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2015-01-24 12:26薛晓星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8期
关键词:性反应盆腔炎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薛晓星

(山西省交城县天宁医院,030500)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性反应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子宫内膜、子宫体、输卵管、卵巢、盆腔蜂窝组织、盆腔腹膜的炎性反应。盆腔生殖器官炎性反应的发生,以逆行感染为多见,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的相互邻近,炎性反应往往互相涉及,常可几个器官同时发病。引发盆腔炎的主要因素是致病菌侵犯内生殖器。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病程长,治愈率低,经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危害妇女健康、生活及工作。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剂量大,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且慢性盆腔炎患者多反复就医,抗生素反复应用往往造成耐药。而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通过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药保留灌肠更易被患者接受,具有明显优势,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症状要点

全身症状为时有低热、易感疲劳,部分患者由于病程长而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下腹部疼痛,有坠胀感,痛连腰骶,每于房事时,劳累后,或月经前后加剧。慢性炎性反应会导致盆腔瘀血、月经过多,卵巢功能损害时会出现月经周期改变,常见月经先期;炎性反应波及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炎性反应时,可使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输卵管粘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和子宫内膜炎都可使白带增多,呈黄色、稀薄水样,慢性子宫内膜炎时还可出现血样白带。

诊断要点:慢性盆腔炎发热不是很有规律,有时仅为低热。但疲乏、下腹坠胀、腰酸的症状较为明显,并且多在经期前后、性交、劳累后加剧。若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可有月经失调或经量过多。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及肠穿孔,慢性阑尾炎、盆腔结核、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破裂或继发感染等疾病。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门诊患者155例,年龄18~50岁,病程1~2年。其中136例有下腹及腰痛,65例有白带增多,18例伴有低热、月经量多,4例不孕。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有片状增厚,条索状,还可触到单侧或双侧炎性包块,活动受限、压痛。B超提示有慢性盆腔炎的改变,分别为双侧附件包块19例,单侧附件区包块45例,伴后穹隆少量积液49例。将1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治疗组:给予自拟灌肠汤。药用:红藤30 g,败酱草30 g,赤芍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香附10 g,当归10 g,三棱10 g,莪术10 g,薏苡仁10 g。前药水煎浓缩至100 mL,将温度为37~40℃的药液倒入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下接一次性输液器。排气后,拔去输液器针管,换上一次性导尿管。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轻轻插入肛门,进直肠约18~30 cm。调节滴速,每分钟60滴左右。待药液滴完,拔出导尿管,卧床休息。药液在直肠内应保留2 h以上,若能保留至次日晨起,效果更佳。连续用药10 d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睡眠前进行。

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①注意灌肠液温度。灌肠液温度在37~40℃为宜。有报道,如灌肠液温度过低(37℃以下),肠道受刺激发生紧张性收缩,可引起或加重腹痛,导致药物不能成功保留。灌肠液温度过高(40℃以上),肠道充血,肠液过度渗出,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引起肠蠕动加强,肠鸣音亢进,不利于药物成功保留。②注意插管深度。临床观察证实,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给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适当增加插管深度至25~30 cm,可以明显延长药液保留时间。灌肠时如遇插管受阻,嘱患者深呼吸,稍休息后再缓缓插入,且应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直肠黏膜。③控制滴速。灌肠途中患者出现腹胀或排便感嘱患者深呼吸,同时减慢药液滴速以减轻不适。④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脉速加快、腹痛等症状时应减慢或停止滴注,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对照组:用头孢哌酮钠及替硝唑静滴10 d治疗。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B超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积液、无包块,输卵管检查通畅。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妇检或B超检查盆腔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好转,妇检或B超检查盆腔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B超提示盆腔体征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1.2%;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讨论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1]。此症状的描述,似是有关盆腔炎临床症状的最早记载。其后《景岳全书》曰:“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恙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2]。此论述与慢性盆腔炎性反应的发病与临床特点相似。

慢性盆腔炎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医认为病机主要为湿热邪毒侵及盆腔,侵入胞脉后,与败血搏结,或湿浊邪毒之余邪,长期客于胞中,胞宫胞络气机受阻,影响冲任气血功能所致。

本病的成因是由于经期、流产、分娩后,湿热乘虚客于子宫、胞络,或急性盆腔炎后邪气将尽,遇房劳、寒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致使气机不利,经络气血受阻,冲任带脉功能失常、邪气盛实,瘀热内结,正邪交争剧烈,而致腹痛较重,并有高热、寒战。当瘀热阻于肠道时,可致腑气不通、热结旁流,而见呕吐、腹泻而致病。临床辨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瘀阻、寒湿瘀阻3型较为多见,故行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温化寒湿是治疗本病的恒常之法,取得很好疗效。

自拟灌肠汤中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药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有较强的抑菌之用;赤芍化瘀消癥散恶血,行血中之滞;当归活血止痛散瘀,改善微循环,扩张局部血管;香附行气止痛,并可抑菌;三棱,莪术相须软坚散结,抑制结缔组织增生;薏苡仁健脾渗湿,缓急止痛,进一步增强机体免疫力。以上诸药温热灌肠,相辅相成,共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温化寒湿之效。

由于慢性盆腔炎缠绵难愈,病程长,疗程久,口服汤药使多数患者难以坚持,消炎药不良反应又比较大,而中药保留灌肠局部药物浓度高,通过盆腔静脉丛,均匀分布在盆腔、软化瘢痕,缓解粘连,克服因慢性炎性反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盆腔血液循环差、全身用药难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的缺点,且药物不受胃溶液pH值或酶的破坏,不刺激胃黏膜,无肝脏首过效应的破坏,直肠直接吸收,干扰因素少。同时中药保留灌肠法可通过局部温热刺激和渗透作用,使盆腔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局部药物浓度增加,从而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故能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12-01)

·熏洗疗法·

猜你喜欢
性反应盆腔炎灌肠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评估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