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坤 指导 刘梅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临证经验·
《金匮要略》痉病治疗思想的临床应用浅识
钱坤1指导刘梅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金匮要略痉病瓜蒌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
痉病是指以筋脉强急为特征的一组中医综合征。痉病的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1]。《金匮要略》将痉病分为刚痉和柔痉,皆以筋脉拘急为主要表现,二者的鉴别要点是柔痉有汗,刚痉无汗。柔痉治以瓜蒌桂枝汤,刚痉治以葛根汤和大承气汤。结合西医临床疾病,将破伤风、流脑、高热惊厥等引起的抽搐、角弓反张划入痉病范畴似乎不太确切。流行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其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痛、流涕等上感症状,与痉病的论述更吻合[2]。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汗出恶风,脉当浮缓,今反沉迟,可知本病除风邪在表外,还有内在的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以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瓜蒌根清热生津。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刚痉的病机是风寒表实,故症见无汗恶寒,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乃风寒湿邪与卫气相持,既不能向外透达,又不能向下通行,逆而冲上所致。以桂枝汤与麻黄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葛根升津舒筋。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证属阳明实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环口绕唇,入齿中,上至头,下至足。热邪耗灼阴津,阳明经脉失养,故可出现上述痉病的症状。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泻下实热,则痉病可愈。
临床大承气汤多用来通腑泻热,用大承气汤治疗痉病并不多见,值得探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大承气汤的条文共30条,对大承气汤的应用可概括为通腑泻热、泻热存阴、通下宿食3个方面。用大承气汤治疗邪热壅盛,腑实内结的阳明里实证不必多论;泻热存阴的用法见于三阴病篇,病在阳明不解,进而伤及人体的阴精或阳气,张璐认为少阴三急下“皆刻不容缓之证,故当急救欲竭之肾水”,由此可以看出大承气汤急下所救之阴为人体基本的生理物质——精,又因为精血同源,肾藏精,心主血,肝藏血,因此,张仲景急下存阴之证当属少阴、厥阴热化证[3]。
患某,男性,86岁,2015年3月30日以“间断胸痛5 d”入院,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时症见:胸痛,气喘,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不安,纳呆,大便干燥,小便淋漓不尽,夜寐欠安,舌深红,苔黄燥,脉弦大。查体:神清,体温38.2℃,血压100/70 mmHg,双肺叩诊过清音,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方扩大1 cm,心音遥远,心率83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硬物,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不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3R-V5R导联ST段抬高0.05 mV,T波倒置。结合心肌酶、心梗3项,西医诊断为1)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2)慢性支气管炎;3)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断为胸痹,热盛伤津证。
治疗中,患者医嘱尚未完成,突发阿-斯综合征,意识丧失,叹气样呼吸,四肢拘急挛缩,血压测不到,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提示室颤。立即开放气道,球囊加压辅助通气,予可拉明0.375 g加洛贝林3 mg静脉推注,150 J电除颤,成功复律,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予利多卡因0.1 g静脉推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利多卡因0.4 g静滴。室性早搏明显减少,生命体征恢复。后续治疗以鼻饲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4100 I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注射用益气复脉5.2 g,静脉滴注,每日1次;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丹参多酚酸盐200 mg,静滴,每日1次;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I)35 g加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2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3 d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心肌酶、心梗3项均好转。唯患者神志一直不清,间断发作四肢拘急挛缩,上下牙对碰有声,家属诉患者大便已1周未行。此乃刚痉,阳明实热灼伤津液,筋脉失于濡养则拘急挛缩,热扰神明则神昏不识人,急予大承气汤鼻饲,当晚泻下燥屎数十枚,恶臭不已,转日患者神清,未再发作四肢拘急,自述胸痛减轻,思饮食,2日后拔除胃管,经维持治疗10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金匮要略》中关于痉病的预后有3条原文,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脉当浮,脉沉而细说明气血亏虚,无力抗邪,预后不佳。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灸疮多为腧穴所在,长期溃烂流脓,势必伤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上两条均说明气血亏虚的痉病转归不佳。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浮弦者,痉”。此说明痉患者腑即愈,若脉仍弦紧则病未解。如今看来,《金匮要略》中的难治、死症未必预后不佳,当时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现今西医的治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口噤不开,可以用鼻饲维持能量供给和给药,比如津液亏虚可以通过补液改善,等等。因此,对于痉病的认识和治疗值得同道进一步研究发展。
[1]张毅之.《金匮》痉病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4,4(5):11-13,22.
[2]王光辉.试论《金匮》刚痉、柔痉即流行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J].四川中医.1992,11(8):1.
[3]李致重.关于《金匮》痉病的几个问题[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3(8):16-19.
R222.3
A
1004-745X(2015)09-1684-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70
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