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证”教学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2015-01-25 04:30陈红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药物

张 尹 李 铭 耿 樱 段 安 陈红波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云南 保山 678000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的一门学科[1],是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学好中药学对学生顺利适应临床并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学内容丰富、条目细致、信息量庞大,在专科学校中开课于一年级下学期,由于此阶段学生尚不具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亦未接触临床,很难理解中药性味归经和临床功效的作用,容易将中药学和中医临床应用脱离开来,把中药知识看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识记忆难,遗忘快。为改变这一情况,提高教学效果,在中药学教学中尝试环绕“证”开展教学,结合生活和临床实际讲授中药学知识,力图以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学教学,将中药学教学切合中医临床实践需要,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中药学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以中医基础知识为指导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将此教学方法称之为环“证”教学,并总结如下,以求指正于同道。

1 环“证”教学方法介绍

1.1 环“证”教学方法 是围绕“证”的八纲特点和脏腑经络定位,讲授治疗相关的中药知识的教学方法。

1.2 环“证”教学的形成思路 中医学临床证治思维包括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在四诊收集患者发病以来全部情况后,依据医理明确诊断,并确定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因为“能理解、有用处的知识”是最容易为人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由生活中常见病证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药物的作用和临床病证直接联系在一起,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环“证”教学法的优势

2.1 早期由生活中常见病症和养生常识引入“证→法→药”使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伊始,在串讲课程定位、结构、内容、学习方法的同时,由生活中常用的养生茶饮、膳羹和常见症状中药剂治疗入手,举证说明中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实效性。通过分析“证→症”关系、“证→药”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的一些病症可以使用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授课时可使用案例资料如:女,18 岁,行经早期少腹冷痛,腰骶酸冷,经色紫暗,量少,经饮用红糖姜汤后疼痛缓解。引导分析和辨识患者属于痛经病,因寒邪导致,属于寒证,应使用温阳行气,通经止痛的方法治疗,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红糖益气补血、缓中止痛,两药相合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故患者食用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痛经是女学生中常见的病症,其中不乏寒性痛经案例,学生通过思考和课后食用此法治疗,一旦获得良效则易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2 引入大量“证型”资料,引导学生形成“证-药”对应的辨治思路。中医内科临床治疗疾病,总要在病证诊断之后依据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成处方使用,通过大量进行“证→法→药(方)”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证-药”对应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初入临床时能快速和较准确的选择和使用药物,理解、掌握和能临床应用如气虚证和补气药、阳虚证和补阳药、外伤瘀血证和活血疗伤药这一些“证-药”对应关系。将书中大段内容化解为精简的数个关键词,让学生既能理解又容易记忆,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2]。

2.3 结合病证资料,开展互动式讨论课堂,优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证”教学模式源于案例教学但较案例教学精简,强调“证”的诊断,案例资料经过编辑后主要与证名诊断有关。在选择病例时,教师应仔细斟酌,充分考虑其是否有代表性、是否能反应某些药物的临床应用的特点等[3]。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诊断、确定治则治法并寻找适合的药物,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课堂氛围活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互助学习精神。

3 环“证”教学中证侯资料的介入点

3.1 在课程伊始早期介入:以“证”带“法”,以“法”带“类”,引学生了解药物性味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类药物针对的主要证及证侯的关系。

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引入证侯资料的方式可略有不同,例如①在“四气”一节,可从阴胜则寒和阳虚则寒两个方面引入实寒证和虚寒证临床症状特点,从寒则温之提出温阳散寒的治则治法,提出使用温热性能的药物治疗寒证的观点,再例举附子、肉桂治疗肾阳亏虚的腰膝冷痛、阳痿、宫寒不孕。中药药性、功效和应用同出一源,都是主要以机体临床用药的效应为依据[4]。②在“各论”开始之前,强调脏腑病首辨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方法,虚证应从“补虚药”类别中择药治疗,实证要注意分辨病因的不同,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如胃痛,若患者久病胃痛,时发时止,空腹或进食寒冷后加重,热食或按压胃部后能缓解,伴神疲畏寒,是属“阳虚胃痛”,治疗中可加用“温里药”中的附子、肉桂、吴茱萸、高良姜以温胃散寒;若患者以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则属“气滞胃痛”,治疗中可加用“理气药”中的陈皮理气和胃。让学生先知道有哪些药可治某病,再进一步识药性,明药效,充分了解药物,今后在复杂情况下才能明辨应选用的最佳药物,并且对为何选用该药也是了然于胸,如此才能在辨识病证准确的情况下实现用药精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5]。

3.2 各论全程逐步加深:因“位”辨“经”,循“经”选药。同一邪气,作用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临床中凡病人主要症状以胀闷满痛为特征且疾病的发生、加重或缓解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其发病的原因一定与气滞相关,治疗中应选择“理气药”治疗,然肝经气滞所见少腹疼痛者应选择归肝、胆经的香附、青皮治疗,胃脘气滞所见胃痛当选择归脾、胃经的陈皮、木香治疗,这就表现出同类药物的治疗共性和其下归经不同的药物的治疗作用的差别。

3.3 药药相合,强优去劣 在“证”的治疗中,要注意病因导致病机的多样性改变,治疗中往往不能依靠单一味药物或单一的一类药物取得良好疗效,临床中常常需要不同类别的几种药物相互配合来治疗疾病,从而加强治疗的疗效,降低治疗中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讲授不同类别药物的配合作用,如讲授化痰平喘药时候要说明痰是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可以阻碍气机,其产生的原因,常常与脾虚相关。治疗痰证首选“化痰平喘药”来化痰止咳,同时要适当配伍归于肺经的“理气药”来通理肺气,“利水渗湿”药来清利水湿,最终加强“化痰平喘药”的治痰疗效。

3 环“证”教学法的质量监控

3.1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加强掌握知识的牢固性 通过病案分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即每周提供给学1个与本周课程相符合的病例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分析后对相关问题做出回答,问题包括:①中医证名诊断;②中药自组处方。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强化辨证思维,加强对各证的审证要点的记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证→法”、“证→方”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药物的相互配合使用。

3.2 考试增加病案分析,检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学以致用,在课程结束,以卷面考核的形式进行“证-药分析考核”,题型包括:①填空题,如“气滞首选 治疗”;②选择题,如“气滞胃痛当选 以行气。A 陈皮B 青皮C 枳实D香附”;③病例分析题,如“XX,女,18 岁,2 天前冒寒外出而至头身疼痛、鼻塞咽痒、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脉浮。请回答以下问题:a 患者主要症状是什么?b 该患者证名诊断是什么?c 请针对该患选择适合的中药拟定治疗处方并说明组方思路。”

通过环“证”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和主动投入学习,通过思考,运用中药知识于生活和临床实际,但其教学效果易受教师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向影响。预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建设互助、互学的开放型环“证”教学的教师团队,培养德能兼备的教学骨干,会是探讨环“证”教学科推广模式,提高环“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2]余娜,邱赛红,肖锦克,等.阶段推进教学模式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J].湖南大学中医药学学报,2014,34 (2):54.

[3]赵文静,张淼,旺建伟,等.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浅探[J].科技世界,2014,(29):45.

[4]李成华,吴昌军.论“三位一体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5 (1):66

[5]李晶晶,胡爱萍,尹强,等.病证通用药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63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药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