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及对策

2015-01-24 05:28钟国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活动教学

钟国忠

(集美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对高校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中央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与学生座谈、回信等形式,强调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才。实践育人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实践育人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但依然是人才培养中的“短板”,与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 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

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高尚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1]。实践育人在学生道德教化、学用相长、培养思维创新、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功能。

1.1 道德教化

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把握当代学生的思想脉搏,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2]这说明了实践是人类获得正确思想的途径,实践育人是大学生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第一,加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农村和社区,既可体验生活,了解民情,增长才干,又可为社会做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工俭学是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减轻贫困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还可以带来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意志的磨砺。第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高校的实践活动往往是由一个团体协同配合完成,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服从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1.2 学用相长

清华大学教父蒋南翔老校长曾经提出: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个“两脚图书馆”[3]。“书架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才能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正如著名作家廖沫沙所说:“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第一,学以致用。实践是激励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源泉,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品格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理论学习的意义。第二,以用促学。高校课堂主要以“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现新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弥补知识缺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实践育人不仅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新知识,实现“学”与“用”相互促进。

1.3 思维创新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社会生活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和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使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老师的授业解惑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逻辑性,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创造发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践育人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渠道,实践育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实践育人有助于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4 促进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滞后的择业观及有限的就业能力是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实践育人是解决就业难与人才紧缺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一,实践育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很多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现实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地位等与理想差距较大,“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难。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现状和趋势,调整心态,合理择业。第二,实践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工作能力,大学毕业后能更好地转变角色,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2 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4]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实践在育人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 思想根源——“重理论、轻实践”

根深蒂固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思想观念对我国当代教育影响深远,导致一部分学生只会读书不会做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重理论、轻实践”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已深刻意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中仍处于附属地位。第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占主导地位,大部分核心课程是理论课,实践课程主要是对相关理论课程进行补充;第二,实验课程性质多数为验证性,能够巩固有关理论知识,但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课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2.2 制度根源——“重形式、轻实效”

实践活动的本质是育人,产生育人实效的关键在于制度化。近几年,高校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仍缺乏实效性。第一,重体验轻责任。高校组织实践活动时更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存在学生到处丢垃圾、见机插队、践踏草坪等不良现象。第二,重社交轻合作。实践活动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社交的便利,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但存在对待工作拈轻怕重,不敢担当责任的现象,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结合当代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但许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其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效果评价机制。

2.3 现实根源——实践师资不足

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给高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力量带来巨大压力。第一,实践教学一般是小班教学,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在师资不足的严峻现实面前,多数高校用大合班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第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更多的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要求,新引进的师资以高校硕士或博士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于胜任实践性教学。第三,学校对教师增强实践能力的引导不够。学校在评聘教师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的工作重心倾向理论研究及发表论文,对提升实践能力或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2.4 外部根源——虚设实践基地

由于受经费及场地的影响,高校自建的实践基地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习或见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依托社会资源。近几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的校外实践基地不少,但实际接纳过学生实践的单位凤毛麟角,原因是合作双方的利益矛盾。一方面,在校生的实践能力有限,实习时间不长,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效益有限,相反,企业要安排技术或管理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在给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方面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服务企业,不能实现校企双赢。由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制约,高校的实习流于形式,如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式,杜撰材料、造假现象非常严重。

3 完善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实践育人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对接,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及检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已倍受各高校重视。笔者结合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现状,围绕实践育人体系(如图1 所示),创新实践育人工作,完善高校实践育人功能。

图1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图

3.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增加实践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龙头,是提高实践育人实效的关键。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结合专业特征和学校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努力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学分,丰富各种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第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第四,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每个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及表现应记录在案或进行学分认定,防止学生“走过场”。

3.2 提高学生实践认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实践育人的最终受益者,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直接关系实践育人的效果。一方面,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育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就业及提高就业水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前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校或实践单位的指导老师为主导,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几乎没有话语权。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应扩大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精神,把“要我做”的被动局转换为“我要做”的主动局面,使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

3.3 强化实践师资队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全盘设计者,起主导作用。而在实践育人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实践活动不再是千篇一律,更多的是无章可循,这要求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实践育人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突发事件。因此,努力建立一支热爱实践教学、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践师资队伍是高校提高实践育人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培养“子弟兵”。高校应建立教师业务进修与学习制度,规划安排教师参加全国有关实践教学的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选派校内青年教师到企业轮流挂职,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丰富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考取本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熟练掌握各行业操作规范,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空降兵”。高校依托合作企事业单位的资源,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管或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从而改善实践师资结构,有效提高整体实践育人水平。

3.4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校外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丰富学习生活、巩固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因此,高校在做好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应依托企事业单位现有资源,坚持互利双赢原则,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实践育人中的实质性作用。第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主动与校外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第二,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学校应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组织纪律、应急预案、效果评价等,安排教师全程负责学生管理及协调工作。第三,服务社会,实现共赢。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或派出老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为企事业解决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实现共建双方互利双赢。

3.5 加大实践经费投入,保障实践育人成效

实践经费是顺利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经费来源是提高实践育人实效的根本保证。第一,积极申报校外立项,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学校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充分调研、深入论证,提高各种立项活动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性,积极获得上级立项和经费支持。第二,利用社会资源,共享实践平台。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在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组建校企实践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与周边高校加强合作,以“实践资源共享、使用周期互补”为原则,共享实践平台。第三,优化实践育人体系,统筹安排实践经费。在“开源”的基础上,做好“节流”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实践活动经费的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实践经费的使用效率。

4 结语

实践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所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实践育人功能,并非否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加强实践薄弱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潜能,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及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构建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1]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3):7 -9.

[2]李斌.掌握辩证唯物论以便“少犯错误”——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J]. 党的文献,2014(1):124-127.

[3]陈永灿,邓俊辉.温故而知新 践行以育人——清华大学实践教育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8 -12.

[4]曾兴雯,杨敏.意识、能力、环境——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7):148-149.

猜你喜欢
育人活动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