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辉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李建辉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目的 考察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于发病1、3、14 d进行检验,另将7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检验。结果观察组两项指标的任意检验时间点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发病3 d时两项指标均达到最高,与发病1 d及发病14 d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度患者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0.05)。结论对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两项指标进行动态检验则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效果的重要依据。
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18
脑梗死是当前全球性健康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导致中老年人群致残的重要原因。相关资料显示[1],近年来我国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发病率表现有较快的增长趋势,故加强此类患者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而开发更具临床价值的医疗手段已变的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大量的证据表明[2],炎性因子可导致脑缺血区域产生级联炎性反应,将加重脑水肿症状与神经元损伤,是诱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通过检验分析探讨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 leukin-18,IL-18)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旨在考察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4年2至8月收治的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等影像诊断确诊,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所提出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男44例,女29例;年龄46~80岁,平均(58.3±7.6)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且在发病前均未接受任何相关药物治疗,同时均排除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已发生脑部出血者、肿瘤患者、严重肝肾功能缺失者、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另同期选择同等例数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作为本研究对照组,其中包括男45例,女28例;年龄45~75岁,平均 (57.3±6.8)岁。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其性别比例与年龄构成两方面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在该层面的可比性。
1.2方法:抽取所有受检对象的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后进行CRP与IL-18的实验室生化检验,其中对照组受检者在体检当日进行取血检验,观察组患者则分别于发病后的第1、3、14天取血检验。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检验,比较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受检者的CRP、IL-18检验结果:观察组发病后的第1天、3天、14天的CRP检验结果分别为(9.5±1.9)mg/L、(17.8±3.7)mg/L、(8.2±2.5)mg/L,IL-18检验结果分别为(148.5±23.4)ng/L、(188.6±26.3)ng/L、(115.8±20.5)ng/L,对照组的CRP检验结果为(5.0±1.1)mg/L,IL-18检验结果为(74.2±13.8)ng/L,可见观察组两项指标的任意检验时间点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发病3 d时两项指标均达到最高,与发病1 d及发病14 d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发病3 d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CRP、IL-18检验结果比较:观察组发病3 d时其患者轻度病情26例[CRP:(16.1±3.2)mg/L;IL-18:(172.5±38.6)ng/L],中度病情33例[CRP:(16.9±3.8)mg/L;IL-18:(180.3±44.4)ng/L],重度病情14例[CRP:(21.5±4.9)mg/L;IL-18:(240.9±58.2)ng/L],重度患者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0.05)。
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较多。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自由基产生、炎性反应等诸多因素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观点认为,炎性反应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脑梗死后一些炎性因子的释放,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的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了脑组织的损伤[3]。
CRP是急性炎性反应的时相蛋白,其水平升高可促进炎性因子释放,导致补体激活,同时有促凝血作用,从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认为[4],CRP水平升高能够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复发、心绞痛等时间发生。在脑梗死患者中,CRP水平随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升高而升高。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炎性反应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反应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并产生级联反应,使脑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IL-18为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白细胞介素因子,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该因子除可以诱生IFN-γ外,可与许多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参与体内各种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对机体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保护作用,并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5]。本文结果显示,IL-18及CRP在脑梗死的早期阶段,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以脑梗死的早期阶段(3 d 时)炎性反应最为显著,随着梗死的进展,二者水平有下降趋势,但2周内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脑梗死3 d时IL-18及CRP血清浓度在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重度组中显著增高。说明在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反应持续存在,且炎性反应的程度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IL-18及CRP可能共同参与了脑损伤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IL-18及CRP所参与的炎性反应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对IL-18及CRP两项指标在患者病程过程中进行动态检验则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效果的重要依据。
[1]郭留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3(1):45-46.
[2]曹姣妃,罗涟,陈文备.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18、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3,7(4):767-768.
[3]郭爱松,李爱红,陈鑫,等.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1):224-228.
[4]Zhao D,Liu J,W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 sition of st roke in china,twen ty-one-year observat 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Stroke,2008,39(6):1668-1674.
[5]刘国玲.血清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13-214.
R743.3
B
1671-8194(2015)11-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