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牦牛的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给当地很多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是与其他动物一样,牦牛也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出血性败血症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因此,如何根据实际症状尽早确定所患疾病,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地治疗措施,可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介绍了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即坚持“防重于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1 概述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通常也被简单称之为牦牛出败,是一种畜禽类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这种疾病最为典型的特征就在于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同时致死率也非常高。
2 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病畜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衰弱、被毛松乱、鼻镜干、不吃草、不反刍、腹痛下痢、粪便恶臭并混有血丝,有时鼻液和尿里带血,常在一天内死亡。
水肿型败血症:头、颈、咽、胸部迅速出现水肿,手指按压硬痛,舌、咽高度肿胀,眼红肿、流泪,口角流涎,呼吸困难,黏膜发紫。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性败血症:病畜呼吸困难、干咳。胸部叩诊呈实音,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有时有胸壁摩擦音。二岁以下的小牛多伴有带血的下痢,常因极度衰弱而死。
3 治疗
处方1: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20~40ml,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注射后12~24h内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应用1 次。
处方2:(1)青霉素,200 万~3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4次。(2)硫酸链霉素,2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2 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继续用药2日。本方与方1 合用效果更好。
处方3:10%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00~300ml,静脉注射,1 日2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用药2日。犊牛剂量减半;15岁以上老牛剂量酌减,与方1合并用药效果更好。
处方4:盐酸土霉素,5~10ml/kg,肌内注射或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1日2次,首次量加倍,连用3~5日。
处方5:新生霉素钠,2~5mg/kg,注射用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或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 日2次。
处方6:新胂凡纳明,2~3g(极量4g),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静脉注射。本方用于肺炎型病例,必要时隔3~5日重复应用1次。
处方7:10%~20%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100~150ml,肌内或静脉注射。
处方8:氯霉素,成年牛每次2.5~3g,2~3岁小牛6~8mg。每日2~3次,肌内注射。
处方9:四环素,10mg/kg 体重,葡萄糖生理盐水50ml/kg,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2日。
处方10:加减普济消毒饮:大黄、薄荷、玄参、柴胡、桔梗、连翘、荆芥、板蓝根各60g,酒黄芩、甘草、马勃、牛蒡子、青黛、陈皮各30g,滑石120g,酒黄连25g,升麻20g。水煎候温灌服
处方1 1:玄参、大青叶、鸡血藤、鱼腥草、麦冬各100~200g。水煎灌服。
处方12:鱼腥草250g,射干、灯芯草、小杨柳、车前草各60g,威灵仙30g。共捣烂加水灌服。
处方13:山豆根45g,射干45g,玄参30g,桔梗25g,薄荷、牛蒡子、黄芩、荆芥、大黄、芒硝、甘草各30g。共研细末,开水调服。
治疗处方14:牛蒡子45g,玄参35g,桔梗30g,白矾20g。水煎灌服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工作,保持牦牛饲养场所的清洁、干燥、透光和通风,平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强牦牛的抵抗力。与此同时,定时、定量喂养,切忌随意更换饲料种类和喂养的数量。
4.2 计划防疫免疫
防疫免疫对于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预防具有极为良好的效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镇辖区有四个自然村,十三个村民小组,甘、青、川交界处,操场利用面积5.42万hm 2。
每年动物防疫情况如下:
因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偏差防疫需求不同,如在尕娘村,牦牛共3116头,每年进行一次防疫工作,防疫重点是炭疽和出血性败血症;在郎木村,牦牛总头数为11539头,防疫工作的重点同样是炭疽和出血性败血症,每年一般进行一次防疫工作;在波海村,防疫工作重点是炭疽、出血性败血症,每年需一次防疫工作,牦牛总数为23756头。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地对于防疫工作已经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就是切实做好疫苗注射工作,统一疫苗注射的时间,有效保证疫苗接种的密度。
与此同时,要加大防疫免疫工作的力度,加大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的力度,杜绝病畜的流动,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疾病是牦牛养殖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是与治疗相比,从日常的饲养管理着手,进一步加强预防,则更为重要。