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国 曲喜军
(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镇畜牧兽医站,吉林公主岭 136108)
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宋永国 曲喜军
(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镇畜牧兽医站,吉林公主岭 136108)
仔猪腹泻在当前是养猪业的常见多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威胁当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有的养殖户反映,仔猪刚出生没几天就开始出现腹泻,尤其是冬季,圈舍保温做得不好,温度过低,很容易发生腹泻,如仔猪发生腹泻较为严重,则造成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1 营养不良性腹泻
由于当前生猪价格过低,养殖户没有经济效益,在母猪饲养管理、饲料上都减少投入,造成母猪营养不良,奶水少而稀薄,直接导致仔猪营养不良。仔猪表现为瘦弱无力,被毛卷曲和生长发育迟滞。
1.2 病毒性腹泻
冬季很多仔猪腹泻基本上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它们可以单独感染也可成群感染,首先表现为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病毒性腹泻传播速度很快,一只仔猪腹泻后,全窝仔猪都会相继发生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1.3 应激性腹泻
应激性腹泻主要是饲养环境突然改变(温差过大、换料等)引起的一系列应激反应,而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引起的腹泻。肠道有机酸分泌量减少,pH值升高,抑制了乳酸杆菌的产生,导致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引起仔猪消化不良,体质下降,而引起仔猪腹泻。
1.4 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日龄的猪都可发生,尤其仔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70%左右。其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病毒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及用具而造成疫病传播。在寒冷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1.5 细菌性腹泻
主要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不同日龄、品种的猪都可发生。仔猪黄痢多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排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粪便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状小片,顺肛门流下,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后肢被粪液沾污。病仔猪不愿吃奶、消瘦、脱水,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急性症状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死亡率达100%。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较高,会吃料的仔猪以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带有腥臭味粪便。病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频繁饮水。病程2~7天左右,死亡率低,但多数病例有反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1.6 寄生虫性腹泻
仔猪寄生虫性腹泻常见于球虫病、蛔虫病。球虫病以气候温暖、潮湿季节多发,母猪为传染源,仔猪感染后表现为排黄白色水样稀便,镜检可查到虫卵。蛔虫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磨牙、异嗜。
2.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坚持自繁自养,减少疫病的传播。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洁和消毒,空舍2个月,再引进健康猪。
对于妊娠母猪饲喂优质的营养均衡的饲料,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妊娠前期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青粗饲料和精饲料的增减,满足母猪本身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青粗饲料所提供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很丰富,有利于胚胎的发育,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力与泌乳力,但妊娠3个月后就应该减少青粗饲料的供给。对于夏季怀孕的母猪,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猪舍应配有遮阴、通风设备,防止中暑,也可向舍内喷洒凉水,但不要直接喷洒在母猪身上。
2.2 做好圈舍卫生及消毒工作
圈舍要及时清扫,并定期对周围环境及圈舍进行消毒,料槽要勤洗,饮水要勤换。发生仔猪腹泻时,要立即将病猪进行隔离饲养,病死猪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用火碱、百毒杀等进行严格消毒。
2.3 做好疫苗免疫
为防止新生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引起下痢,要在母猪分娩前21日注射K88、K99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苗,对妊娠母猪进行预防接种,以控制仔猪黄白痢和红痢的发生。同时根据免疫程序做好母猪和仔猪的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仔猪副伤寒、猪流行性腹泻等疫苗的免疫工作。
2.4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及时采取措施,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以抗菌、消炎、降温为主。选择抑菌能力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性腹泻的仔猪要及时进行补液,口服补液盐和多维葡萄糖、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剂量:0.2 ml/kg体重,配合环丙沙星,剂量:0.1 ml/kg体重,1次/d,连用3 d,或口服安幼宝进行治疗。对于球虫的防治可选用抗球虫药,如氢苯胍、莫能菌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蛔虫病可用阿苯达唑,剂量:20 mg/kg体重,将药物研碎均匀拌于饲料中饲喂,饲料以猪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好,清理出来的粪便经彻底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
仔猪腹泻的预防应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重防母猪,早防仔猪,加强饲养管理,采取“预防、消毒、补饲、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