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猪链球菌病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做好此病检疫,已经成为今后此病防控的关键。文章分析宰前检疫、宰后检疫要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宰后卫生处理措施,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1 宰前检疫
1.1 败血性链球菌病
最急性型:流行初期为急性经过,头天晚上症状不明显,次日即病死。没有死亡的病例,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卧地不起、呼吸困难、排便硬结、结膜发绀、突然倒地。口鼻流出脓液,腹部呈紫红色。
急性型:病程较最急性缓和,精神沉郁,体温骤升,呈稽留热,不食,饮水量大,眼结膜潮红,有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脓性分泌物排出,呼吸急促,浅而快,伴有阵咳。此外,全身紫红色,涉及颈部、耳郭、四肢、腹下等处。同时,混有多量出血点。
个别感染病例:尿血、便秘,水样腹泻。诊治不及时,可诱发多发性关节炎症。比较最急性,急性病例病程长。诊治不及时,2~4 d后,多数因康复不到位,而诱发死亡病例。
1.2 脑膜炎型
病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继而出现神经症状,盲目走动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当有人接近或触及躯体时发出尖叫或抽搐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侧卧于地,四肢做游泳状运动,甚至昏迷不醒;有的病猪于死前常出现角弓反张等特殊症状。
1.3 关节炎型
此病型多数由前两种转型而来,或者发病初期即呈现关节炎症状。典型症状,为1个或多个关节肿胀,病畜疼痛,不能站立,更不愿走动,甚至长时间卧地不起。驱赶运动时,呈现高度跛行。部分病畜,卧地瘫痪,不愿站起。病程长时,约2~3个星期,多数因体质虚弱而死亡。
1.4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猪体多处淋巴发炎肿大,常见部位集中颌下,其次,集中在咽部、喉部等处。发炎肿大的淋巴,触诊硬结,坚实疼痛,严重影响病畜的采食、饮水、呼吸等等,影响病猪的生长发育。同时,体温上升,食欲不振,伴有阵咳,流出脓液。随着病情加剧,脓肿淋巴中央渐软,后期皮肤坏死、破溃,逐渐流出脓液。加强病猪护理,后期症状逐渐好转,待排掉脓肿组织,化脓处长出新生组织,疤痕逐渐愈合。病程多数在21~30 d,不会引起死亡。
2 宰后检疫
2.1 败血症
病尸营养良好或中等,尸僵不全,鼻或口中流出淡红色液体,可视黏膜潮红,胸腹下部和四肢内侧的皮肤可见紫红色的瘀血斑及暗红色的出血点和淡红色的出血点。皮下脂肪染成红色,胸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微混浊液体,液体内有纤维素絮片,内脏浆膜常被覆一层纤维索性炎性渗出物。全身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出血甚至坏死。肝脏肿大、暗红色,表面常有纤维素附着,脾肿大或显著肿大,常达正常的2~3倍。质地柔软而呈紫红色或黑紫色,结构模糊。肺脏体积膨大、瘀血、水肿和出血,常见化脓性结节或脓肿。发生纤维素性胸膜炎病例,肺胸膜附着有纤维素,心包腔内积有纤维素絮片的液体,色淡黄,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胃底黏膜充血或出紫红色,被覆大量黏液和淡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胃肠道呈轻度急性卡他性炎。肾稍肿大,被膜下与切面上散在红色小点。膀胱积尿,尿液浑浊,膀胱黏膜充血或见小点出血。
2.2 脑膜炎型
蛛网膜和软脑膜出现浑浊,组织增厚,血管明显扩张。大部分感染病例,出现瘀血点,脑沟变浅,脊髓液增多。
2.3 关节炎型
病变集中关节处,外观明显肿大,组织变粗。剖检可见,腔内浑浊的关节液,含有大量黄白色奶酪状脓物。此外,关节软骨发现糜烂,重者可见严重坏死。
2.4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病变集中颌下淋巴,明显肿大,有化脓灶。
3 检疫后处理措施
例行宰前检疫,有感染病例出现,及时进行隔离。加强护理,同时,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情较轻的,经康复于14d后,方可进行宰杀。如果为带菌母猪,尽可能将其淘汰。被检出的病猪,之前被污染的圈舍、用具等,彻底清洗消毒一遍。病死猪无食用价值的,直接进行化制或无公害化处理。例行宰后检疫,有感染病例或可疑病例出现,即使将被检尸体做化制或无公害化处理。同时,就屠宰加工场被污染的用具、设施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遏制致病菌蔓延。
不同感染疫区,采取不一样的防病措施。此病流行疫区,经常与病猪进行接触的饲养管理人员、屠宰加工人员、兽医检疫人员等等,严格穿戴工作制服,佩戴防病菌口罩,使用专门的手套。尤其手套,建议用两层材料,内层为乳胶手术手套,外层为白线手套,一方面,防外伤;另一方面,要预防感染。例行管理期间,有外伤出现,不小心接触病猪及制品,诱发感染病例的,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就诊。感染症状较为明显,伴有明显的高烧症状,应立即针对性救治,并迅速上报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