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和合:构建一个“平衡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2015-01-24 05:27章晓宇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学术大学

章晓宇

(湖南女子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411100)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不是读写和视听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课程开设单一的局面却普遍存在。近年来,尽管学界在改变一切以四、六级考试为指挥棒的应试教学倾向、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与研究工作的滞后。因此,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为纲领,不断推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理应成为21 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

1 “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

从“中国知网”搜索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关的文献,共可查到300 余篇研究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四类:其一,将通识教育理论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其二,从“用”语言的功能性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尤其集中在对ESP 课程设置的探讨;其三,将国外高校与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其四,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研究。

四类研究,其侧重点完全不同。第一、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争论之上,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应侧重“人文性”,还是应侧重“工具性”。而后两类研究,无论是将国外高校的ESL课程体系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比较,还是指出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缺乏后续课程的尴尬局面,这些研究一旦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之处,则最终仍将面临“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之争,即“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将通识教育理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其依靠的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大学英语在本质上属于文科类课程,其课程属性表明强调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内涵是回归课程本质的一种表现;其二,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质”[1]。因此,强调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是想对当前大部分高校过于强调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功用进行纠偏,从语言人文性的角度重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一研究的热度主要是集中在21 世纪的头一个10年。

而从需求理论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尤其对ESP 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则主要集中在近两年。如,张雪红2014年的博士论文《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 课程模式与建构》便是从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研究入手,提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应是一个大学ESP 课程体系;蔡基刚教授2014年1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3月在《外语教学》发表了《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两文认为通用英语基本上在中学已经完成,目前已是回归到“大学英语教学本位”[2]即“学术英语”时候了。可以说,ESP 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刘润清教授也直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21 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

面对这两派之争,著名学者文秋芳试图从理论构架、主要误区中发现问题,最终提出建立一个“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两大模块并存的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达到“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同时兼顾”[3]。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也认为,“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要认识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4]笔者非常赞成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大学英语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绝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片面地否定或排斥任何一个方面。所谓的“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之争,实际上就是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博弈,亦即“道”“器”之争。

2 道器和合:构建一个“平衡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博弈背景,笔者提出在道器和合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平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即语言与文化平衡、必修课和选修课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平衡。

2.1 语言与文化的平衡

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为通用英语课程和专用英语课程两大模块,通用英语课程模块下设综合英语课程体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体系两大板块,专用英语课程模块下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如表1 所示)。通过两大模块、四大体系的课程设置,笔者力图构建一个“体系完善,课型多样”、语言与文化互相平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表1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各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供模块当中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大一以通用英语课程训练为主,教学内容可涉及人文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即将语言的文化性内涵渗入到教学之中。同时,通过通用学术英语的课程,也不忽视对阅读、口语等方面的语言训练。大二的课程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通用英语课程,一类是用英文学习专业知识内容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通用英语课程与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学术英语课程相结合,尽可能平衡语言的工具性与文化性。

2.2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平衡

将通用英语课程模块中的综合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为必修课程,而其他三个课程体系设置为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承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选修课承载的则是适应个性发展的分类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申请免修某些自己英语水平已达到教学要求的必修课程;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选择相应的语言文化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此,不但体现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要求,而且完全符合学生要求个性化教学、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平衡、通用英语课程与专用英语课程相平衡的契合点,以确保个性化教学的真正开展。

2.3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平衡

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仍是现阶段每个高校非常关注的指标,大学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的是语言输入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大学生虽在四、六级考试中能获得较高分数,但在阅读专业英语文献、撰写专业英语论文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障碍。这就要求在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应更进一步强调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口语系列课程、写作系列课程、口笔译系列课程等基础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大一学生能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翻译、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术英语阅读与评价、学术论文撰写、学术英语笔译等课程,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大二阶段的课程不但实行全英文授课,内容紧贴学生专业,而且采取实境模拟的教学方式三管齐下,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且在研读专业英文书籍、专业检索、专业英文写作等学术能力方面的训练会得到加强。

构建“平衡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可达到如下效果:其一,层次性。大学各个年级的英语教学具有层次性,大一以通用英语教材为主,大二及以后以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为主,层层递进,一步一个台阶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其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专业,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的英语教学,将缩短大学英语和专业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大学英语对于获取专业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三,丰富性。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不但涵盖了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深度人文话题,还包含了不同专业学术性、职业性内容。

3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中明确提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5]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单靠通用英语或单靠学术英语都无法实现。因此,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一方面要重视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其育人的价值,同时也要重视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即重视学生的语言需求、重视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与差异,确立多元教学目标,提供个性化学习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只要“道”“器”兼备,“道”“器”和合,大学英语教学必将开启新的航程。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教高厅(2007)3 号,2007.

[2]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 -14.

[3]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 -8.

[4]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10 -1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