响推广效果

目前,江苏省蚕桑生产主要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全省平均每户蚕农拥有的桑园面积仅为1 500 m2左右,蚕桑生产单位规模小,再加上蚕桑机械全年使用期限短,利用率不高,大部分蚕农都不愿意购买1次性投入较大的省力化机械设备,蚕农对于示范推广的省力化机械缺乏购置兴趣,导致蚕桑省力化机械装备推广困难。一些省力化技术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体现实施效果,如桑病虫防控技术,如果一家一户“各自为政”,根本无法体现该项技术的效果。另外,省力化养蚕技术、省力化机具装备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实施,而目前大部分农户留守农村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基本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差,进一步影响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普及推广效果。

5 几点建议

5.1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将更多的蚕桑省力化机具纳入全省农机补贴名录,降低蚕农购置成本,提高蚕农添置省力化机械设备的积极性。二是加大项目与资金的持续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科技入户等项目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强对优质抗病蚕品种选育、家蚕人工饲料育、蚕用物联网等重大技术、前瞻性技术创新与示范的持续支持。三是扩大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在蚕桑产业的覆盖面,充分利用项目实施加强对基层蚕桑技术人员、蚕农等的培训,进一步促进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广大蚕农的科学养蚕水平,

5.2 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

一是围绕桑园管理、大蚕饲养、上蔟采茧、蚕种生产等关键环节,组织科研、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研制一批能真正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实用化、省力化机械装备。二是针对蚕桑生产易受霜冻、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和环境污染等影响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的特点,开展智能化蚕室、桑园环境实时监测等可控蚕业装备研究,实现防灾减灾,提升蚕桑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三是要围绕蚕桑生产的特点,加强配套品种、技术的研究,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建立完整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体系。

5.3 逐步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盐城、南通等地一些先行先试的实践也证明,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和提升蚕桑生产效益。目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加快发展蚕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不断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蚕桑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进一步稳定发展江苏省蚕桑茧丝绸产业。

[1] 许刚.对江苏省蚕桑产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蚕业,2010,32(3):3-5.

[2] 张坚勇.把握机遇,发展优势,加快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蚕桑产业[J].江苏蚕业,2014,36(1):1-3.

[3] 陈兵.江苏率先实现家蚕人工饲料养殖[N].农民日报,2014-05-13(3).

[4] 韩益飞,何磊,司马杨虎,等.智能养蚕环境控制系统与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践报告[J].江苏蚕业,2014,36(2):1-3.

[5] 张明,杨斌,黄云,等.东台市蚕桑推行社会化服务的做法与效果[J].江苏蚕业,2012,34(2):45-47.

[6] 赵敏,钟志堂.江苏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江苏农机化,2011,(4):37-39.

[7] 崔虹,张健,杨斌.东台市省力化养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3,34(4):54-56.

2014-11-26;接受日期:2014-12-15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 [编号 SXGC(2013)376]。

许刚(1974—),男,江苏无锡,硕士,高级农艺师。 Tel:0510-83216688,E-mail:xwfg202@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5)01-0047-04

猜你喜欢
省力化蚕农桑园
植保无人机助力山地桑园管理更加省力化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大蚕省力化蚕台饲养与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探讨
樱桃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
梨树早期丰产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