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1
王文正教授系山东省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溃疡性结肠炎可属于中医学“痢疾”、“休息痢”范畴,王文正教授在治疗上常采用标本兼治、内病外治之法,常能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
1.1 通下法 古人有明训:“痢无止法”,故王老常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王老认为,痢之初,多表现湿热积滞肠胃,闭遏气机,上下不通,腹满腹痛,痢下频频,滞邪伤其肠络,便见脓血,故临床多用通腑导滞之品,“无积不成痢”、“无滞不成痢”。因而,清之、通之、下之为正治之法。如用芍药汤,其中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热燥湿,大黄以荡涤肠腑秽滞,使之邪尽浊去而痢自止。处方: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大黄、黄芩、官桂、甘草。水煎服,日一剂,
1.2 平调法“久痢伤阴”,无明显滞下者,不用大黄通下,以免加重病情。此种情况,王老常用以下两个药方,一为五得汤:川木香、黄连、杭芍、当归、甘草;另为燮理汤:生山药、金银花、生白芍、牛蒡子、黄连、肉桂、甘草。
1.3 虚实错杂,通止并用法 久病正虚,或失治误治,正虚邪恋,虚实杂见,时发时止,正气既虚,邪复不尽,休息痢也,故治疗应采取通腑气,固正气,虚实并调,通止并施。如气虚者常用党参、黄芪,血虚者当归、熟地,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通调之品,如大白、枳实、川朴、大黄等;收涩之味如柯子、乌梅、赤石脂、五味子。遵从古验:七实三虚,攻邪为先,七虚三实,扶正为本,五虚五实,攻补并重。
1.4 温阳化湿法 症见大便白冻,消瘦、畏寒,腹痛隐隐,舌苔白厚或腻,治疗:益气健脾、温阳导滞法,方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如:党参、炒白术、茯苓、炒扁豆、橘皮、杭芍、黄连、干姜、柯子肉、附子。配服附子理中丸,汤丸并投,疗效更佳。
1.5 肝脾同调法 症见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平素多急躁易怒,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且腹痛较着,舌红、苔薄白,脉弦。治疗:抑肝扶土,佐以化湿,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组方:炒白芍、炒白术、防风、陈皮、台参、黄连、柯子肉、柴胡根等。兼服逍遥丸,汤丸并服。
王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常采用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灌肠。
①锡类散:临床普遍使用的保留灌肠药,使用方便,药量易掌握,寒热、虚实者皆可用,但疗效一般;②野菊花液加地塞米松,该法有效但不巩固,用之效著,停药又发,缓急可用;③白头翁30g,马齿苋30g,秦艽15g,水煎150ml保留灌肠,湿热者效良,久病者不宜;④椿根皮30g,石榴皮15g,苦参30g,食醋酌量,一般10 ml,水煎150ml,保留灌肠。虚实、寒热均可用,疗效满意;⑤黄连15g,黄柏15g,败酱草30g,儿茶9g,枯矾9g,三七粉3g,水煎150ml保留灌肠,急性发作期肠道湿热者宜用,疗效显著。
患者刘某,女,38 岁。因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就诊。自述近3年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伴大量的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痛则腹泻,排便粘滞不爽,腰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明显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纤维结肠镜检查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直肠黏膜重度充血、水肿,覆盖黏液,可见粘膜广泛糜烂。诊为“溃疡型结、直肠炎”。曾多次服用中药及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今求助于王老治疗,建议给予中药灌肠,以求内病外治之效。处方:枯矾9g,儿茶9g,川黄连15g,黄柏15g,木香9g,败酱草30g,大黄炭15g,生地榆15g,白芨10g,五倍子6g,三七粉3g。水煎留汁15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连续使用半个月,嘱其禁食生冷、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半月后复诊,述脓血便消失,腹痛明显减轻,腹泻由灌肠前每日8~9 次,减少到每日2~3 次,食欲较前好转。灌肠后停用,给与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处方:东台参15g,茯苓15g,焦白术15g,炒薏米30g,炒山药15g,陈皮9g,川黄连6g,木香9g,杭芍15g,椿根皮30g,炮姜6g,白芨10g,甘草6g。服药半月后,述腹痛、里急后重消失,食欲好,大便每日1~2 次,睡眠欠佳。上方去椿根皮,加合欢花10g,夜交藤15g。水煎服,服二付停服一天,连服3个月。嘱半年后复查结肠镜,结果示: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轻度水肿,血管走行不清。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炎”。嘱间断服用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诊,病情稳定无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学“腹痛”、“痢疾”“肠澼”等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正虚,易感受“寒”、“热”、“湿”邪,进而交阻肠腑,气血壅滞,瘀久化热,损伤肠络,久损及脏,发为宿疾。其主要病机多为正虚,湿热留滞肠腑。表现为本虚标实,中寒下热,挟瘀挟滞之象,所以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脏腑气机失调。
在治疗上,必须掌握辨证施治,整体与局部并用,内服与灌肠结合,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也就是改善全身状况,促进局部溃疡愈合的目的。在急性发作期,急则治标,先清除肠道留邪,遵“肠以通为补”,清热化湿,疏导肠腑积滞,使肠道通畅,留邪清除;在慢性缓解期,治以扶正为主,健脾燥湿,通止兼施,如表现寒热错杂,则寒热并用,标本兼治,虚实并顾。且勿单以刚补,以助湿化热,留邪不去,湿热不化;亦勿单以通下,以耗气伤阳,脾败肠薄,水化为邪,谷化为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