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防治中发挥中医思维的优势

2015-01-25 00:40:43张雨帆李宝勤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癌症肿瘤思维

张雨帆 李宝勤

(上海虹口区江湾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434)

在肿瘤防治中发挥中医思维的优势

张雨帆李宝勤

(上海虹口区江湾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434)

尽管目前对癌症的发生机制不断从细胞甚至基因层面进行研究,但中医理论的“黑箱”观点是从整体认识分析入手,因而中医思维在肿瘤防治中有着自身的特点或优势。本文围绕中医思维理论及其相关内容,分析了中医思维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中医思维的系统特征与现代系统理论的契合,揭示将中医思维运用于肿瘤防治中应当把握的基本思路,同时指出在肿瘤防治中进行中医思维应当避免的误区,这有利于继承中医理论中的宝贵遗产,正确指导肿瘤防治的实践,进而在肿瘤防治中突破现有诊疗水平的瓶颈。

中医思维;肿瘤防治;优势

正如Eschenbach在2002年ASCO会上所指出的那样[1]:如果说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肿瘤治疗的重点是“寻找和破坏”,西医思维一度独领风骚;那么面对由此暴露出的局限性,21世纪肿瘤防治的突破口将会从“靶向和控制”的结合中产生,中医思维日益显示自己的优势。

1 肿瘤防治中具备优势的中医思维

西医至今没有找到十分有效的根治肿瘤的措施,一方面是遭遇技术瓶颈,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分析、还原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在同等科技条件下,中医防治肿瘤,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患者可以不住院就能接受治疗、疗效无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低。可以提高减少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毒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这些优势主要得益于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方式是指传统医学在人体机制、病变和防治过程中所使用的参照系和形成的思路体系,主要体现为整体思维、互补思维、流变思维、关系思维、和谐思维等等。毋庸讳言,中医理论以古老的易经为蓝本,大量吸收了天文、历法、卦爻的知识;然而中医理论和“巫术”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同时是对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数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梳理,具有透视人体“黑箱”的魅力。只要人类对自身机制、病理直至基因的认识还有“黑箱”存在,中医思维就大有用武之地,对肿瘤的防治同样如此。

从人的整个有机体考察局部病变,有助于调动防癌抗癌潜力。一般认为,西医重在治疗肿瘤的局部病变,其靶点是单一的,犹如单兵作战。癌细胞的转移与弥散说明,单兵作战达不到一剑封喉的效果,反而容易被癌变各个击破。而中医思维从整体看待局部,安排局部,就有助于改变这种颓势。中医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同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比如依河图五行成数配五脏,五脏中肝、心、脾、肺、肾与金木水火土的对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利用彼此的分工合作关系,通过改善整体状况“围剿”局部病变,潜力相对更大。

以阴阳变化解释癌变,有助于开拓探索癌症来龙去脉。按照西医理论,沿着有机体的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直至基因的还原单一思路追溯,肿瘤似乎成了“命中注定”的现象。中医思维则按照阴阳平衡的状态考察肿瘤变化,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阴阳相互渗透,呈现出无穷的层次,大至宇宙,小至细胞,肿瘤同样也是。比如肿瘤的“体阴用阳”:“其体有形可征,属‘阴’,即肿瘤‘体为阴’;肿块均具有生长发育趋势,局部温度升高,具有‘阳动’的功能,即‘用为阳’”[3]。从中可以看出,肿瘤的演变是后天的,可以从更多的途径对其治疗进行探索。

用辨证论治的态度对待个体,便于有效治疗。中医思维并非千篇一律的照搬照套,重视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甚至需要考察患者的生活环境,需要打开患者的心结,强调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含有分析个案的要求,需要对症下药。在防治肿瘤的过程中,医师没有绝对的回天之力,却可以调动患者自身的潜力致力于体内阴阳平衡。一方面,医师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积极与医师合作。临床统计表明,有2/3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从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中获益[4]。

2 中医思维防治肿瘤时的系统特征

中医思维与现代系统理论的发展非常契合,并且把肿瘤也看作一个支系统。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基础研究,中医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检查肿瘤时,赋予检查指标以系统含义。考虑到科学技术手段“测不准原理”原理的存在,这种系统思维有助于避免被检查指标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所迷惑。

在系统运动中把握“癌流变”,提高防治肿瘤的预见性。在对肿瘤的防治中,不仅在病情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而且即使在同一阶段,病灶除了与其他器官发生有形组织的联系,还有功能、气理方面的关联。如果说肿瘤的“痛即是不通”,那么即使清除组织病灶能消除病痛,也未必能解决原来存在的“不通”问题。因此,在对肿瘤的防治中,重视肿瘤的流变性非常必要,不能满足于单一指标的判断。

在系统环境中认识“癌状态”,整治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指的是人体内在环境。环境出了问题,细胞发生癌变就难以避免。有研究者认为,癌症是一种状态,揭示了癌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5]。比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不仅与器官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密切相关,而且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血管生成及其预后有密切关系,但是CTGF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挥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功能[6]。因而改变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即“癌环境”,以此作为防治癌症的关键来抓是可取的。

根据系统全息规律认识“癌系统”,使传统中医焕发新的生机。临床中常常遇见这样的病例: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又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表明,癌症具有全息特征,癌症病灶与五脏六腑血脉相连,有一个全息拓展的过程。癌症在其长大之前就已经流窜分布至机体其余脏腑经络,五行具备,也构成一个可以支配全身的完整五行模型系统,从机体“掠夺”养分[3],在防治中不能不统筹兼顾。

3 中医思维的辩证思路须贯彻始终

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中草药药性变异以及加工方式的改进,完全依照传统中医教科书进行临床诊治难免有不合适之处,比如静脉制剂,性味与功效难免发生一定变化;但辨证论治的思路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是需要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创新。

防治结合,重视调理。在传统中医学看来,“上工治未病”。“未病”不仅是指尚未发生癌变,还包括病变尚未进一步恶化,没有转移之前的状况,包括癌变隐而未现、现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为果的全过程。“治未病”强调的是未病先防,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的“未病”阶段中进行前时调节,包括既病防变,先安未病之脏,将并发症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可以包括病后止遗,通过综合调理降低或者减少后遗症;瘥后防复发转移等[7]。当然,“治未病”要和“治已病”结合起来,既要有治的思路,也要有防的思路,综合调理。

扶正祛邪,扶正培本。癌症的恶化必将导致正气亏虚,正气亏虚又使得恶性肿瘤更便于蔓延,造成癌症的进一步恶化。遏制这种恶性循环,扶正培本是十分必要的。按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说法,正气内虚时一定有“毒气”存在。与外来微生物不同,癌细胞一般是自身组织的变异或者郁结,“毒气”凝聚成为一定的实体,因此扶正与祛邪应当兼顾。这里的“邪”被称之为“癌毒”[8],祛邪需要有一些专门的应对办法,不可心存侥幸。但又不可以止步于祛邪,扶正同样不可偏废。

点面结合,围剿“癌毒”。中医祛邪需要像西医那样寻找“靶向”,然而又注意阴阳互渗和转化:既要多靶点配合又要防止误伤,实现“靶向和控制”效果的最优化。由于“癌毒”与正常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癌症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会碰到攻邪即伤正、扶正亦助邪的情况(如动物实验证明人参可以促进肿瘤生长)[5]。因此在治疗中点与面结合十分必要,但是这并非胡子眉毛一把抓,往往有一个起主导或者决定作用的症状。这时候有必要坚持一元论,只对起主导或者决定作用的功能进行直接性调节[9];但不能将一元调节与多元调节割裂开来。

4 中医防治肿瘤应当避开思维误区

在防治肿瘤中弘扬中医思维,需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不能认为找中医治疗肿瘤是“等死”时的无奈,也不能试图通过中药治疗获得立竿见影的奇效。在防治肿瘤中坚持中医思维,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某种文化类型的优劣,而是为了克服某种人类认识发展中面临的共同困难,造福于患者。避开如下的一些思维误区是必要的:

首先是在辩证思路中固执一端,知其一不顾其二。比如活血化瘀是中医的治则之一,在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但也要对症施用,不可与现代肿瘤适用“饥饿疗法”的案例相悖。因为肿瘤的栓塞疗法、肿瘤血管抑制药物等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肿瘤缺血坏死萎缩,其目的就是要阻断病灶与其他器官的气血联系;而活血化瘀类中药促进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增加血液供应的作用,恰好与上述努力的方向相反。已有观察显示,过量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可导致大出血、诱发肝昏迷。从理论上说,此类药物的滥用完全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特别注意。处理“虚则必补”与“以毒攻毒”之间的关系等也是一样。

其次是思维结构过于简单,浅尝辄止。癌症的病变是复杂的,诊治的思路如果单一,就容易步入误区。《史记》记载,西汉时齐王的名叫遂的侍医,自己得了病,找来丹砂等“五石”服用。当时的名医仓公意知道后就告诉他:你的病是“中热”,不可服五石。侍医遂回答:“扁鹊说‘中热即为阴石柔剂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剂治之’,我是中热,服用柔剂,不会错”。仓公意劝说,你根据表面的阴阳决定选用“阴石”或“阳石”没错,但是在表里不一时就适得其反。遂不听劝告,3个月后毒疮发作,不治身亡。

最后是在中医防治肿瘤中不能正确坚持中医思维,缺乏自信或者自律精神不强。中医学博大精深,我们应当对中医充满信心,敢于实践。即使在中西医结合中采用西医的诊治技术时也不能失却中医本身的优势,防止在中医西化中迷失方向。一方面,不能因外界质疑中医不科学而乱了自己的阵脚,不能被患者的不良情绪所干扰、动摇甚至放弃原本应当坚持的治疗思路;另一方面,又不能纯粹为了经济利益把中医思维神秘化,曲解取类比象、吃啥补啥之类,更不能所谓防癌抗癌的保健品、营养品当作包医百病的灵药,夸大其词。

5 结 语

用中医思维方式防治肿瘤防治主要指的是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释肿瘤防治中碰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而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及预防。可以透过中医文献特殊语境中的文字表述,掌握其思维坐标的精髓,重整当代肿瘤治疗的知识秩序;并从“偶然”的经验中看到其普遍意义,获得肿瘤治疗的实效,促使中医理想宝库绽放出新的奇葩。

[1]万博,刘煜.作用于VEGF信号通路的血管生成抑制剂[J].药学进展,2010,34(6):256-262.

[2]皇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3]胡凯文,卫月.癌症的中医诠释及相关病名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32(1):16-18.

[4]郭勇,谷建钟.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414-416.

[5]李忠,张雅月.从“癌状态论”谈中医肿瘤临床思路与创新科研[J].中国当代医药杂志,2010,17(2):5-8.

[6]庞慧,解瑞玲,尚可,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4):372-375.

[7]王义善. “治未病”与肿瘤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95-197.

[8]孙韬,左明焕,胡凯文,等.癌毒与恶性肿瘤[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61-263.

[9]余根培,魏铁力.恶性肿瘤治疗之我见[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6):125-128.

R73

A

1671-8194(2015)11-0206-02

猜你喜欢
癌症肿瘤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06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癌症“偏爱”那些人?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08
不如拥抱癌症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ceRNA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