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学
(吉林省白城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刘玉学
(吉林省白城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随着医学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及护理更为重要。现将在循环内科工作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以及教训同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趋于年轻化。下面是我在循环内科工作的这几年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与同仁一起分享。
所谓的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心电图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
2.1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呈难以忍受的压榨性疼痛,有窒息或者烧灼感,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口服硝酸甘油无效。部分患者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
2.2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为心肌梗死后坏死物质吸收引起体温升高,一般在30 ℃左右,持续1周左右。
2.3胃肠道症状:有的患者剧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有便宜,这是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至组织灌注不足有关。在我们科室遇到2例典型的胃肠道症状患者。1例是中年男性,以不典型心绞痛收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心绞痛发作不明显,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得到缓解。入院后的第3天晚上10点左右,正在和室友聊天,很开心,无情绪波动,也无心绞痛发作,突然说肚子疼想要大便,室友也没在意,就让他去了厕所,20 min后还没有回来,室友到厕所去找他,结果发现已经死在厕所里了。另1例是我的一位朋友,老年男性,发病时也是要大便,面色苍白伴有大汗。但是患者的老伴是一名医师,没有让他去厕所,而是将患者平放在床上,口含硝酸甘油,通风保暖,与此同时呼喊医师、护士,使这例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2.4心律失常:极为常见,发病24 h内最多见,心电监护观察发生率达到90%以上,且为急性期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5心力衰竭: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可在最初几天内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合理用药、给氧、密切观察病情、加上精心的护理,都能得到纠正。
2.6休克:休克为心源性休克,广泛心肌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3.1病情观察:刚刚入院的患者全被安排在重症监护室(也就相当于大医院的CCU),同时可以监测4例患者。我们通过监护仪来观察患者的神志、心律、心率、血压,呼吸以及其他的血压动力学监测,及时记录报告患者对胸部不适的叙述、位置、时间,放射部位及诱发因素。如出现神志障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呼吸困难、咳嗽、吐泡沫痰等,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积极抢救。
3.2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保持环境的安静清洁,患者的日常生活均为护士协助,如果没有并发症,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以离床,在室内活动,自理大小便。第4周后可以出院。在这4周里,护士始终都在患者的身边,随时发现病情随时处理,不容忽视。
3.3合理饮食:由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绝对卧床,肠蠕动减弱,我们按照医嘱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清淡饮食。前3 d流质饮食,之后是半流质饮食,软食。少食多餐,保证热量供应,避免饱食增加心脏负担。
3.4吸氧止痛: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给予止痛镇静剂,以预防因剧痛导致休克和心律失常。
3.5排便护理:保持大便通畅,1~2排便1次,帮助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3.6心理护理:理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情,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向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运用弹性访客时间,让家属协助患者。
一般患者发病后4~6周进入恢复期,6周后如果病情稳定就可以出院。出院前我们向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让他们简单的知道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如何进行急救,怎样处理等,科室的电话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名字告知他们,以便联络沟通,建议定期到医院复查,随诊。注意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适当饮酒,普及有关心脏病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患者及家属早期发现本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R473.5
A
1671-8194(2015)11-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