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林森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潘林森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实验组80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22%,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法更具优势,为高血压病治疗的新途径提高了依据。
眩晕;高血压;活血化瘀法;临床研究
随着当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快速的生活节奏,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临床发现,高血压表现出来的头痛头晕、胸闷胸痛、肢体麻木和中风偏瘫都是中医上 “血瘀证” 的体现,因此除了传统中医的平肝潜阳、益气养阴和祛风化痰等治疗方法以外,活血化瘀在治疗高血压病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平均31~73岁,病史0.5~25年;实验组80例,其中男44例,女性36例,年龄平均32~74岁,病史0.6~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高血压患者诊断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2]为标准。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由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102,111201)治疗,一天2次,一次两片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给药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黄、牛膝、桃仁、白芍和红花各15 g、枳壳11 g、川芎、炙甘草、阿胶和桔梗各10 g,柴胡6 g;便秘者加大黄12 g,芒硝3 g冲服;头痛、头晕加石决明20 g,天麻12 g;耳鸣、失眠者加蝉蜕 15 g,炒酸枣仁20 g),每日1剂煎服,分3次服用。
1.4疗效判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及临床表现的疗效判定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4]为准,具体内容为,显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舒张压下降10 mm Hg以上,达到正常范围,或虽然舒张压未达正常范围,但下降幅度>20 mm Hg;有效:治疗后患者大部分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或虽然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减轻现象,舒张压未达到以上标准。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活血化瘀法和西医疗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数据差异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显效5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显效41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3.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法更具优势,为高血压病治疗的新途径提高了依据。
传统中医学对高血压疾病的理解为,病位在肝、肾和心,肝肾亏损,阴阳失和,属于内虚外实。然而临床近年来发现,高血压病病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属于 “血瘀证”,揭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应为:“阴阳失调, 痰瘀互结”[5-9],治疗上以针对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和“瘀”的治疗常用。针对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对于临床无证可辨者尤为适用,而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血液运行不畅,所以 “瘀”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方进行治疗,方中当归、川芎和红花具有温经活血之功效,桃仁活血消瘀,柴胡、枳壳和桔梗理气滞,甘草补中气,牛膝具有活血祛瘀和补肝肾的作用,生地黄补肾水,阿胶和白芍养血息风,共奏活血化瘀和理气通滞之功效。本文对研究结果表明,在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总有效率95.56%,较单独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总有效率82. 22%明显增加,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法更具优势,拓展了高血压病治疗的新途径。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7.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3-4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0,42(4):113.
[6]刘海峰.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481-4482.
[7]梁勇.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89-90.
[8]黄维蘅,施燕飞.活血化瘀法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6):1184-1185.
[9]张凤巧.活血化瘀结合综合干预指导对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调节受损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1):188-189.
R259
B
1671-8194(2015)11-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