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宏 李建辉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61003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发病部位多见于腰L4~L5,L5~S1次之。目前有关诊断治疗、病理分型、临床分型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临床分期的研究并不多见[1]。
我科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3组不同的临床分期,对于不同的临床分期采取不同的分期综合治疗方法,通过药物静脉滴注、推拿、针刺、中药外敷等方法治疗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7月5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3.5岁;病程最短3d,最长10年;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且突出物<7mm。治疗时间最短5d,最长48d,平均22d。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2],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分期标准:我科根据临床表现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急性期是指发病时间在5d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腿疼痛,患者难以忍受;缓解期是指发病时间在5~14d,临床表现为中等的腰腿疼痛;恢复期是指发病时间在14d以上,临床表现为轻度的腰腿疼痛及下肢麻木。
中药外敷贯穿整个治疗阶段,以海桐皮汤为基础方,打粉外敷,该方具有通络止痛之效。
1.急性期:①要求患者必须卧硬板床休息。②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10~20mg,连续滴注3~5d。③针刺L2~S1华佗夹脊穴、腰眼、环跳、委中、承山。④中药外敷腰部。
2.缓解期:①静脉滴注改用活血化瘀的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滴注7~14d。②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在腰臀部找寻阳性反应点,使用法、揉法、弹拨法、拿法等不同推拿手法治疗。③针刺L2~S1华佗夹脊穴、环跳、委中、承山。④中药外敷腰部。
疗效评判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等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经过分期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23例,好转26例,未愈1例,治愈率46%,好转率52%,未愈率2%,总有效率98%。
经过对治愈患者3个月跟踪随访,复发1例。随访半年,复发3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突然破裂,导致髓核突出。突出的髓核挤压神经根是造成腰腿痛的根本原因[3]。急性期由于突出的髓核严重压迫神经,从而发生炎性反应、充血、水肿等现象,导致神经张力增高,诱发严重的腰腿疼痛;缓解期为突出的髓核对受累神经根的损害在临床上表现为患者可以耐受的腰腿疼痛;恢复期表现为突出的髓核压迫与继发性粘连。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阶段退变过程表现,合理地划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分期实施静脉滴注、针刺、推拿、中药外敷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治疗时间。
地塞米松、甘露醇有较强的消炎脱水效果。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针刺夹脊穴可消除局部水肿、炎性反应;环跳、委中等坐骨神经支配区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松解痉挛的肌肉,提高痛阈达到镇痛效果[4]。手法治疗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调整脊柱的顺应性,有效地纠正诸小关节紊乱,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加速髓核中水分吸收[5]。海桐皮汤本身具有明显活络止痛之效。
[1]王金贵,赵强,谭涛,等.“综合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规范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8,4(25):3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3]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9.
[4]余晓慧,王蔚萍.针灸推拿配合体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6):14.
[5]孙国栋,张本武.远针近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报告[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